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的微光透过礼部大厅那雕花的窗棂,洒落在屋内的金砖地面上,映照出一片庄严肃穆的氛围。今日,礼部按照皇帝的旨意,召集了朝中诸多官员共同商讨科举改革方案,这场关乎大夏未来人才选拔走向的重要会议,注定要在一片严肃而紧张的气氛中拉开帷幕。
礼部尚书身着一袭绛紫色的官袍,头戴乌纱帽,神情凝重地率先站起身来,清了清嗓子,将之前太子和林悦提出的在策论中增加对当下实际民生、军事等问题探讨以及增设实用技艺考核科目的建议详细说了出来。他的声音在寂静的大厅中回荡,每一个字都清晰地传入众人的耳中,顿时,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引起了一片哗然。
支持太子一方的官员们听闻这些提议,眼中纷纷闪过一丝亮光,觉得这些提议极具创新性,仿佛为当下略显僵化的科举制度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能够为大夏选拔出真正实用型的人才,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大有裨益。
兵部的一位官员率先站了出来,他身材魁梧,面容刚毅,带着武将特有的豪迈之气,朝着众人拱了拱手,大声说道:“诸位大人,下官以为太子殿下和林先生的提议实在是高见啊!就拿这军事方面来说,如今我大夏边境局势并不安稳,时常有外敌侵扰,可咱们以往科举选拔出来的官员,大多精于诗词文章,却对军事策略一窍不通。若能通过科举选拔出懂军事策略的人才,那对于边境的防御和战事的指挥将会起到极大的帮助啊。这些人才能够深入了解边疆的地理形势、敌军的作战特点,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应对之策,如此一来,我大夏的边疆百姓便能免受战乱之苦,国家的疆土也能得以稳固,这难道不是咱们所期望的吗?”
他的这一番话,引得不少同样心系边疆安危的官员纷纷点头赞同,一时间,大厅里响起了一阵低低的附和声。
然而,反对的声音也如同汹涌的浪潮一般,不绝于耳。一些秉持传统观念的老臣,脸上带着不满与忧虑,缓缓站了出来,他们自幼深受传统礼教的熏陶,视祖宗之法为不可逾越的金科玉律,此刻听闻要对科举制度进行如此大的变革,心中自是一万个不乐意。
其中一位资历颇深的老臣,微微颤抖着花白的胡须,言辞激烈地说道:“礼部尚书大人,恕老臣直言,这科举乃是祖宗定下的选拔人才的根本制度,传承多年,一直都有条不紊地为我大夏选拔出了无数的贤才啊,怎能随意更改呢?若是增加那些所谓的实用技艺考核,那岂不是让那些读圣贤书的学子们与工匠、医者之流同列,这成何体统啊!咱们一直尊崇的是儒家的经史子集,这些才是治国安邦的大道,那些工匠、医者不过是些末技,怎能与正统的学问相提并论呢?而且,一旦增设这些科目,评判标准必然难以统一,到时候各执一词,众说纷纭,这科举考试还如何能公平公正地进行下去,很容易就会造成混乱啊,还望大人三思啊。”
这位老臣的话一出口,也得到了不少保守派官员的响应,他们纷纷交头接耳,小声议论着,脸上皆是对改革提议的质疑与反对之色。
二皇子和四皇子虽然彼此之间此前因为林悦的离间计闹了不小的矛盾,可在这关乎打压太子、维护自身利益的科举改革一事上,却难得地达成了一致,两人对视一眼,眼中闪过一丝默契,都想借此机会再次给太子制造麻烦,打压太子的势头。
二皇子微微眯起眼睛,站起身来,朝着礼部尚书拱了拱手,脸上带着一副忧国忧民的神情,说道:“礼部尚书大人,这科举改革一事,切不可贸然行事啊。且不说这些新科目是否合适,单说这改革必然会触动众多学子和世家的利益呀。如今的学子们苦读多年,为的就是能通过科举入仕,可若是突然改变规则,增加这些他们未曾涉猎的科目,那他们多年的努力岂不是付诸东流了?万一引发学子们的不满,闹起学潮来,那可如何是好?这京城乃至各地的学府都会陷入混乱之中,到时候影响的可不仅仅是科举一事,而是整个国家的安稳啊,还望大人慎重考虑啊。”
四皇子也赶忙附和道:“是啊,礼部尚书大人,二哥所言极是。而且增设诸多科目,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是一大难题啊。且不说要邀请诸多领域的权威人士来参与评判,单是准备那些考核所需的场地、器具等,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朝廷如今本就有诸多事务需要开销,哪有那么多资源去支撑这样一场大变革呢?这改革一旦实施,若是半途而废,那可就成了劳民伤财的闹剧了呀,还望大人和诸位同僚仔细斟酌啊。”
他们二人的这一番话,看似句句在理,实则是在故意夸大困难,试图让众人对科举改革产生更多的顾虑,从而站到反对的阵营中去。
