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换源:

  中型报纸的标题尚算含蓄,但众多八卦小报则是彻头彻尾的标题党,为销量无所不用其极。

然而,与大报对《天天日报》的警觉态度不同,诸多三流小报则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反应:有的是赤裸裸的嫉妒,仿佛一群约定俗老去的伙伴中,突然有人飞黄腾达;有的则是激动不已,认为《天天日报》能做到的,他们为何不行?

报纸界的竞争,拼的不仅是资本,更是智慧和远见。

于是,他们开始纷纷研究《天天日报》的逆袭之路,试图复制其成功模式。

遗憾的是,他们或许忽视了一点:《天天日报》的成功,离不开秦仕安提供的独特内容和超前视野,这是他们难以复制的核心。

而对于广大读者而言,《天天日报》的新鲜内容和股市预测,早已让他们每日清晨守候在报亭前,不惜排队抢购。

这番景象,甚至成为了电视台新闻的热门话题,进一步推动了《天天日报》的声名鹊起。

1978年的夏末秋初,八月十五的这一天,并非传统中秋佳节,因为它依据的是公历而非农历。

秦仕安来到这个世界,恰好已度过一个半月的时光。

在香港的心脏地带,中环干诺道50号,矗立着鳄鱼恤大厦,这里是故事的舞台之一。

在大厦的第四十二层,董事长的私人办公室内,秦仕安正仔细回顾并总结着过去一个月自己的种种作为。

首先映入脑海的是晨星公司,这家从父辈手中继承而来的电扇制造企业,在他的管理下,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

欧洲与北美的订单

踏进秦仕安办公室的,不是别人,正是陈骏的长子,原鳄鱼恤的总经理,陈炳云。

他的脸上挂着笑意,尽管这笑容显得有些牵强。

望着曾属于父亲,将来理应属于自己的领地,此刻却由秦仕安占据,陈炳云的眼神深处偶尔掠过一抹怨恨,但都被他巧妙掩饰。

在香港,杰出的富二代常被冠以“老虎仔”的美誉,而平凡者则默默无闻,至于那些表现欠佳的,则往往被贴上“纨绔子弟”、“阔少爷”等标签。

陈炳云的资质在二代中算是中等,既无缘“老虎仔”的荣耀,也不至于被人轻视,因此他被选为家族事业的接班人培养。

“秦总,您好。陈家愿意将鳄鱼恤的所有股票转让给您,价格按12.8亿的市价来算。”陈炳云开门见山,没有多余的寒暄。

面对夺走家族基业之人,他能保持面容不改色,已属不易。

秦仕安半倚在老板椅上,笑容可掬:“哦?我还以为最先沉不住气的是其他小股东,没想到陈先生您这么快就主动找上门来了。”

他的语气平淡,话语间却隐含讽刺,仿佛在说,小股东们如此信任陈骏,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中仍无人抛售,反倒是陈骏急于出手,想要先一步将小股东的利益置于险境。

“商场如战场,一切以利益为重。”陈炳云面无表情地回应。

与其坐等其他股东向秦仕安出售股票,进一步巩固对方的控制权,不如主动出击,及早抽身,避免家族资产被鳄鱼恤拖累。

陈家现持有鳄鱼恤36.6%的股权,按当前市值估价约13.3亿港币,陈骏愿意以12.8亿的估值出售,足见其诚意。

“我有兴趣收购陈先生的股份。”

秦仕安笑容不减,然而接下来的话语却让陈炳云的脸色瞬间阴沉。

“不过,我不会按12.8亿的市值来算。我们都清楚,就算加上品牌价值,鳄鱼恤的实际价值也就在7到8亿港币左右。

现在的市值只是市场乐观情绪推高的泡沫。”秦仕安轻轻摇头,

“这种估值并不稳固,如果陈先生真心想出售,我们就按照7.5亿的市值来算,他持有的36.6%股份,我愿意出2.74亿港币。”

他略作思考后补充道,“2.74亿听起来不够吉利,我出2.75亿好了。”

“秦总,您是认真的吗?”

陈炳云的笑容僵在脸上,这条件太过苛刻,简直是趁火打劫。

当前市值超过13亿,价值数亿的股票,秦仕安却企图以不到3亿的价格在短期内收购,比银行的抵押贷款还要狠。

秦仕安点头笑道:“请陈先生回去好好考虑。”

陈炳云没有多言,干净利落地告退。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