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最后阻碍 ——成败在此刻

换源:

  礼部那庄重肃穆的大厅内,烛火摇曳,映照在一众官员略显疲惫却又透着一丝期待的面容上。经过了多轮漫长而又激烈的商讨,其间不乏唇枪舌剑的争辩、反复权衡利弊的沉思,终于,一份承载着众人诸多心血与期望的详细科举改革方案被拟定了出来。这份方案,犹如一幅精心绘制的宏伟蓝图,其中涵盖了太子和林悦之前提议的增设实用技艺考核科目、细化评判标准、合理调配资源等诸多内容,每一个条款都经过了反复斟酌,每一项细则都看上去无比完善,仿佛只要依此施行,便能为大夏的人才选拔开启一扇全新的大门,让国家的朝堂之上汇聚起各类贤能之士,焕发出别样的生机与活力。

而今日,便是这方案呈给皇帝审批的重要日子,整个朝堂之上,气氛格外紧张,仿佛空气都凝结成了实质,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人的心头。那高悬于殿顶的宫灯,平日里散发着柔和的光芒,此刻却好似也感受到了这紧张的氛围,光芒都显得有些冷峻了起来。

二皇子和四皇子,早在多日之前便知晓了这个消息,他们怎会甘心看着太子的提议顺利通过,让其在这夺嫡之争中又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呢?于是,他们暗中紧锣密鼓地联合了几位对改革依旧心存抵触的老臣,这些老臣皆是秉持传统观念,视祖宗之法为不可逾越的金科玉律,对科举改革一事从一开始便持有强烈的反对态度,此刻被二皇子和四皇子拉拢过来,自是与他们一拍即合,准备在这朝堂之上做最后的挣扎,妄图以种种理由说服皇帝,将这改革方案彻底否决,让一切回归到他们所期望的“正轨”之上。

当礼部尚书手捧着那厚厚的一沓方案,神色庄重地走上朝堂,将其呈给皇帝后,皇帝刚微微抬手拿起,准备仔细审阅之时,二皇子便迫不及待地站了出来,他先是朝着皇帝恭敬地行了一礼,脸上带着一副忧国忧民的神情,可那眼神深处,却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阴狠与算计,而后缓缓开口说道:“父皇,儿臣以为这科举改革方案虽看似周全,但实则隐患颇多啊。”

他微微停顿了一下,环顾了一下朝堂上众人的表情,见不少人都投来了关注的目光,便接着说道:“就拿这增设的实用技艺考核科目来说吧,此提议虽看似能选拔出更多样化的人才,可其中问题不小啊。这考核需邀请众多民间匠人、医者等来参与评判,毕竟术业有专攻,他们在各自的领域确实有着旁人难以企及的专业知识。然而,这些人身份低微,平日里与朝堂素无往来,缺乏朝廷的约束,万一他们被有心之人收买,那这科举的公正性又何在呢?到时候,这科举考试岂不成了某些人徇私舞弊、安插亲信的工具了吗?如此一来,选拔出来的人才又怎能真正为国家所用,这对我大夏的未来发展可是极为不利的呀。”

四皇子见二皇子开了头,赶忙也跟着附和道:“是啊,父皇,二哥所言极是。而且这改革一旦实施,定会打破现有的教育体系啊。如今,那些一直以传统科举为目标培养学子的书院、私塾等,皆是以经史子集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也是围绕着传统科举考试来设置的。倘若突然加入这些实用技艺考核科目,他们恐怕难以适应,教学资源不足、师资力量欠缺等问题都会接踵而至。很可能会导致众多学子无学可上,心生怨愤,进而引发社会动荡啊。这后果不堪设想,还望父皇三思啊。”

几位老臣也纷纷站了出来,他们或捋着花白的胡须,或微微颤抖着双手,脸上皆是严肃而又忧虑的神情,你一言我一语地列举了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试图让皇帝对改革方案产生更多的疑虑。

