第四十章:寻求助力 ——《遍寻助力者,破局待有时》

换源:

  在那礼部商讨会不欢而散之后,凝重的氛围仿佛一层阴霾,久久笼罩在太子李承泽和林悦的心头。他们深知,眼前这陷入僵局的局面,仅凭他们二人之力,想要说服那些顽固不化、秉持着传统观念的反对大臣,无异于蚍蜉撼树,难如登天。于是,在商讨会结束的当日午后,太子便带着林悦,怀揣着一丝希望,开始了四处拜访朝中一些有影响力却还在观望的大臣的艰难行程。

他们的第一站,便是内阁大学士王大人的府上。王大人的府邸坐落在京城的一条幽静胡同里,朱漆大门彰显着主人的身份与地位,门楣之上的匾额在阳光的映照下,透着古朴而庄重的气息。太子和林悦刚到府门前,便有门房上前询问,待得知是太子殿下亲临,赶忙进去通报。

不多时,王大人亲自迎了出来,他身着一袭素色长袍,头戴四方平定巾,虽已年逾花甲,却依旧精神矍铄,眼神中透着治学之人特有的深邃与睿智,整个人散发着一种让人敬重的威严。他一向以治学严谨、公正著称,在朝中历经多年,门生故吏众多,其发表的言论、所秉持的观点往往能在朝堂上掀起不小的波澜,影响不少人的立场,故而在这等关乎科举改革的大事上,太子和林悦都将他视作极为关键的争取对象。

太子赶忙上前,恭敬地行了一礼,说道:“王大人,今日冒昧前来打扰,实在是有要事相商,还望大人海涵。”

王大人赶忙回礼,笑着说道:“太子殿下客气了,殿下亲临寒舍,定是有大事,快请进吧。”

众人入了客厅,分宾主落座,丫鬟奉上香茗后,太子便态度诚恳地向王大人说明了来意。他先是微微皱眉,一脸忧虑地说道:“王大人,您也知晓,如今我大夏朝面临诸多困境,内有民生事务繁杂,各地方治理需能臣干吏;外有边境局势紧张,军事防御急需贤才出谋划策。可当下的科举制度,多年来一成不变,所选拔出的人才虽满腹经纶,却往往在实际事务上难以施展身手,长此以往,于我大夏的未来发展着实不利啊。”

林悦也在一旁适时地补充道:“王大人,殿下所言极是。此次我们提出的科举改革,正是为了应对这一现状。我们计划在策论中增加对当下实际民生、军事等问题的探讨,让学子们不再只是拘泥于古书典籍,而是能够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同时,增设实用技艺的考核科目,像算学、医术等,这些技艺在国家的方方面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啊。”

说着,林悦从袖中取出早已准备好的详细方案,递给王大人,接着说道:“大人,这是我们准备的具体方案,里面详细阐述了各项改革措施以及应对可能出现问题的办法。而且,我们还列举了一些其他国家因为积极改革科举类似制度而走向繁荣昌盛的实例呢。”

林悦一边说着,一边翻开资料,指着其中的内容,向王大人细细道来:“大人您看,这邻国在数十年前便开始在科举中加入了诸如水利工程、天文历法等实用学科的考核,起初也面临诸多质疑与困难,可如今呢,他们凭借着这些专业人才,大力发展农业、航海等领域,国力日益强盛,百姓安居乐业啊。我们大夏若能借鉴一二,想必也能收获颇丰啊。”

王大人接过资料,认真地翻阅着,时而微微点头,时而又皱眉思索,待林悦说完,他放下手中的资料,沉思片刻,缓缓说道:“太子殿下,林先生,你们的想法确实有其独到之处,看得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过,这科举改革毕竟涉及面太广了呀,关乎着天下学子的前程,关乎着朝廷的人才选拔根基,也关乎着各方利益的平衡,老夫也需慎重考虑啊。”

虽然王大人没有当场答应支持,但也没有直接拒绝,这让太子和林悦心中多少有了些慰藉。太子赶忙说道:“王大人说得是,此事重大,确实需慎重斟酌。今日我们只是将想法和方案呈给大人,希望大人能抽时间仔细看看,若有何疑问或者建议,还望大人不吝赐教啊。”

说罢,太子和林悦便起身告辞,留下了准备的资料,满心期待着王大人能在仔细斟酌后,倾向于支持他们这一方。

离开王大人府上后,他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处,去拜访几位掌管重要部门的大臣,这其中就包括户部尚书和刑部尚书。

来到户部尚书李大人的府邸时,李大人正在书房中处理公务,听闻太子到访,赶忙迎了出来。李大人身材微胖,面容和善,只是长期处理户部繁杂事务,眼中透着一丝疲惫之色。

众人在客厅坐下后,太子便直入主题,向李大人分析起科举改革若是成功实施,对户部补充人才、提升效率等方面的好处。

“李大人,您在户部多年,深知这钱粮赋税之事繁杂琐碎,需得精通算学之人才能处理得井井有条啊。可如今,通过科举入我户部的官员,虽学识渊博,可在算学这等实用之学上,却未必精通。若此次科举改革能够顺利推行,增设算学考核科目,日后便能选拔出更多算学之才进入户部,那大人您处理起诸多事务来,也定能事半功倍啊。”

