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完成大功,风头无两

换源:

  捣毁“阿公”贩毒集团的行动报告,最终被呈上警务处长的办公桌。

报告的结论,被高层用红笔圈出,加粗,最终定性。

“近年来港岛最成功、最高效、伤亡比最完美的一次缉毒行动”。

这行字,不仅仅是一句评语。

它意味着,这次行动将被写入警校的经典案例教材,成为未来数十年所有警员必须学习的典范。

而作为整个行动的总策划与总指挥,陆丰的名字,被放置在了功劳簿最顶端的位置,光芒万丈,无人可以分薄。

警队高层在嘉奖上,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慷慨。

他们毫不吝啬地为他申请了港岛警队最高级别的荣誉——处长嘉奖。

这份殊荣,宛如一顶王冠,通常只会授予那些在警队兢兢业业服务数十年,且有持续性、不可替代突出贡献的顶尖警官。

陆丰,以不到三十岁的年纪,将这顶王冠戴在了自己头上。

他再一次,用一种近乎蛮横的方式,击碎了警队沿袭百年的论资排辈传统,刷新了历史记录。

他的名字,通过加密的内部通报系统,送达到了港岛每一个警署单位。

同时,经过严格脱敏处理的正面宣传,也在各大媒体上铺天盖地地展开。

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都在用最激昂的文字,盛赞警方的雷霆手段与卓越战果。

市民们被那份“零伤亡捣毁巨型贩毒集团”的战报,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安全感飙升至近年来的顶点。

警队的声望,也因此被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峰。

而这一切光环的汇聚点,都清晰无比地指向了同一个人。

观塘警区总督察,陆丰。

一时间,陆丰在警界风头无两。

他不再是“新星”,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警界新贵,手握实绩,前途光明得让人不敢直视。

当初那位在会议上,对他拒绝卧底任务而颇有微词的助理处长,不仅亲自致电道歉。

更是在后续的数次高层会议上,一反常态,主动将陆丰的行动模式,总结为“新时代警务思维”。

他将其奉为警队未来改革的典范,言辞之间,推崇备至。

这种一百八十度的态度转变,比任何嘉奖令都更有说服力。

它让警队上下所有人都清晰地看清了一个事实。

陆丰如今在警队中的地位,已经举足轻重,不容撼动。

观塘警署。

总督察办公室。

陆丰独自站在那面巨大的落地窗前,一手插在裤袋,俯瞰着脚下这座被夜色与霓虹浸染的城市。

车流如织,汇成一条条金色的河流,无声地奔涌。

他的脑海中,一张无形的棋盘,正在缓缓铺开。

黄志成,这颗曾经碍眼的棋子,已成阶下囚,再无翻身可能。

倪永孝,这匹桀骜的黑马,被他用看不见的缰绳牢牢掌控,成为他在地下世界最锋利的刀。

陈永仁,这位重获新生的骑士,已经擦亮盔甲,宣誓效忠,是他安插在警队内部最可靠的眼睛。

警队内部的威望,也随着这一次次的胜利,初步建立。

所有的一切,都在严格按照他早已规划好的剧本,有条不紊地,精准地进行着。

一种掌控全局的冰冷快感,在他的血液里缓缓流淌。

但这还远远不够。

陆丰的眼神里没有一丝自满,只有狼一般的冷静与饥渴。

这一切,都还只是开始。

毒枭“阿公”虽然落网,但那只是斩断了毒蛇的一颗头颅。

其背后盘根错节,遍布东南亚的国际犯罪网络,依旧在黑暗中潜伏、蠕动。

那些依靠毒品生意生存的本地社团,就像被踢翻了蚁巢的蚂蚁,虽然暂时混乱,但很快就会寻找新的“蚁后”。

而他向陆启昌提出的那个,堪称惊世骇俗的“诏安”计划,也才刚刚开了个头。

他要做的,不是单纯的剿灭。

那太低级,也太浪费。

他要的是整合,是收编,是制定全新的地下秩序。

他要让那些曾经的烂仔、恶棍,都成为他维护城市“新秩序”的工具。

想要成为真正的“警界枭雄”,想要亲手制定这座城市的秩序与规则,想要让光明与黑暗都随着自己的意志起舞。

他未来的路,还很长,很长。

他的目光,穿过观塘的喧嚣,越过脚下的车水马龙,望向了更远处那片被万千灯火簇拥的维多利亚港。

海面上波光粼粼,平静而深邃。

但在那片平静之下,还有更多的风浪,更大的漩涡,在等着他。

他非但不惧,反而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兴奋。

风浪越大,鱼才越贵。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