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换源:

  “大公子,对面真的全部换新了,一件旧款都没有。旧款全部打折处理,最低一折起,只要十九港币一件。”

“我粗略一看,新款至少有几十款……”

林白欣手中的报纸应声落地,原本和煦的笑容瞬间凝固。

“怎么回事?”

他急切地追问。

商业大亨的威严让钱鹏不禁打了个寒颤,但他知道,事到如今,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说下去。

“对面真的全部换新了,我们的新款,在他们的新款面前,又成了过季货。”

“那些新款非常漂亮,比我们的款式更加时尚。”

“不信的话,老板们,你们可以亲自去看看。”

“看,那边的人又多了起来。”钱鹏指着身后说道。

林家父子三人顺着他的目光望去,果然,随着JW服装正式开门营业,越来越多的路人被店内琳琅满目的衣服所吸引,纷纷驻足观看。

时间尚早,不过九点左右,对面的店铺已呈现出一片热闹景象。

反观丽新集团的服装店,因前几日的热销,此刻顾客寥寥无几。

林白欣注意到这一鲜明对比,沉声问道:“你刚才说,JW的所有款式,全都换新了?”

钱鹏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

林白欣的二儿子难以置信地说道:“这怎么可能?几十款同时换新?这得有多强大的设计团队啊?国际大牌都未必能做到吧?”

他的话并非没有道理。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更换数十乃至近百款新品,这种更新速度,恐怕只有大型国际服装集团才能承受。

丽新集团的规模稍逊于LEZU服装集团,连丽新集团都做不到的事,LEZU集团怎么可能办到?

然而,LEZU集团背后却有着世界上最顶尖、最出色的设计师团队支持,这正是它能够迅速更新款式,引领潮流的关键所在。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LEZU集团得以高瞻远瞩,而这正是ZARA在另一个时空成功的秘诀——借鉴与快速迭代。

林白欣和他的儿子们对此一无所知,但他们很快就体会到了后果。

整个上午,丽新集团的店铺仅售出几十件衣服,与对面的火爆场面形成鲜明对比。

这不仅仅是服装的竞争,更是设计理念与市场策略的较量。

面对JW服装的强势进攻,丽新集团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钱鹏的消息如同一枚炸弹,彻底打破了林白欣原本的计划。

他意识到,要想在这场商战中胜出,必须采取更为激进的策略。

然而,LEZU集团并未因此放慢脚步。

在“世界顶级设计师团队”的支持下,它们继续以惊人的速度推出新款,牢牢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

这场商战逐渐演变成了一场马拉松式的持久战,考验着每个参与者的耐心与智慧。

随着时间的推移,丽新集团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不再盲目追求与LEZU集团正面交锋,而是转而深耕细分市场,开发更具特色的产品线。

林白欣深知,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优势。

最终,丽新集团凭借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准的市场定位,重新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原来,这并不是一支真正的设计师团队,而是林白欣的儿子林健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接触到了一个名为“时尚智库”的在线平台,上面汇聚了全球各地的独立设计师和创意人才,他们为LEZU集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创意。

而林健明也从中领悟到,未来商业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对资源的巧妙整合与利用。LEZU集团的成功,正是对这一理念的最佳诠释。

总之,这场商战不仅是两家公司之间的较量,更是设计理念、市场策略与资源利用的全方位比拼。

话说在晨光初照之时,晨星中环大厦的顶层,秦仕安正享受着一份精心准备的早餐。

餐后,他踱步至四十二楼的落地窗前,目光如炬,俯瞰着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那种站于巅峰,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令人心旷神怡,思绪飘渺。

人类自古以来便向往攀登,渴望触及更高的天空。

而今,秦仕安心中也泛起了波澜,这份站在他人之上的感觉,确实令人沉醉。

不过,他并未沉浸太久,很快便收起心中的那份文艺情怀,重新投入到了商业帝国的构建之中。

这段时间,秦仕安将大部分精力倾注于福德证券、LEZU服装集团以及金东超市的事务上,以至于对《天天日报》的关注稍显不足。

然而,得益于华·夏星传媒拥有一位S级的总经理韦建邦,即便秦仕安未直接介入,《漫威日报》的推出依然大获成功,其独特的娱乐性和漫画连载吸引了大量读者,日均销量达到了惊人的十三、十四万份,稳居港岛报纸销量榜的第四、五位。

