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国家重视,上达天听

换源:

  京影厂。

汪厂长站在玻璃窗前,目光盯着大门的方向。

忽然。

视线内出现一辆挂着国家文化部门车牌的轿车,停靠在主楼下面。

不等有人来汇报。

已经64岁的汪厂长,大踏步走下楼。

见到车旁站着两个人。

一个是他经常见到的,大领导的秘书。

一个是英俊的年轻人。

附近周围,还有一些京影厂的职工。

正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

小声的谈论着。

“他就是港岛来到的导演?好年轻啊!”

“就是就是,你看看他穿的西服,比咱们穿的确良的好看太多,模样也好看!”

“听说上面领导十分看重他,人刚下飞机,就被文化部门的大领导接见了!”

“啊!大领导接见,怪不得会是秘书陪着来!”

……

汪厂长大步走到近前,伸出手,热情的说道。

“欢迎,欢迎,苏越......”

怎么称呼?

汪厂长就有些为难。

要知道。

汪厂长也去过港岛。

那里大多数是称呼先生的。

但这里是京城。

按道理来说应该入乡随俗。

但苏越又是从港岛来的。

正当汪厂长有些语塞的时候。

一旁的秘书提醒道。

“汪厂长,这位是港岛来的苏越同志。”

听着秘书加重同志两个字的读音。

汪厂长有些懵。

同......同志!

这个年代关于同志的称呼。

说的是志同道合,拥有共同理想的革命战友。

一个第一次来京城的港岛导演。

被称呼同志。

而且。

最重要的是。

这个称呼从秘书的嘴里说出来。

这就很不一样。

国家文化部门大领导秘书的革命战友。

其中重视的程度不言而喻。

秘书转过头,又对着苏越介绍道。

“这位是京影厂的汪厂长,是我们国家的文艺工作的前辈。”

“你好,苏越同志!”

“你好,汪厂长。”

秘书介绍完。

又和汪厂长寒暄了一会儿,才把他拉倒一旁。

神情严肃。

说道。

“汪厂长,这次拍摄的电影,上面很重视。”

汪厂长点点头。

“我知道,老领导已经跟我说过了。”

秘书摇摇头,伸出手指,指了指天空,道。

“我说的是那上面。”

汪厂长愣了一下,反问道:“你说的是,上达天听了?”

秘书点点头。

继续道。

“我们国家现在处于关键时期。”

“许多港岛人来内地拍电影,都用化名,不敢用真名,怕的就是被湾湾封杀,他们都知道,现在湾湾的市场才是港片挣钱的第二渠道。”

“听说湾湾还在港岛成立一个自由总会,专门针对回国拍电影的港岛人。”

“这个时间有一位在港岛影响力极大的导演,光明正大的回到我们国内拍摄电影,意味着什么?”

汪厂长想了想,说道。

“他有可能成为整个港岛的表率。”

秘书回头看了一眼苏越,见他打量着周围的建筑。

才继续说道。

“你说的没错,所以,这部电影拍完,最高领导层要第一时间观看。”

汪厂长有些愕然。

秘书补充道。

“这才导致,上面要求这部电影的拍摄要开绿灯,一切按照苏越同志意见为主。”

“这部电影的拍摄不容有失。”

“我们一定完成上面交给我们的任务。”

听到汪厂长打包票。

秘书才放下心来,坐着轿车离开京影厂。

汪厂长赶忙招呼过来一个中年人,让他帮苏越拿着行李,自己亲自带着苏越来到招待所最好的房间。

招待所房间自然不像后世五星级酒店那样。

不过。

苏越明白此时,这已经是京影厂最好的住宿环境。

等一切都是收拾的差不多。

已然是中午。

到了吃饭的时间,

现在京影厂吃饭的地方是一个大食堂。

平日里所有人都是在窗口打饭。

就连厂长也不例外。

不过。

食堂也有一个特殊的房间,是专门接待客人的。

由于苏越的到来。

汪厂长特意让厨师做一些京城地道的美食,比如:烤鸭、门钉肉饼...

虽然比不上老字号。

但也独有风味。

苏越吃的津津有味。

对于他来说。

前世就不是粤省人,也不是港岛人,自然吃不惯港岛的东西。

好不容易吃到正宗的京城风味。

自然要大快朵颐。

汪厂长吃到一半,擦了擦嘴,冲着苏越说道。

“苏越同志,你刚到京影厂,对我们大部分职工还不太熟悉,挑选拍摄人员也不是很方便。”

“我想着,要不下午咱们组织一个座谈会。”

“介绍你给大家认识认识,顺便给我们指导指导。”

苏越赶忙摆摆手,谦虚道。

“我的水平,指导谈不上,咱们互相学习。”

汪厂长看着身边的年轻人。

越看越满意。

苏越不恃才傲物,还深得高层的重视。

这次要是合作的好。

那么。

下一次呢!

……

PS:新书上传,求收藏、鲜花、评价!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