其中一位老臣说道:“陛下,老臣以为,这改革后考试时间安排会因为科目增多而变得混乱不堪啊。以往科举考试,时间安排皆是有着固定的章程,学子们也都习惯了如此节奏。可如今一下子增设这么多科目,如何合理分配时间,确保每一项考核都能公平公正地进行,这实在是个难题啊。若是时间安排不妥,不仅会让学子们疲于奔命,影响发挥,更可能导致整个考试流程陷入混乱,无法有序进行啊。”

另一位老臣也接着说道:“陛下,还有啊,不同地区的评判标准难以做到完全统一也是个大问题呀。我大夏疆域辽阔,各地风土人情、文化水平本就存在差异,这实用技艺在不同地方的评判标准更是千差万别。就拿医术来说,北方的医法和南方的医法或许就有所不同,那在考核时,又该以谁为准呢?若不能保证评判标准的统一,这考试结果又怎能让人信服呢?这诸多问题堆积在一起,老臣实在是觉得这改革方案还需从长计议啊,切不可贸然施行啊。”

他们的这一番话,说得有理有据,让朝堂上原本一些对改革方案持中立态度的大臣们,也不禁微微皱眉,陷入了沉思之中,似乎觉得这些问题确实不容忽视,整个朝堂的氛围愈发凝重了起来,仿佛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而众人都在这风暴来临前,等待着那最后的裁决。

太子和林悦听着这些反对的声音,心中虽有些气愤,觉得二皇子等人实在是无理取闹,为了一己私利,故意夸大其词,对这精心筹备的改革方案诸多刁难。可他们也深知此刻必须冷静应对,若是在这朝堂之上失了分寸,那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将白费,改革方案更是会彻底无望通过了。

林悦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恭敬地向皇帝行了一礼,而后神色从容地说道:“陛下,各位大人所担忧的问题,礼部在拟定方案时其实都已考虑到了。对于评判之人的选拔,我们绝非随意为之,而是会制定严格的筛选机制。”

林悦微微抬起头,目光沉稳地看向众人,接着说道:“首先,我们会在民间广泛征集那些德高望重、技艺精湛且品行端正的匠人、医者等作为候选评判之人。然后,会由朝廷派出专门的官员对他们进行背景调查,查看他们过往有无不良记录,是否与各方势力有着不正当的往来等情况。只有经过层层筛选,确保他们品行端正、公正无私的人,才能最终参与到评判工作中来。并且,在整个评判过程中,还会有朝廷官员全程监督,一旦发现有任何徇私舞弊的迹象,定会严惩不贷,绝不姑息。如此一来,便可最大限度地保障科举评判的公正性,绝不让有心之人有可乘之机啊。”

说到此处,林悦见皇帝微微点了点头,似乎对这一解释还算认可,便又继续说道:“至于教育体系的改变,我们也深知不可一蹴而就,所以会采取逐步推行的方式。先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选择那些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对新事物接受度较高的地区,比如京城附近的几个州府,率先开展这科举改革的实践。在试点过程中,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调配相应的师资力量,组织编写适合实用技艺教学的教材,同时给予书院、私塾等一定的扶持,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待取得成效后,再将经验推广至全国,这样既能避免因改革幅度过大而导致的混乱,又能让各方有时间去适应这一变化,确保改革能够平稳有序地推进啊。”

林悦停顿了一下,又看向之前提出考试时间安排和评判标准问题的老臣,礼貌地说道:“这位大人提到的考试时间安排问题,礼部也已有应对之策。我们会根据不同科目的难易程度、重要性以及考核所需时长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时间分配。例如,将实用技艺考核科目分散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避免学子们连续长时间应对多种考核,造成精力不济。同时,会提前公布详细的考试日程安排,让学子们有充足的时间准备,也便于各地考场统一执行。”

“而对于不同地区评判标准难以统一的问题,我们会组织各地的行业权威以及精通相应技艺的大儒等,共同商讨制定出一套通用的、细化的评判标准细则。这套细则会涵盖各个实用技艺考核科目的方方面面,从基本技能到实际应用,都有明确的打分标准和要求。并且,在评判之前,会对参与评判的人员进行统一培训,让他们熟悉掌握这些标准,确保在不同地区进行考核时,都能按照统一的尺度来评判学子的成绩,保证公平公正啊。”