太子和林悦坐在一旁,静静地听着这些反对的声音,心中虽有些无奈,但也早有准备。林悦微微皱眉,眼中却透着坚定的光芒,她站起身来,先是朝着众人恭敬地行了一礼,然后不慌不忙地说道:“各位大人,改革固然会面临诸多困难,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啊。如今大夏内忧外患,正需要各方面的贤能之士来共同应对,传统的科举制度已难以满足当下的需求,这是摆在咱们眼前的事实啊。”
林悦环顾了一下四周,见众人都在专注地听着自己讲话,便接着说道:“至于各位担心的评判标准和资源问题,我们已有详细的应对之策。在评判标准方面,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实用技艺考核科目,分别制定细致且严谨的评分细则。比如算学考核,可将考核内容分为基础运算、实际应用题、算学理论等几个板块,每个板块都明确规定相应的分值和评分要点,由精通算学的大儒以及负责钱粮赋税的官员共同组成评判团,按照细则进行打分,如此一来,便能确保评判的公平公正,避免出现标准不一的情况。”
“再说说资源问题,增设这些科目确实需要一定的投入,但我们可以合理调配啊。可以先在京城以及几个重要的州府进行试点,利用当地现有的学府场地,稍作改造,便能作为考核的场所,无需大兴土木重新建造。而对于考核所需的器具等物资,也可发动各地的能工巧匠自行制作,朝廷给予一定的补贴,这样既能保证物资的供应,又能节省开支。而且,一旦这些实用型人才通过科举进入朝堂,为国家效力,那所带来的收益将会远远超过当下的投入啊,这是利国利民的长远之计呀,还望各位大人能够慎重考虑,切莫因一时的顾虑而错失了这大好的改革时机啊。”
林悦的这一番话,条理清晰,有理有据,让不少原本持反对意见的官员陷入了沉思,可那些顽固的保守派大臣们依旧不依不饶,他们心中的观念根深蒂固,岂是林悦这一番说辞就能轻易改变的。
一位老臣再次站出来,反驳道:“林先生,你这只是纸上谈兵罢了,虽说听起来似乎有理,可实际操作起来哪有那么容易啊。这评判团的人员如何确保他们能公正评判,万一有人徇私舞弊,又该如何处置呢?还有那试点之事,若是各地情况不同,又怎能保证这改革在其他地方也能顺利推行呢?这其中的变数太多了,老夫实在是不敢苟同啊。”
另一位大臣也跟着说道:“是啊,林先生,这科举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不是你说得这么简单,咱们还是稳妥为好,切不可贸然尝试啊,祖宗之法不可轻废啊。”
双方就这样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大厅里的气氛愈发紧张起来,场面一度陷入僵局,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这场关于科举改革的争议究竟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谁也无法预料。
此刻,重重悬念如同浓重的阴霾笼罩在众人头顶,让人喘不过气来。林悦提出的方案能说服那些反对的大臣吗?她虽然已经尽可能详细地阐述了应对之策,可那些反对的大臣们各有各的顾虑,且观念守旧,想要彻底改变他们的想法,难度着实不小。林悦是否还需要拿出更多实际的案例或者更具说服力的数据来佐证改革的可行性呢?又或者要寻求更多朝中重臣的支持,借助他们的影响力来扭转局面呢?可那些重臣们又是否会愿意站出来支持改革呢?
二皇子和四皇子还会想出什么新的理由来继续阻碍科举改革呢?他们今日已然提出了一些看似合理的反对理由,可看这架势,不达目的怕是不会罢休,接下来必然会绞尽脑汁,寻找新的突破口,或许会从改革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影响入手,又或许会拿一些历史上改革失败的例子来大做文章,他们那阴险狡诈的心思,总能想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手段,让人防不胜防啊。
皇帝最终又会如何看待这场激烈的争议,做出怎样的决定呢?皇帝向来以睿智、稳重著称,在面对这关乎科举改革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时,他既要考虑祖宗之法的传承,又要顾及国家未来的发展需求,究竟是会认可太子的创新之举,觉得应当与时俱进,大胆改革;还是会倾向于保守派的意见,认为维持现状更为稳妥呢?他又是否会再召集更多的大臣进行商议,或者亲自深入考察一番呢?这着实让人难以揣测,而皇帝的决定,无疑将决定着这场科举改革的命运,也将对朝堂的局势以及太子等人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啊!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