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十二月历

换源:

  “浴月?你还真要把月亮给洗了啊。”少昊不忘调侃妻子常羲几句。常羲的脸色变得严肃了,“我替你生孩子,养孩子,还不许我洗个月亮?况且你知道我父母是巫师,但我做的这件事可不是巫术。既然你妈妈让我好好地观测天,那我就要好好地把天观测好。你看,这月亮照在水里,可不就是在洗澡。我观察过了,这月亮在春、夏、秋、冬四季一轮过程中总会圆十二次,缺十二次。就像月亮整个在水里洗过十二次澡一般。我想研究出月亮的规律,这样你就可以按这个规律制定出历法了。”少昊不禁对自己妻子的行为言止非常地赞赏和尊敬。《中华远古帝王谱》中记载:少昊命羲和主日,常羲主月。

常羲观测到了什么呢?常羲通过观测看到的,几乎是与现代对月球的基本观测一致的现象:在农历的每月初一,当月亮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的时候,月亮以它黑暗的一面对着地球,并且与太阳同升同没,人们无法看到它。这时的月相叫“新月”或“朔”。新月过后,月亮渐渐移出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区域,这时我们开始看到月亮被阳光照亮的一小部分,形如弯弯的娥眉,所以这时的月相叫“娥眉月”。这种“娥眉月”只能在傍晚的西方天空中看到。到了农历初八左右,从地球上看,月亮已移到太阳以东90°角。这时我们可以看到月亮西边明亮的半面,这时的月相叫“上弦”。上弦月只能在前半夜看到,半夜时分便没入西方。上弦过后,月亮一天天变得丰满起来,我们可以看见月亮明亮半球的大部分,这时的月相叫“凸月”。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时,月亮在天球上运行到太阳的正对面,日、月相距180°,即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之间,从地球上看去,月亮的整个光亮面对着地球,这时的月相叫“望月”或“满月”。黄昏时满月由东边升起,黎明时向西边沉落。满月过后,随着日、月位置逐渐靠近,月亮日渐“消瘦”起来。它依次经历凸月、下弦月和娥眉月几个阶段,最后,又重新回到新月的位置。我国习惯上把下半月的“娥眉月”称为“残月”。上弦月和下弦月,娥眉月和残月的相貌差不多,但它们出现的时间、位置及亮面的朝向是不同的。娥眉月和上弦月分别出现在傍晚和前半夜的西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西的,即西半边亮;残月和下弦月分别出现在黎明和后半夜的东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东的,即东半边亮。由于我国农历日期是根据月相排定的,所以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有时靠它来判断农历日期及夜间的大致时间。月亮从新月位置到再次回到新月位置所需时间平均为29.53天,也就是说,月相的更替变化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一个“朔望月”。

“朔”是有初始和元月初一的意思;而“望”亡,氓也,指流落他乡的人。王,代表挺立。亡月王组合为望,造字本义,站在高处,举目远眺。出亡在外,望其还也。

象形兼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侧身之人立于土堆之上,竖目,瞳子突出,有登高远看之意。隶定字形从亡从月从王,“亡”指朔日无月;“月”指朔日之外的所有月相,从娥眉月、上下弦月到圆月;“王”意为“最大者”、“王者”。“亡”、“月”、“王”联合起来表示“从初一到月底之间的所有月相的最大者”、“月相之王”。本义:最大月相(月圆)。

常羲看到了朔望月。于是就将这个月相说给了少昊。只是,她所说的,可是:唯月是造物主,晦半月为无质,明半月为生命.

因为月亮与地球的距离相对于日地距离来说太短了,在天球上,月亮东移的速度比太阳大很多,每天月亮由西往东前进13度多点,而太阳却只前进1度。因此,朔之后,月亮很快地跑到了太阳的东边,一两天后,太阳一落下去,西边的天空就可见到一弯新月,两个尖角指向东方。此后,月亮升起的时间越来越迟,月亮也逐渐丰满起来。约在朔后七天,月亮的黄经刚好超过太阳90度,我们看到的月亮是圆弧朝西的半圆,这就是上弦月。以后月亮继续向东,更加丰满,升起的也更迟了,直到望。从朔到望,月亮离开太阳的距离越来越大。过了望后,月亮逐渐向太阳移近,月面逐渐消瘦下去。当月亮黄经超过太阳黄经270度时,它又变成了半圆形,但圆弧朝东,这就是下弦月。这时候,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时,月亮正高悬在正南的天空上,自然,我们的肉眼这时是看不见月亮的。下弦以后,月亮要到后半夜才从东方出来,它的半个圆面逐渐消蚀下去,变成狭窄的镰刀形,尖角向西。从望到朔,月亮与太阳靠得越来越近,以至再次与太阳黄经相同,消失在晨曦中。月相变化的周期,也就是从朔到望或从望到朔的时间,叫做朔望月。观测结果表明,朔望月的长度并不是固定的,有时长达29天19小时多,有时仅为29天6小时多,它的平均长度为29天12小时44分3秒。

关于朔望月周期。月相在天,容易观测。从一个满月到下一个满月,就得到一个朔望月的长度。如果经常观测,就会知道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比29天半稍长。按照朔望月来安排历日,必然是小月和大月相间,而到一定时间之后,还得安插一个连大月。只有掌握了比较准确的朔望月周期,连大月的设置才会显现出它的规律。从文献上考查,《春秋》所记月朔干支告诉我们,春秋中期以前,连大月的安插并无明显的规律性。在鲁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2年)的九、十两个连大月以后,除襄公二十四年八、九两个月连大外,其余所有连大月的安插都显示了15个月~17个月有一个连大月的间隔规律。

朔望月的观测和阴阳合历。除了太阳之外,月亮是最引起上古前人瞩目的天体。有了记日法之后,月亮的圆缺周期(天文学上称为朔望月)两个朔望月是59天的概念,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因此古人很容易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

于是,太昊时代,少昊的十二月历法规定,每年为三百六十五天。每年为十二月,每月为三十天,计三百六十天;过年为五天,共计三百六十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