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少昊的正妻和一位母亲,羲和其实是很快乐的。她每天的生活除了偶尔干一些活以外,就是带着孩子玩耍,当孩子稍稍长大一些,羲和便教着孩子一些知识。孩子也总是和她亲近一些,因为她的姐妹常羲可是受了书戚的遗命要苦命地观测月亮的。直到一日,丈夫少昊通知她她的父亲病重了。她和少昊急匆匆赶往羲和一族的驻地。生命垂危的父亲看到女儿和女婿带着孩子来看望,顿时老泪纵横,父亲拼着力气,将羲和一族一直以来担负的测日的使命交给了她,也将羲和一族交给了她。
父亲最终还是走了,走得不那么痛苦。回到中央部落,羲和和少昊打开父亲传给他们的物件,原来是父亲这一生在观测中所得出的关于太阳运行和时间记录的成就:
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出土帛书,帛书有云:千有百岁,曰月釔生。九州不平,山陵备侧,四神乃乍(作),至于复。关于“日月矣生”,《山海经大荒南经》云“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这“十日”的名称据甲骨文记载就是甲、乙、丙、丁等十天干,每天出一日,十天出完称为一旬,是卜辞占卜最常见周期“旬占”的单位长度。
大地覆平了,“十日”安顿下来,反映在历法上,就是把一年分为“十日”。此时没有昼夜之分,即设想没有地球自转,只有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情况,将天空上的太阳位置垂直引入“九州”地平方位,按“十日”定出“十方”,太阳每经过一方称为一日,每“日”平均约天,我们姑且称之为“十日历”。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葬族、傈僳族、白族、土家族中盛行一种叫“十月历”的太阳历,一年十月,每月天,加过年五、六天,等于一太阳(回归)年。“十月历”的发现,证明这种太阳历在我国原始先民部族中确曾出现过,彝族“十月历”很可能就是上古“十日历”的孑遗。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帛书所讲起源时期的“日”与后来习惯上的日(昼夜)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大约是一年的十分之一,按文献记载可称为“之日”。如《诗经豳风七月》云:“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蹙发,二之日栗烈”,“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礼记月令》载“季冬之月……冰方盛……命取冰”,“仲春之月……天子乃献羔开冰”,据此推知“一之日”必在仲冬(冬至月);“二之日”到“四之日”等于季冬到仲春,三个“之日”之间相差三个多月,每“日”应是天,故“十日历”或可称为“之日历”。把“凿冰”、“开冰”直接与“之日”相联系,不与“月”联系,是因为“日”与“冰”有直接关系,而与“月”没关系,因此是一种纯阳历的安排。
关于“日行”与“四时”的关系,文献多以“日行远近”来解释。《吕氏春秋有始览》“冬至日行远道……夏至日行近道”。《论衡说日》“夏时日在东井,冬时日在牵牛;牵牛去极远,故日道短;东井近极,故日道长……故曰日行有近远,昼夜有长短也”。此处“日道”指太阳周日视运动圆周的昼弧,相应的夜弧称“夜道”。这里解释白昼(日道)短与日去极远近有关。《周髀算经》载日行“七衡六间”以生二十四节气,“七衡”指北极为中心的七个同心圆(衡),分布在以天极为顶点的天苑盖上,“日冬在牵牛,
终于,羲和也在带孩子和理家的百忙之中代替其父北开始执政,以父亲传下的文书,加上自己的观测,终于有十天干,只是这“十天干”怎样提才能被人们接受呢?