一家传媒公司,能同时拥有两家排名前五的报纸,这在港岛实属罕见。

于是,“传媒大亨”的称号自然而然地落在了秦仕安头上。

但他并不满足于此,决心让这一称号更加名副其实,更具影响力。

审视着华·夏星传媒上个月的各项报表,秦仕安陷入了深思。

《天天日报》曾遭遇的算计让他警醒,他开始有意减少股票推荐和个人撰写的商业文章,旨在逐渐减少报纸对其个人的依赖。

为此,秦仕安主动联络了香江的经济金融专家,邀请他们为报纸供稿。

《天天日报》的影响力使得邀约几乎无往不利,稿件质量也因此显著提升。

但这在秦仕安看来,还远远不够。

回想起那些成功的大型传媒集团的历程,他意识到华·夏星传媒仍有诸多不足。

与那些实力雄厚的传媒公司相比,华·夏星传媒显得过于单薄,除了《天天日报》和《漫威日报》,别无他物。

尽管未来丽的电视会加入,但目前,仅有这两份报纸撑场面。

想到后世的时代华纳,作为美国六大传媒巨头之一,掌控着超过百分之十五的传媒资源,甚至跻身世界五百强,影响力巨大。

它的业务范围涵盖了出版、电影、电视等多个领域,旗下拥有《时代周刊》、《体育画报》、《财富》杂志、CNN、HBO、DC漫画、华纳兄弟等诸多知名媒体。

尤其是《时代周刊》和《财富》杂志,名声在外,享誉全球!

尽管此时的时代华纳尚未达到前世的辉煌,秦仕安有足够的财力尝试控股,但他深知,这些传媒巨头掌握在特定群体手中,不会轻易易主。

而且,像默多克这样的白人传媒大亨,为了控制美国传媒,也不得不改变国籍,即便如此,仍难以彻底摆脱“外国人”的标签。

对于出生在港岛的秦仕安来说,要想达到同样的高度,难度可想而知。

既然无法获取现有的顶级传媒资源,秦仕安决定从零开始,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传媒帝国。

除了报纸和电视台,他还计划推出一本自己的杂志,以此稳固在传媒领域的地位。

《时代周刊》和《财富》杂志是两个值得借鉴的典范。

前者涉及广泛议题,后者则专注于经济研究,尤其自1954年起发布的全球500强排行榜,影响力非凡,与《商业周刊》、《福布斯》、《经济学人》并称财经界四大杂志。

打造一本财经杂志,既能反哺报纸,巩固华·夏星传媒的基础,又能增强对香港社会中上层的影响。

加之秦仕安具备投资洞察力和内容创造能力,这将是一项轻松的任务。

况且,当前的市场环境也十分适宜推出财经类杂志。

尽管《财富》、《福布斯》、《商业周刊》和《经济学人》这四大财经杂志已占有一席之地,但秦仕安有信心,凭借自己的独特优势,能够在这一领域开辟新天地。

画面中,秦仕安站在晨星中环大厦的落地窗前,背对着繁华的城市景象,眼中闪烁着对未来传媒帝国的憧憬与规划。

他的身影坚定而挺拔,仿佛在向世界宣告,一个崭新的传媒时代即将由他开启。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港岛的晨星中环大厦顶层,秦仕安的董事长办公室迎来了一位特别的访客——贺朝琼,赌王之女,年仅17岁的她比秦仕安还要小三岁,比陆鸿璇更是小四岁。

尽管如此,她与陆鸿璇之间的友谊深厚,两人相识虽不足两月,却已情同姐妹,这份情谊并非表面功夫,而是真挚的情感交流。

随着陆鸿璇带领着LEZU服装集团的精英团队远赴美国洛杉矶开拓市场,港岛这边,贺朝琼造访秦仕安的频率明显增加。

她直言不讳地表示:“璇姐不在港岛,我得好好看着你,安哥,你可别乱来!”

“璇姐待我如亲妹,我不能让她担心,让那些不怀好意的女人有机可乘!”

