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换源:

  李汉祥内心苦笑,他怎敢拒绝?

眼前这位青年,连邵爵士本人恐怕都不会轻易说“不”。

在港岛,得罪一位能够收购鳄鱼恤公司的亿万富翁,无疑是自断前程。

于是,李汉祥连忙起身,笑容可掬地回答:“请坐,秦先生。”

李汉祥暗自思量,这位年轻富豪或许是对在座的某位美女产生了兴趣。

他的猜测不无道理,秦仕安的确被正值青春盛放的林青霞所吸引,那美丽甚至超越了他记忆中的关小妹。

关佳慧虽也美丽,但相比之下尚未完全绽放,而此刻的林青霞正处于女性生命中最光彩夺目的时期,如同一朵盛开的花,让人无法移目。

次日,香港岛内二十多家电扇制造巨头汇聚于晨星公司的五楼会议厅,共商商会创立的各项细节。

作为会长的秦仕安,亲自草拟了大部分的商会章程,这项任务对他而言并不复杂。香港现有众多商会,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房地产商会及纺织商会,秦仕安借鉴了他们的模式,为新商会的章程添砖加瓦。

随后,派遣技术人员入驻各合作工厂,指导生产工作。

当前面临着一百五十万台电扇的订单需求,交货期限仅为两个月,这对于晨星公司现有的生产能力而言,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因此,秦仕安决定将其中的一百万台生产任务外包,晨星公司则负责提供原材料和技术指导。

所有产品在完成生产后,必须通过晨星公司严格的质量检验,不合格的产品需返工重制,而对于严重不符合标准的,将直接取消其代工资格,所有条款均在合同中明确列出,以防日后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这一系列举措确保了晨星公司不再需要推辞任何订单。

其实,秦仕安当初并未预料到会有如此之多的订单涌来,否则他早在一个月前就会着手扩大公司规模。

然而,现在的这种模式似乎也别具一番优势。

与此同时,秦仕安加大了对欧美两地分公司的扶持力度,不仅增加了资金支持,还积极招募更多的人才。

在争取更多订单的同时,也要防止先发优势被香港的其他竞争者所夺走。

只要能持续保持订单量,假以时日,整个香港的电扇生产将逐步落入晨星公司的掌控之中。

电扇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晨星的目标绝不止于此。

同一天的下午,秦仕安前往《天天日报》报社的总部门口。

这一天,也是《天天日报》新版面世的第三天。

尽管报纸业务在当前规模尚小,但鉴于其在传媒领域布局的重要性,秦仕安仍旧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指导。

在报社的办公室内,韦建邦满心欢喜地将整理好的数据报表递给了秦仕安,其他人则眼巴巴地盯着那份即将揭晓秘密的白纸,内心如猫爪挠心般焦急。

秦仕安仔细审阅了手中的数据,嘴角勾起了一抹微笑。

前两日的成果令人惊讶,甚至超出了他自己的预期。

短短两天时间内,共计派发了三十二万五千份报纸,而这还不包括正在进行中的第三天,数据尚未统计在内。

在这三十二万五千份报纸中,有一个数据尤为突出——直接送至报摊老板手中的报纸数量接近二十四万份。

这意味着,这二十四万份报纸确确实实地被送到了读者手中,尽管这些报纸是免费提供给报摊老板的,但报摊老板实实在在地进行了销售,这与正常的销售情况并无二致。

虽然头两天能卖出二十四万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报摊书店老板们的极力推广,但卖出即是事实。

剩余的八万五千份中,有四万份送到了香港四大交易所的客户手中,剩下的四万五千份则是通过其他各种渠道散发出去的。

如果能保持这样的水平,等到报纸正式销售的那一天,即便报摊老板的促销热情有所减退,秦仕安预估日销量也能稳定在八万份左右。

相比《天天日报》旧版时期日销量仅三千至五千份,这几乎是翻了二十倍的增长。

但考虑到前两天的表现,谁又能说《天天日报》会仅仅停留在这个水平呢?

在韦建邦的领航和秦仕安的高瞻远瞩下,再加上优质内容的持续供给,《天天日报》只会越来越好!

可以预见,今日、明日,乃至往后,通过报摊销售的《天天日报》数量只会节节攀升!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