户部尚书听后,微微点头,心中觉得太子所言不无道理,若真能有精通算学的人才充实到户部,那对于管理钱粮、核算账目等事务确实会有很大帮助,以往那些因算学不精而时常出现的账目差错、赋税计算失误等问题,或许就能大大减少了。

而林悦也接着说道:“李大人,不仅如此,算学人才的加入,还能助力户部在制定经济政策、规划财政预算等方面更加科学合理。比如在各地的水利工程建设、灾荒救济物资调配等事务上,精准的算学计算能确保资源利用最大化,避免浪费,这对我大夏的国计民生可是有着深远影响啊。”

李大人听了,脸上露出了思索的神色,说道:“太子殿下,林先生,你们所说的确实有诸多好处,只是这改革之事,朝堂上反对的声音不小啊,老夫也得权衡一二,毕竟户部事务繁多,实在不想卷入过多的纷争之中,还望殿下和林先生谅解啊。”

太子和林悦赶忙表示理解,又将准备好的相关资料留给李大人,希望他能在考虑之后,给予支持。

随后,他们又来到了刑部尚书张大人的府邸。张大人一脸严肃,不苟言笑,常年与各类案件打交道,身上透着一股冷峻的气息。

太子向张大人说道:“张大人,刑部负责审理天下案件,关乎着我大夏的律法公正与社会安稳。如今案件的审理和侦破,往往需要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可单靠现有的人才,有时难免力不从心啊。若科举改革得以实施,选拔出懂医术、善于勘察等技能的人才进入刑部,那对于判断案件中的伤病情况、勘查现场寻找线索等方面,都会更加有利啊。”

刑部尚书听后,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认可道:“殿下所言,确实有几分道理。在刑部办案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一些涉及伤病死因不明的案件,若有医术精湛的人才在场,便能更快查明真相;还有那些疑难案件的现场勘查,若有善于观察细节、精通勘察之术的人协助,也能提高破案效率。只是这改革牵扯甚广,老夫也不敢轻易表态,需得再斟酌斟酌啊。”

林悦又补充了一些具体的例子,详细说明了这些专业人才在刑部可能发挥的作用,可张大人依旧顾虑重重,毕竟朝堂上反对的声音犹如汹涌的浪潮,让他不敢轻易卷入这场纷争之中。

这些大臣们虽表示会认真考虑支持太子一方,但也都有所顾虑,他们深知朝堂局势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没有十足的把握之前,谁都不想贸然站边,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而二皇子和四皇子得知太子在四处拉拢大臣支持科举改革后,也没闲着,他们同样心急火燎地开始行动,也去拜访那些大臣,妄图通过各种手段来破坏太子的拉拢行动,让局势朝着对他们有利的方向发展。

二皇子先是来到了内阁大学士王大人的府上,他一脸恭敬地向王大人行礼后,便开始极尽所能地抹黑太子的改革提议。

“王大人啊,您可得慎重考虑那太子的科举改革之策啊。”二皇子脸上带着一丝忧色,却难掩眼中的狡黠,“那太子表面上说是为了国家选拔人才,实则是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啊。您想啊,一旦改革实施,这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必然会对太子感恩戴德,日后都会成为他在朝堂上的助力,如此一来,岂不是打破了朝堂现有的权力平衡,让朝廷陷入混乱之中啊。而且,这改革变动如此之大,那些学子们寒窗苦读多年,所学皆是正统学问,如今却要与工匠、医者之流同场竞技,他们心中必然不服,万一闹起学潮来,那可如何是好啊。”

四皇子也在拜访其他大臣时,如法炮制,说道:“各位大人,那太子的心思可没那么单纯啊,这科举改革就是他的一场阴谋,想借此掌控更多的权力,到时候朝堂之上还有咱们说话的地方吗?再说了,这改革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皆是巨大,朝廷如今本就有诸多事务需要开销,哪有那么多资源去支撑啊,这不是劳民伤财嘛,还望各位大人莫要被那太子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啊。”

两边的游说让那些大臣们更加犹豫不决,原本就摇摆不定的心,此刻更是如同风中的烛火,飘忽不定。局势变得越发胶着起来,仿佛陷入了一片泥沼之中,难以挣脱,这场关乎科举改革的较量究竟谁能胜出,还充满了变数,让人愈发看不清前路。

此刻,重重悬念如同浓重的阴霾笼罩在众人头顶,让人喘不过气来。那些大臣最终会倾向于支持哪一方呢?他们此刻都在权衡利弊,可两边的说法各有各的道理,又各有各的风险,究竟是会被太子描绘的改革前景所打动,认可其对国家长远发展的益处;还是会听信二皇子和四皇子的抹黑之言,担心朝堂权力失衡以及改革带来的诸多不稳定因素呢?他们的每一个考量,都可能决定着这场改革的走向啊。

太子和林悦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增强自己的说服力,争取到更多助力呢?是继续寻找更多有力的实例来佐证改革的可行性,还是从其他方面入手,比如争取民间的支持,让百姓们也认可这一改革,从而给朝堂上的大臣们施压呢?又或者他们要去联合更多中立的势力,共同对抗二皇子和四皇子的阻挠呢?可这些办法实施起来又谈何容易,每一步都需要慎之又慎。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