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说,原本是要换一位港岛的张导演,为什么又改了?”
汪厂长看着一脸困惑的中年人。
耐心的解释道。
“确实应该如此。”
“只不过,上级文化部门听说,在港岛有一位年轻的导演,只拍摄了两部功夫片,就拿下了千万票房。”
“这才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找到了他。”
听到这里的时候。
中年人倒吸了一口凉气。
那可是千万票房啊!
在如今的时代。
国内的电影制片厂只负责电影的拍摄。
拍完一部电影。
他们都会交给中影。
然后。
由中影发行到全国来进行放映。
一部电影的价格是国家明文规定的。
无论好与坏。
中影都会按照70万的价钱收购。
也就是说。
一部电影只能卖到70万。
而两部电影过千万。
说明什么。
说明那位导演。
一部电影就卖到了500万的天价。
这可是国内电影的7倍还要多。
就算是按照汇率来计算。
那也是400万。
1980年的汇率是100块钱能换120港纸。
直到1982年。
谈判问题的出现。
才导致汇率大幅下降。
那时候。
100块钱能换700多港纸。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90年代。
在逐渐平衡。
汪厂长的话还没有说完。
“港岛的情况有些特殊,和咱们国内不太一样。”
“他们的导演并不是制片厂的职工。”
“按照惯例来说,他们的酬劳是每部电影投资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
“而他,被称为前往票房导演,炙手可热。”
“当然是拿百分之二十的酬劳。”
“咱们国家邀请他的时候,本来已经准备好,做出大出血的打算。”
“额外拿出《少林寺》投资的百分之二十,也就是24万,作为酬劳。”
“不过,这些钱并不算多,因为在港岛,有人甚至开出了五十万的天价酬劳!”
“结果你猜猜,他说什么?”
作为一个月工资只有60多块钱的中年人。
自然无法想象面对这多钱的时候。
那位导演会说出什么样的话语。
要知道。
这可是80年。
是几百块钱就能满足一家三口的一年花销。
是几千块钱就能在京城买到一套四合院的年代。
汪厂长见到中年一脸茫然的摇摇头。
感慨道。
“他说,为国家拍电影,分文不收。”
……
1980年的京城街道上。
车辆很稀少,远不及后世那样拥堵。
这个年代。
大多数人出门只有一种交通工具。
那就是——自行车。
就这。
还得是一些富裕点的家庭才能买得起。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
自行车完全就是一个奢侈品,可望而不可及。
此时是上午十点。
一辆挂着国家文化部门牌照的轿车在街上缓缓地行驶着。
引来一众路人羡慕的眼光。
车内的后排座位上。
一个身穿笔挺西服,模样俊朗的年轻人。
正透过玻璃窗。
仔细的观察着80年的京城景色。
他叫苏越。
原本是21世纪的人。
因为一场意外,穿越到1978年的港岛,成为一名导演。
带着前世记忆的他。
拍摄出的电影,直接连破港岛票房的记录。
一跃成为港岛最当红的导演。
此次正式受到国家文化部门的邀请,来补拍电影《少林寺》。
副驾驶的位置。
文化部门大领导的秘书,一位中年人。
扭过头瞧了一眼苏越。
问道。
“苏先生是第一次来到京城吧!”
苏越笑着回应道:“这辈子是第一次!”
大领导的秘书参加过各种外事活动。
他去过港岛,去过其他国家的城市。
他看见过街道上轿车如流水,见到过霓虹灯闪烁的高楼,见到过现代化的城市。
而此时的京城。
虽然有着高楼大厦,但是有些东西还是无法媲美的。
他怕第一次来京城的港岛导演苏越,会对此时颜色有些单一的京城有偏见。
思索一下。
说道。
“虽然我们现在刚刚开始发展,但我相信,慢慢会好起来的。”
苏越将视线收回,认真的看着秘书一眼。
坚定地说道。
“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世界的中心,所有人都会看见这座城市!”
“啊!”
秘书看着苏越的神色,有些震惊。
这位港岛的年轻导演,对待京城的未来,怎么比自己还信心十足!
苏越想了想,说道。
“当下的许多港岛人,看待祖国,有着一种天然的优越感!”
“甚至说,有瞧不起的一些心思。”
“但是。”
“我觉得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的国家,若是发展起来,不是一个小小港岛能相媲美的。”
秘书微微一怔。
不愧是领导看中。
甚至于。
进入最高层眼中的人物。
这种思想。
这种觉悟。
比现在一些整天想着出国的人高出不止一个层次。
他继续问道。
“苏先生,这就是选择回过拍电影的初衷吗?”
苏越的神情有些凝重。
“不是。”
“我回来拍电影,只是因为祖国需要我,仅此而已。”
秘书赞叹道。
“苏先生,港岛那些嘴上说着爱国,行为上却遮遮掩掩的人,他们真应该学学你。”
苏越很认真的说道。
“你到现在还不肯称呼我一声同志吗?”
……
PS:新书上传,求收藏、鲜花、评价!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