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换源:

  相比之下,港股就像一个小池塘,无法承载过多的波动。

然而,秦仕安并未因此气馁。他明白,每个市场都有其独特之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手中的资源,在有限的舞台上发挥最大的效能。

而对于陈骏家族的挑战,秦仕安已经有了应对之策,他将凭借智慧和策略,继续在这场商业博弈中占据主动,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在香江,一场围绕秦仕安的金融棋局正在悄然展开。

沈粥,这位汇丰银行的大班,似乎对秦仕安青睐有加,通过中间人刘约翰透露了一个特别的消息:秦仕安持有的鳄鱼恤公司55.6%的股权,按照常规流程,只能从股市价值中贷出约3.5亿港币。

然而,沈粥特事特办,决定让秦仕安手中的鳄鱼恤股票,市值约6.6亿港币,可以借出4亿港币,比常规额度多了足足5000万。

秦仕安心中明白,沈粥此举虽有恩惠之意,但更多是看中了他身上蕴含的商业潜力。

在秦仕安的记忆中,沈粥是个喜欢投资的家伙,曾经大力支持过李超人和包船王,两笔成功的赌注为汇丰银行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秦仕安不禁思考,沈粥是否也在他身上看到了类似的机遇?

不过,这一切在贷款到账之前,都成了秦仕安暂时搁置的思绪。

他的注意力转向了另一场即将拉开帷幕的较量——《天天日报》的上市。

今天,这份报纸结束了为期十天的免费试读期,正式迈入付费阶段,这意味着真正的销量大战开始了。

清晨,秦仕安乘坐着劳斯莱斯银影,正前往汇丰银行处理事务。

与此同时,《天天日报》的发行部经理张强早已抵达报社,满怀激情地领取了一大摞报纸,骑上车,马不停蹄地赶往各个指定的报刊亭。

“表叔,我来送报纸了。”

张强在表叔的报刊亭前停下,一边打招呼,一边从车后箱取出一沓标注好的报纸递过去。

这些报纸的数量,都是前一天各报刊亭老板根据需求预先订购的,这样做既确保了印刷量的准确性,也加速了报纸的配送速度,争取在市民出门前就能将报纸送达,保证销售不受影响。

“强仔啊,你们的报纸真是抢手货。我担心这300份够不够卖啊!”

报刊亭老板感慨道。

作为销售终端,他对《天天日报》的火爆程度有着切身体会,通过顾客的交流,他了解到更多细节,对报纸的成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长期卖报的经历让他对香江的报纸市场了如指掌,他坚信《天天日报》只要保持稳健,定能稳坐香江报纸销量榜首。

“只可惜,你们的《天天日报》不再免费供应给我们卖了,我赚的钱也没那么多了!”报刊亭老板略带遗憾地说。

张强笑着安慰:“表叔,你得知足。自从我们的报纸问世,你的生意翻了几番,这十天赚的钱顶得上以前两个月的收入。如果我们继续免费供应,报社恐怕就要关门大吉了。”

报刊亭老板笑了,他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但人总归有点贪念,这十天的丰厚利润让他难免有些留恋。

“好了,数量没问题,你快去下一家吧。你们报社待遇优厚,规模又大,名声在外。你要好好干,多挣钱供弟弟上学,别丢了这份好工作。”

老板拍了拍张强的肩膀,叮嘱道。

“表叔放心,我会努力的。那我先走了,再见。”

张强点头应允,告别表叔后,继续赶往下一个目的地。

这一幕,在香江各地上演,无数《天天日报》的员工怀着满腔热忱,将报纸送至每一处角落。

这一天,全体员工都像打了鸡血一般,工作热情高涨,百分之两百的努力只为那份加倍的工资。

而报社内部,数据统计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当秦仕安离开汇丰银行,准备返回报社时,最新的销售数据已经突破了15万份。

当秦仕安将这个消息传达给所有员工时,整个公司沉浸在一片欢腾之中。

秦仕安没有阻止员工们的庆祝,反而微笑着站在一旁,享受这份团队的喜悦。

员工们越是开心,就越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这对于报社的未来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天天日报》的征途,才刚刚开始,而秦仕安,正带领着这支充满活力的队伍,向着更高的目标进发。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