“璇姐叮嘱过我,安哥你长得帅又有本事,我得盯紧点。”

“璇姐还说过……”

秦仕安听着贺朝琼那充满稚气却又不失大气的声音,心中暗自揣摩。

他观察到的信息显示,贺朝琼对他抱有极高好感,达到88点,而她的技能“人情敏锐”也达到了65%,这足以证明她不仅出身豪门,更具备非凡的商业潜力,系统对其评价为S级人才。

面对贺朝琼的频繁来访,秦仕安深知,这份好感背后不仅仅是对他的外貌和能力的倾慕,更有对他的身份、财富以及影响力的向往。

毕竟,在一个重视实力与地位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单纯与天真往往难以生存。

秦仕安,一个年仅20岁的青年,其在港奥地区的影响力已堪比贺朝琼的父亲,这样的地位自然吸引着贺朝琼的目光。

然而,秦仕安并未被这份青睐冲昏头脑。

他清楚,贺朝琼的示好有一部分源于对他的个人魅力的认可,但同样,她对他的执着也有对自身利益的考量。

在复杂的豪门斗争中,每一个举动都可能蕴含深意,秦仕安对此保持警惕。

两人的话题围绕着JW服装的最新动态展开。

今晨,JW旗下的十家新店齐开业,共计二十家店铺同步上新,生意火爆,再度证明了其商业模式的成功。

而那些试图模仿JW的竞争对手们,则遭受了冷遇,门可罗雀。

贺朝琼兴奋地分享了她的见闻:“安哥哥说得对,模仿者注定失败。

我在湾仔道看到林家三父子,他们家的店铺对面就是JW,生意兴隆,而他们却门庭冷落,林白欣的脸色难看得吓人!”

回忆起那一幕,贺朝琼忍不住发笑,“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贺朝琼的笑声如同春风拂面,她身上散发出的是一种不同于陆鸿璇的美,那是真正豪门千金独有的贵气与大气。

如今,这朵人间富贵花在秦仕安面前绽放,以崇拜的眼神望着他,用温柔的粤语称呼他为“安哥哥”。

秦仕安内心虽有波动,但他始终保持清醒。

他知道,贺朝琼的接近,除了对他的倾慕,也包含着对她自己未来布局的考虑。

在这个年纪,她展现出的不只是对美的追求,更是对权力与地位的渴望。

秦仕安明白,与贺朝琼的交往需谨慎,既要珍惜这份难得的情谊,也要保持距离,以免卷入不必要的纷争。

送走了几乎要原地起飞的贺朝琼,秦仕安在下午时分,吩咐手下通知位于晨星中环大厦40楼的华·夏星传媒头头韦建邦前来商议。

待韦建邦一到,秦仕安便直截了当告诉他,打算推出一份全新的财经杂志的想法。

韦建邦一听,两眼顿时放光,他激动地说道:“老板,这事儿绝对可行!港岛人最爱八卦,如果咱们真能搞出个富豪排行榜,那绝对是全城疯抢的热点!”

这哥们儿在业内可是出了名的机灵,举一反三对他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

他接着说:“老板,初期阶段,这本财经杂志影响力可能有限,但我们完全可以策划一系列‘大王’专访!”

港岛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领军人物,大众对他们的人生故事和八卦津津乐道。

“我敢肯定,这些‘大王’们也很乐意借我们的平台美化自己的形象,民众自然也是喜闻乐见。”

“这无疑能带动销量。再邀请经济专家,或者干脆老板您亲自动笔,撰写专业文章,吸引财经圈的人士。”

他信心满满地说:“多管齐下,我保证销量必定火爆!”

这个‘大王’专访系列,连秦仕安自己都没想过。

他的初衷是打造类似《福布斯》、《财富》或《时代周刊》这样的专业财经杂志。

但他不得不承认,韦建邦的点子确实独到。

港岛各行各业的确有众多“大王”,无论是媒体还是市民,都喜欢给成功商人冠以各种XX大王的称号,并热衷于他们的故事。

这种本土化特色在杂志起步阶段,对提升销量将大有裨益。

即便未来走向国际化,这类专访仍可继续。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