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三、四方天井

换源:

  看着自己的孩子开始从每日的闷闷不乐中逐渐走出,又学会了从一件普通的乐器中悟到了可以通天的方法,开始打造自己,书戚觉得少昊开始有了一个人君,一个部落首领的样子了。于是她决定逐渐放权,此后但凡她的父亲和其他部族上报的事,除了极其重要的,书戚一般都让人报给少昊,让少昊自己决定,也让人将建议和劝解谏给少昊,而自己则又开始了自己几乎已经变成了爱好的事——观天。

少昊在执政闲暇的时候也会到母亲观天的地方去看看,对于上天,少昊是敬畏的,但也是有好奇的,虽然现在一直说自己有通天的本领,有天上的神灵护佑,但毕竟感受不到,也不知道究竟是哪路神灵在护佑自己。于是书戚让少昊去帮忙建造一座石制的坑井。要坑井做什么呢?少昊满脸疑惑,但还是按着母亲吩咐的去做了。

可是怎么做呢?少昊在部落中转了转,看到了人们挖的地窖子。翻开遮盖在地窖上的盖子或者席子,里面存着的食物还是比较丰富的,少昊看了满意地点点头。又来到另一边的地窖边,掀开上面遮盖着的盖子,看到内里只有一窖清水。顿时大感诧异,这水放在地窖中怎么能够保持呢,其必然是要湛到土里去的呀。于是叫来边上的人,问其原因。人们见首领来到,忙纷纷出来跪迎这神的象征。对于眼前的这地窖子,有人解释了,原来是在这里挖地窖的时候,就看到有水源源不断地从洞壁间慢慢渗露出来,刚想放弃的时候,有人尝了一口这里从土中渗出的水,挺清凉的,于是人们就决定把它保留下来了,还在这个窖的四周用简单的石专任填充了下。这样还真的可以让这窖子里的水常年不干涸。

少昊听了,信步走了过去,尝了一口这里面的水,果然清甜。又摸了摸窖子的四壁,挺光滑的。“嗯,这个做得很好,可以在部落中推广。”说完就像想起了什么似的,转身回到议事厅,让人用石头在一处空旷的地方按这个窖子的模样给母亲书戚建起一座地上的窖井,然后再在这个窖井的一边开了扇门。后来看着这个窖井是在地面上,并且母亲是用来观察天象的,于是形象地将这样建在地面上的窖进称作“天井”。后来见母亲在晚上的时候也在观测天象,真是日夜不辍,于是就想着在这“天井”靠门的一边简单地搭了一个房屋,让书戚可以在劳累的时候得到休息。于是,最原始的“天井”院落建筑就诞生了。

“天井”一词出于典籍,原指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如《孙子兵法》中“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必极去之,勿近也。”作为一种建筑空间形态,“天井”普遍存在于明清至今的中国传统民居中。“天井”最早产生于何时,已无实迹可考。不过,因木骨泥墙的地面房屋由穴居而生发,屋居中的“井空间”由穴居中的“坑井”进化而来,逻辑上应是“天井”。故天井在中国古已有之,大概不会迟于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四合院。

天井不同于院落。按物质构成分天门、天窗和天井

天门—坡屋顶重檐间的密缝,窄长的开敞部位,用于顶棚或轩蓬的通风采光。

天窗—屋面沟瓦用明瓦代替(早期用云母片、磨薄的贝壳等,后来用弧形玻璃)明瓦下面围成棱锥形间壁,使屋顶光线照到室内。

天井—上缘由屋顶四向的屋檐或墙壁组合构成,下底铺地面积大于井口,凿内池、留沟防、设路径、安石埠、置盆载种种异制,均具有集水、纳阳、通风、采光、消防等多种建筑功能。居民天井的空间尺度以间为基准,空间形态与明堂厅堂为一体,是一个无具象界面的类井状泛空间。

据《史记·天官书》载:水正,“主水衡事,法令所取平”。因有历法,以平天下,此所谓“德成衡,观成潢”。“潢”指观测天象的天井灵台。而在济南就有这样的天井灵台,这就是当地所传的舜井。“井”是观测天象的人工隧道,一般凿于山腰或黄土塬,称为“天井院”。其入口斜下,观者坐于内以观测日月星辰移动刻度,相当于今天的天文望远镜,此所谓“坐井观天”。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历城城南对山,山上有舜祠,山下有大穴,谓之舜井。”“大穴”并非汲水而饮之井,而是观测天象之天井。

位于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东郊的黄道周纪念馆,是明末大儒黄道周的故居,也被称为明诚堂或文明书院。其馆内至今完好地保存着黄道周生前为了演示天地日月运行规律及其与易象数方圆关系所造的天方盘。天方盘已经历了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而其上面的方圆刻画依然很清晰完整。我国著名古天文学专家伊世同先生对此盘很重视,曾实地考察测量,并撰文高度评价天方盘在我国科技史上的重要意义,认为天方盘是“罕见的科技史信物”

天方图中最重要的内容,黄道周在《三易漏现》卷二《宓图经·中》部分就对天方图做过很详细地讨论:置地平一百廿八以为径准,方田四周五百一十二。以径围之,一三未合,尚余十八。当为一百-'d-,,x--之_径,三百八十四之围,余分十八,得径一百廿八,围四百有二。以三百八十四为径围之常数,加十八为圭黍之究分,是为天方初乘一变天圆之数。

不论是何种形式的天井建筑都是因地制宜,根据居住地的风土人情、气候特点、生活习惯而演变完善而成的独特建筑形式。是充分适应人的生活需求的宜居建筑。天井的存在完善了建筑中的通风、采光、安防的功能,并且在建筑中显天露地,起到天地合一的作用,使天、地、建筑在空间中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