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换源:

  这与网络小说先免费后收费的营销手法异曲同工,前期免费能有效聚集人气。

在《天天日报》总部,韦建邦带着六个部门负责人站在他的办公室内,唯有秦仕安作为老板,才有资格坐在社长的座位上。

秦仕安询问众人对明日报纸发行的规划,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转向韦建邦,显示出他作为S级人才的领导力已初步建立。

尽管如此,面对秦仕安的提问,韦建邦并未有详尽的应对方案,只能硬着头皮汇报:“我们的传统销售渠道依旧可用,合作的报摊老板也愿意继续支持。一旦报纸印制完成,我们可以雇人直接派送。”

秦仕安对这个提议未做评价,韦建邦的策略虽稳妥,却缺乏S级人才应有的创新。

考虑到韦建邦年仅30,初掌大权,且没有如同秦仕安般拥有系统的辅助,其表现已属不易。

秦仕安深知,即使个人能力再强,没有合适的策略和外部条件,成功之路亦充满挑战。

在传媒这个瞬息万变的领域,如何在有限的免费期内迅速聚拢人气,打开市场,将是《天天日报》接下来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秦仕安并未过多在意韦建邦尚显生疏的奉承,而是继续深入话题。

“试想,香港数百万居民,理论上都是我们报纸的潜在读者。

但若随意发放,区区十万份恐怕只会石沉大海。要想产生效应,至少需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份,可这背后需要多么庞大的人力支持?”他提出疑问。

紧接着,秦仕安又抛出了另一个问题:“为何《天天日报》仅免费派送十天?我们免费赠阅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你们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

面对秦仕安的提问,韦建邦迅速回应:“自然是希望市民订阅我们的报纸,成为忠实读者!”

他的回答得到了秦仕安的赞许目光。

“正确!”

秦仕安满意地点点头,

“因此,这十万份免费报纸必须发挥其最大价值,最大限度地吸引免费阅读的市民转化为付费订阅者。如何以最低成本实现最高转化,最直接的方法是什么?”

众人面面相觑,似乎有所悟。

韦建邦思维敏捷,率先答道:“找到最有价值的潜在客户,他们最容易转化为我们的实际用户。”

秦仕安再次给予肯定,韦建邦不禁挺直了腰板,等待着下一轮的挑战。

“那么,建邦,现在你思考一下,哪些人群最具潜力,我们又该如何找到他们,并确保报纸送到他们手中?”

秦仕安的目光扫过在场每个人,对韦建邦投以鼓励的眼神。

他知道,尽管有系统的助力,但他无法亲自坐镇报社每日。

未来的事业版图将横跨多个行业,开设多家公司,单凭一己之力难以兼顾。

他需要培养如韦建邦这样的S级人才,让他们成长为公司的中坚力量,而洞察眼的能力则让他能洞悉人心,无惧背叛,因此,他对人才培养从不吝啬金钱和时间。

此刻的辛勤,是为了日后的轻松,为了能够放手让公司自行运转。

不出所料,韦建邦再次领先一步:“我们的报纸侧重金融和营销,目标受众自然应锁定在这些领域。”他充满激情地说,

“那些办公室职员和股民习惯订阅报纸,他们拥有消费能力,我们可以专攻白领群体,同时在股市分发报纸给股民。”

秦仕安点头认可:“很好,你已经触及核心。《天天日报》将以财经、商业和文学为三大支柱。因此,股民和金融从业者是我们最应争取的客户群。还有其他思路吗?”

其他人碍于能力限制,一时无言。

秦仕安于是引导道:“最直接的潜在客户是常买报纸的人,报亭老板无疑是最佳接触点。我们可以请他们代售。”

众人疑惑,这不正是韦建邦最初提出的吗?

秦仕安却摇头解释:“单纯请求报亭老板免费派送存在隐患。即便只是前10期免费,他们为何要牺牲时间和利润来帮助我们?这不仅耗费精力,还可能冲击到其他报纸的销售,对他们而言是得不偿失。”

众人恍然大悟。

秦仕安笑道:“解决方法很简单,换个思路即可。让报亭和书店按照市场价格售卖我们的报纸,无需他们承担成本,利润远超其他报纸。他们每卖出一份,即可轻松赚取一元或更多。

这样一来,他们是否会主动将我们的报纸放在最显眼的位置,积极向顾客推荐呢?”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