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换源:

  世界首间超市于1952年在美国问世,而港岛首家大型超市——大行连,于1960年在中环开业,由牛奶公司与连卡佛联营,主打进口商品及现做面包,面向外籍顾客。

至1964年,牛奶公司引入“自助购物”模式,现代超市概念才真正在港岛落地生根。

及至1973年,百佳超市由两小超市合并而成,与惠康超市一起,在八十年代引领风骚。

时至1978年,惠康超市占据市场主导,而秦仕安注意到,未来这两家超市中的一家将成为李超人的产业。经查证,当前它们尚未归李超人所有。

鉴于系统对李超人的针对性,秦仕安决定亲自上阵,再度截胡李超人,同时借机消耗鳄鱼恤股东的资金。

他无意直接插手惠康或百佳的股份,而是在两者之外另起炉灶,创建新的超市品牌,以股东资金为燃料,直面惠康与百佳的竞争。

若股东拒绝增资,他们的股权将被进一步稀释,直至鳄鱼恤完全落入秦仕安之手。

无论是他个人的数亿投资,还是股东愿意追加的任何资金,都将被导向鳄鱼恤超市的发展。

而鳄鱼恤的健康现金流,则将被他以“投资”为名,转移至证券公司。

即便闲置不用,也要迫使股东掏腰包或出售股份。

外界及股东视此为恶意行径,但在商场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胜者为王,手段是否光明磊落似乎并不重要。

未来,一旦成功驾驭传媒,掌控舆论,黑白界限还不是自己说了算?

当陈骏联合其他股东,试图借助政府力量向秦仕安施压时,秦仕安非但未退却,反而以董事长的身份,在鳄鱼恤内部成立了超市部门,高薪聘请来自惠康与百家的高管及行业精英,并宣布斥资两亿,鳄鱼恤正式投身港岛超市大战的洪流之中。

即便陈骏等人能说动港府干预,秦仕安也有应对之策。

在商海沉浮中,他坚信,唯有强者才能书写规则。

如果不是韦建邦,那个他麾下首位S级别的精英,打来电话告知,经过改革后的《天天日报》即将于明日发行,秦仕安几乎都要忘记自己还拥有这么一家报纸了。

毕竟,相较于动辄数十亿的金融投资和两亿的烧钱超市计划,这家规模仅两三百万的报社显得微不足道。

然而,正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行业,却因人小声大、对普通人生活有着巨大影响而显得尤为重要。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报纸几乎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它象征着权威,代表着真相,是舆论的无冕之王。

鉴于秦仕安本人对传媒行业的浓厚兴趣,他决定抽空前往位于九龙油麻地的《天天日报》总部。

收购报纸后,秦仕安不仅确认了以韦建邦为核心的领导团队,还为《天天日报》追加了300万港币的投资,并提出了一个要求:新版《天天日报》前10天免费发行。

对此,韦建邦他们并无异议,毕竟免费推广是不少新报常用的策略。但秦仕安心中曾有过更激进的想法——让《天天日报》永远免费。

然而深思熟虑后,他意识到这一模式在当时的香港并不现实。

原因并不在于成本——即便自备印刷厂,每份报纸的成本也不过0.2到0.5港币,加上运输费用,日发行量十万份的报纸,最大开销不过八万港币,而规模化生产将进一步降低成本。

维持这样一家报社,每月的总成本不超过百万港币,秦仕安完全负担得起。

真正的问题在于,免费报纸在当时难以实施。

首先,免费报纸的盈利模式依赖于广告收入和广泛传播带来的影响力,这意味着报纸需要尽可能送达更多港人手中。

然而,免费分发会遭遇报摊和书店的抵制,因为免费策略剥夺了他们的利润空间,同时也会减少消费者对其他收费报纸的购买意愿。

久而久之,没有商家愿意无偿销售报纸。

此外,也不能忽视部分人群可能将免费报纸用于非阅读目的,如作燃料或废纸出售,这无疑会增加运营风险。

相比之下,同行竞争的压力反而成了次要问题。

回顾历史,香港报业确实尝试过免费模式,但均以失败告终。

考虑到这些因素,秦仕安最终放弃了永久免费的设想,转而决定仅前10期免费,以此吸引潜在读者。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