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正是抢收麦子的忙碌时节。
近来府衙公务并不繁忙,宋辰召集赵见、王行等在县衙前庭文武场议事。
宋辰问赵见:“咱们县的麦子收成如何,老百姓可有什么困难。”
赵见回道:“大人,今年风调雨顺,估摸着又是一个丰收年。老百姓都得到了大人发的新农具,今年的麦子收割,应该没有什么大问题。”
宋辰补充道:“还是得多上点心,这阵子咱们得多去各乡里走走看看,只有走到田间地头,才能真正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
赵见赶紧笑着回应:“大人说的是,这时候就是得,多去麦田附近看看,这样才能近距离体察民情。”
王行说道:“大人说的对,的确得去实地看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具体每户农家有什么困难,不去面对面问一问,还真是说不准。”
宋辰说走就走,带着赵见、王行和几名杂役一起去田间地头体察民情。
是日,夏风轻轻吹,田野中弥漫着麦子的香味。
宋辰突然诗兴大发,作词曰:
残阳漫铺野陌,染金波万顷。麦芒乱、风卷千层,穗坠枝压田埂。
正初夏、镰光破雾,村翁笑折腰肢劲。看孩童追蝶,惊飞鹭影穿径。
桑圃新锄,细壤润透,引青秧半顷。妪扶垄、斜插柔条,露沾袖口香凝。
算农时、分桑趁早,待蚕月、茧丝成锦。更呼儿汲水,银瓶落井声迸。
承水护堤亘古,奈旧岁洪泛,今岁稳。石砌固、灰浆凝寒,两岸炊烟相竞。
望衙前、棠梨落尽,恰村酿、新醅初醒。有翁携浊酒,叩门笑问丰景。
公堂昼静,案牍轻抛,步出县衙屏。且纵目、稻粱垂野,桑柘连云,犬吠深巷,鸡栖高瞑。官仓粟满,民垣衣暖,何须更羡桃源境。但听得、垅上歌声应。
归时月上,犹见灯火千家,映得水田如镜。
赵见、王行齐声赞道:“绝妙好词,好词绝妙!”
宋辰笑道:“来峄县这么久,一直公务繁忙。今日视察农桑,虽说也是公务,但置身此如画田间美景之时,还是觉得心旷神怡。”
宋辰下马后,捏了捏麦粒,向一名农人说道:“今年麦粒子怎么样,是不是真饱满?”
那农人见县太爷前来,非常高兴:“大人,有了您送的新农具,今年播种的时候就很顺利。又赶上风调雨顺,这麦子长势真喜人。”
赵见摆起了官架子,插着腰大喊:“快点割,后晌恐下雨!”
宋辰做了一个下压的手势,示意赵见不要“喧宾夺主”:“我看这天气,即使下雨也不是大雨,不碍事的。”
王行赶紧拽了拽杂役的衣袖,提示道:“愣啥?咱们一起帮这老师傅捆麦捆!”
宋辰也拽起歪倒老农:“悠着点,别闪了腰!”
几人帮老农捆了几捆麦子后,不知不觉来到了桑圃。
桑圃里老妇栽苗,宋辰看见后问:“这苗看着真水灵,插种起来没问题吧?”
杂役被王行提示后,突然变得机灵起来,赶紧抢话:“昨儿浇了三担水!”
赵见也赶忙做出扒土的姿势:“可以把插种距离扩大一些,间距再拉开些,别挤着小苗!”
雨停时,麦田只剩麦茬。老农高兴的说道:“没耽误,真好。”
宋辰笑道:“农事为百姓的天,民以食为天!”
宋辰说完,打了个喷嚏。
赵见赶紧递过蓑衣,关切的说:“大人,回衙吧。”
路上,王行指着远处:“大人,高粱地有人在种。”
宋辰望去,见几个农人在泥泞里挖坑。
宋辰大喊:“走,咱们去看看。”
只见,几个农妇正往坑里撒高粱种,她们见宋辰来,忙起身问:“大人,您看这样种对吗?”老农此时也过来了,回道:“对,间距两尺,盖土一寸。”
宋辰下马细细察看,见土坑里都有草木灰。
宋辰点头,称赞道:“这法子好,防虫又肥沃!”
农妇笑着说:“是老师傅们教的。”
回到县衙,宋辰换了干衣,喝着姜汤,说道“明天咱们还得去查看水渠。好,还得看桑树苗活了没。”
此时。清婉端来新做的点心:“官人,尝尝新麦做的饼。”
宋辰咬了口饼,望向窗外,雨终于完全停了,欣慰说道:“这麦收算过了,接下来看高粱和绿豆。”
赵见赶紧给宋辰添茶:“大人放心,老农师傅们,都天天盯着呢。”
夜里,宋辰批公文,听见雨声又起,他心中仍有担忧:“希望这堤坝顶得住。”王行敲门:王行来汇报:“大人,桑树苗都盖好了,没事。”
宋辰点头,回桌前继续批文。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