“天干地支”里的每个字几乎全都是最古老的象形字,而最古老的造字者就是贞巫们。我们若将“天干地支”归类为贞巫造字,对我们破解“天干地支”密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将天干分成三个部分进行解读,这对我们揭开天干的神秘有着很大的帮助。
第一部分:甲乙丙丁是指古时贞人占卜时使用的四大道具。第二部分:戊己庚是指古时巫师们做法时使用的法器和耍的巫术。第三部分:辛壬癸是指古时帝王们掌控的阉割刑具。
古时的贞人在占卜时通常是将钻有小孔的龟甲上面倒入水银,放在火上烧灼,使龟甲爆裂,产生卜纹,再根据卜纹预测吉祥。同时还要将画有咒语的符投入火中烧掉,以告知天神。天干的第一部分就是这种占卜形式中使用的四大道具。
“甲”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甲字的形义至今不明。一说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字,写作十,像皮革的裂纹,甲的本义是皮革开裂。也有人认为,甲先写作十,后外加方框,构形与田字相似,像宗庙中安放神主的器具......“甲”就应该是龟甲,因为某些龟甲的外壳上有近似田字的花纹。在古人眼里龟是一种神物,由于它的寿命极长,古人就迷信龟甲内有某种神灵的存在,很自然龟甲就被贞人用来占卜,成为占卜的道具之一。
从甲骨文的字形上看,“乙”字像是流动液体的形状。我们若将“乙”认定为是古人占卜时使用的水银,是极有可能的。即“乙”的本义就是指水银。
“丙”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丙是象形字,但所象之形迄今没有定论。丙的常用义是指天干中的等三位,又指序数第三。根据古代五行说,丙居南方,南方属夏,亦属火,所以又用丙代称火,常用于“付丙”一词,表示投入火中。“丙”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是古时贞人占卜时投入火中烧掉的“符”。此“符”画有巫咒以告知天神自己的祈求。“丙”在甲骨文的字形像是一个方形木牌下方开了一个三角形口子,这个形状与道教画符的形状(下方有个三角形口子)极为相似。甲骨文里的“贞”像是两个相倒立的“丙”(甲骨文写法)上下组合而成。古时贞人是从事占卜及掌管占卜档案的官吏。“丙”即“符”可分为阴阳两种,两“丙”(符)咒文相同。阴“丙”由贞人在占卜时投入火中烧掉,送给天神,而阳“丙”就由贞人作为档案为帝王保存。很自然甲骨文的“贞”就被古人写成了两个甲骨文的“丙”上下颠倒的形式了。还有,若古人在占卜前需要“更”改“丙”(符)上的咒文时,是绝不能将“丙”投入火中烧掉,那样会惊动天神的,而只能将阴阳二“丙”敲碎打烂。甲骨文里的“更”就是手拿棍棒敲打两只“丙”之意。
“丁”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丁是象形字,状似簪的样子。簪是古代用来挂器物的钉子,所以丁是钉的本字。“丁”应是古人占卜前,使用“丁”形硬物在龟甲上打孔的工具,占卜道具之一。古汉字“打”是由手与丁左右会意而成。表示贞人手拿“丁”型硬物在龟甲上打孔的形态及所发出的“哒、哒”声。这就是“打”字的本义及发音的由来。
古时巫师在做法驱魔时,左手挥舞着大斧,右手摇动着铃铛,嘴里念着咒语并喷射着口水,不停地舞蹈。这就是天干第二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即巫师做法时使用的法器及喷射的口水。
“戊”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甲骨文的戊是象形字,像斧钺的样子。“戊”我们可以认为就是巫师做法时左手拿着的法器大斧。
“己”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己是象形字,甲骨文中的己像丝形。己的本义指为了缠束丝而分出来丝缕的端绪。“己”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巫师做法时,向地面上喷射的口水印记。
“庚”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一说庚在甲骨文、金文中是象形字,状似一种有耳且可以摇动的乐器,即钲。一说庚在篆文中是象形字,像双手摘取草木上的果实之形。后世使用的庚都是假错字,指天干的第七位。“庚”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是古时巫师做法时,右手不停地摇动着的“铃铛”。古汉字“康”是由甲骨文“庚”字衍变而来,表示巫师给病人驱魔治病时,在病人头上不停摇动着铃铛“庚”,所发出的“糠、糠”声,使病人康复。由于古时冶炼技术的原因,当时的铃铛“庚”所发出的声音不是“铛、铛”声,而是“糠、糠”声。这就是“康”字的本义及发音由来。
天干的第三部分写作什么呢?(辛壬癸)竟然是指阉割刑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