林悦详细地解释着应对之策,每一句话都条理清晰,试图打消众人的顾虑,让大家看到这改革方案并非如二皇子等人所说的那般漏洞百出,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有着完善的配套措施来保障实施的。

可二皇子等人却依旧不依不饶,他们怎会轻易放弃这好不容易制造出来的反对机会呢。二皇子再次站出来,反驳道:“林先生,你说得倒是轻巧,可实际操作起来哪有这么容易啊。这民间之人众多,你如何能保证你那所谓的筛选机制就能万无一失呢?人心隔肚皮,那些人表面上或许看着品行端正,可背地里做些什么,谁又能知晓呢?还有那试点之事,若是在试点地区就出现了问题,引发了学子不满,那这改革不还是要陷入僵局吗?你这不过是纸上谈兵,难以让人信服啊。”

四皇子也跟着说道:“是啊,林先生,就算你说的那些办法看似能解决问题,可这毕竟是关乎科举的大事,容不得半点差错啊。一旦出现舞弊之事,或者各地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那影响的可就是整个国家的人才选拔了,这风险实在是太大了,咱们可不能拿大夏的未来去冒险啊。”

双方就这样在朝堂上再次陷入了激烈的争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声音在朝堂之上回荡着,仿佛要将这殿顶都掀翻一般。皇帝坐在那高高的龙椅之上,眉头紧皱,深邃的目光在太子、二皇子以及林悦等人身上来回扫视着,心中思索着各方的利弊,权衡着这改革方案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如二皇子等人所说的那样隐患重重,难以施行。这场关乎科举改革命运的朝堂之争究竟谁能胜出,还未可知,整个朝堂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着皇帝最终的决定。

此刻,重重悬念如同浓重的阴霾笼罩在众人头顶,让人喘不过气来。皇帝最终会被哪一方的说法说服呢?皇帝向来以睿智、稳重著称,在面对这关系到国家根本的科举改革之事时,他既要考虑改革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为国家选拔出真正实用的人才,推动大夏的繁荣发展;又要顾虑二皇子等人提出的诸多潜在风险,担心一旦改革出现问题,引发朝堂动荡、社会不安。他会凭借着自己的判断,认可太子和林悦的改革方案,觉得虽有风险,但值得一试;还是会倾向于保守的态度,听从二皇子等人的意见,认为维持现状更为稳妥呢?这着实让人难以揣测,而皇帝的这一决定,无疑将决定着科举改革的最终命运,也将对朝堂的局势以及众多人的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啊。

如果改革方案通过了,二皇子和四皇子又会想出什么新的办法来继续给太子制造麻烦呢?他们本就对太子心怀嫉妒与怨恨,此次若改革方案顺利通过,太子的威望必然会进一步提升,这是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他们或许会在后续的改革实施过程中,暗中指使一些人在各地考场捣乱,破坏考试秩序,让改革无法顺利进行;又或许会在朝堂上继续寻找机会,联合其他对太子不满的势力,对太子进行弹劾,指责他借改革之名,行培植势力之实,妄图让皇帝对太子产生不满,削弱太子的影响力;甚至可能会在民间散布一些不利于改革的谣言,煽动学子和百姓的情绪,给太子制造舆论压力,让他陷入两难的境地。他们的阴谋诡计层出不穷,总能想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手段,让人防不胜防啊。

若没通过,太子和林悦又要如何调整策略,继续推动科举改革呢?若是此次改革方案被皇帝否决,那无疑是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可他们深知改革的必要性,定然不会就此放弃。他们或许会重新审视方案,针对皇帝和大臣们提出的疑虑,进一步完善细节,收集更多的实例和数据来证明改革的可行性,等待合适的时机再次向皇帝进言;又或许会从民间入手,先在民间推广实用技艺的学习和培养,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技艺人才的重要性,营造出一种支持改革的社会氛围,然后再借助民意,向朝堂施压,促使改革方案能够重新得到审议。可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他们又该如何突破重重阻碍,让科举改革的曙光再次照耀大夏呢?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