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盟军离心

换源:

  汜水关的残雪被马蹄踏成泥浆时,徐庶正在烽燧台烘烤竹简。松烟混着龟甲粉的墨汁渗入简牍裂缝,将河内漕运四字烙成永寿年间的旧痕。刘贤的磁石甲吸附着三支断箭,箭杆上袁字虫蛀纹路正与袁绍帅旗丝毫无差。

曹操的短戟突然劈开帐帘,寒气裹挟着半片残破盟书砸向火盆。那帛书边角的董卓印泥尚带余温,正文却已烧得只剩共分并州字样。本初兄的墨宝,倒是与董太师心有灵犀。他剑鞘挑起火盆中的铜印,印纽螭纹正与袁绍佩玉严丝合扣。

袁绍的鎏金甲胄撞翻沙盘,冀州地界的陶俑碎成齑粉:阉宦之后也敢妄言!他腰间玉珏突然断裂,半块刻着四世三公的残片滚到曹操脚边。徐庶的羽扇适时扬起炭灰,灰烬在磁石甲上拼出邺城粮仓图——仓梁蛀洞的走向,竟与董卓军徽完全吻合。

刘贤的陌刀挑开冻硬的地毯,露出底下新砌的密道:曹将军可知,此道直通敖仓水门?地道壁上的抓痕还带着西凉皮甲的碎屑,袁绍亲卫的环首刀却在此刻架住曹操咽喉。刀柄缠着的布条突然自燃,火焰中显露出颍川荀的暗记——正是曹操首席谋士荀彧的族徽。

好个驱虎吞狼!曹操的短戟突然刺穿亲卫皮甲,甲胄内衬掉出半封未烧尽的密信。徐庶的炭笔在此时补全残缺字句,使借道运粮变成献关迎董。袁绍的佩剑劈向信纸时,刘贤的磁石甲吸附着碎纸重组,竟拼出完整的董卓笔迹——那歪斜的袁字最后一捺,正是袁绍自幼惯用的收笔力道。

帐外突然传来马匹惊嘶,荀彧的马车撞翻盟军鹿砦。车辕断裂处散落二十卷《氏族谱》,每卷袁字页脚都盖着董卓私印。曹操的短戟挑起族谱掷向火盆,牛皮封面遇热卷曲,露出夹层中绘制精细的邺城布防图。

好一个四世三公!曹操的笑声震落梁上冰锥,怕是第五世要改姓董了!他的虎豹骑突然拔营,马蹄铁上绑着的磁石片吸附起满地断箭,在晨曦中拼成耻与为伍的血色字样。

袁绍的帅旗在午时轰然倒塌,旗杆中空处滚出百枚董卓新铸的五铢钱。刘贤的磁石甲吸附钱币组成洛阳微缩城楼,城门处嵌着的正是酸枣会盟时袁绍歃血的陶碗碎片。徐庶的羽扇轻挥,东南风卷着铜钱撞击声传遍联营,仿佛万千流民在叩问谁人通敌。

荀彧的玉冠在此刻碎裂,他高举的《讨董檄文》突然自燃,火焰中显露出袁绍批注的缓攻朱砂字。曹操的古锭刀劈断马车缰绳,受惊的马匹带着燃烧的车厢撞向袁军粮垛。冲天火光中,磁石甲吸附的铜钱城楼轰然崩塌,每枚钱币背面都刻着监军袁。

暮色染红黄河时,曹操的残部已退至官渡旧址。刘贤踩着未熄的粮垛余烬,磁石甲上吸附的盟书碎片正拼出新的《屯田令》。对岸忽然亮起西凉铁骑的火把,李傕的狼筅上挑着半块玉珏——正是袁绍那日摔碎的四世三公信物。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