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初见

换源:

  艾灸馆里的每一天都是相似的。每天早上第一个到店的员工会从宿舍带来两把钥匙,一把用于打开店门上的链锁,另一把用来打开那把泛着古铜色暗光的清代刻花大铜锁。接着,他会推开两扇玻璃门,开始闹市中平静的一天。

艾灸馆的大门里铺着灰蓝色的水磨方砖。一进门口,玄关一左一右分别摆放着两座仿古供桌,桌前的墙上挂的是燧人氏和神农氏的装裱画像。这是为了纪念中药的始祖和掌握用火的始祖,因为这两个事物都对艾灸的出现起了很大作用。供桌上放着石槽和香炉,石槽里是燃无烟油的长明灯,香炉上每天早上和午后都会燃香,用以供养两位祖先。

沿着深蓝色的水磨方砖往里走,会经过一面起影壁作用的玻璃幕墙,玻璃的里面都是一个一个码放整齐的艾条。艾条的截面正对着门口的方向,因为艾绒是土黄色的金丝艾绒,这面墙因此也就成了和土地一样的颜色。

墙尽头有一座圆拱门,拱门上挂着深紫色的粗布门帘,无论是谁只要撩开门帘顿时就觉得豁然开朗。

眼前是苏州石砌的水池和假山,山上有人造泉水留下,哗哗作响。往前有一大片珠帘,三张红木太师椅放在里面背靠着珠帘,太师椅前摆着一条花梨木茶台,茶台上是同为黄花梨的雕花茶案。

紫砂茶壶和茶杯摆在茶案上,用来分茶的公道杯里还有一小撮大红袍。茶台后面是一张罗汉床,店长平时坐在这里问诊,艾义仁如果在店里就在这里会客。

艾义仁要求坐在这里的人必须言语柔和,遇到客人难解的问题还要懂些幽默。所以,会客区的里要么是专注聆听的静谧,要么是开怀会心的笑声,总之是个充满和气的地方。罗汉床后面的墙上摆放着艾义仁珍藏的茶杯、瓷器和普洱茶饼,两侧则各有两张太师椅供艾灸结束的客人在此休息。因为客人艾灸完气血运行需要平复,往往不太想说话,所以它们会坐得离茶台远一些。

再往里推开一扇门栓拉开的木门,便可以进入一个走廊。走廊曲径通幽,地上铺着青石板,墙壁则由青砖砌成,墙上还有几处做成了带灯光的小展示台,里面放着古往今来的艾灸器械,和制作艾绒需要用到的石臼石杵等器具。走廊里左左右右分布着7扇仿古庭院门,门里面就是配备通风排烟系统的艾灸房间。每天早上,店里的员工都会分工配合,把店里的地仔仔细细扫一遍,再擦一遍。桌子和走廊里的门和展台也要认真擦上一遍。最后再给燧人和神农添油上香。接下来,他们会聚到员工休息室门口站成一排,在店长带领下读诵儒家经典。读诵结束就回到各自岗位上。

每见到一位客人,身着棉布中式工作服的员工都要合掌30度鞠躬口称“老师您好。”在店长和技术总监问诊时,艾灸师会双手合在脐下丹田处,恭敬聆听客诉。艾灸结束,艾灸师会一直把客人送到门外,目送客人离去并合掌鞠躬送上“老师慢走。”

艾义仁是有意这样培养艾灸馆的氛围,他也做到了。蕲艾堂的员工,内心格外清净,与世无争。他们的心在文化熏陶中,变成了待人接物的平和与温暖。来到这里的客人也都感受到,这里的人在让自己办卡充值这件事上抱着随缘的态度,这里的氛围能让商业化社会中的紧绷和敌意瞬间放松。

在艾灸这件事上,艾灸师们不仅体现出有素的艾灸技术,他们对待艾灸的虔诚也是别的艾灸馆十分少见的。

医者医到极处医的是人心,艾义仁有意将店面打造成现代人休憩的一片净土,再结合充沛的艾灸技术,中端和高端人士对这里口耳相传,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艾灸馆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艾义仁也因此名声在外,甚至在一个江南古镇操办起了艾主题的地方旅游经济。不过,正如艾条由不起眼的艾绒组成,每一个艾灸馆都是由这些普普通通的艾灸师组成,他们依旧在各自的岗位上过着朴实、踏实又重复的每一天。

2012年的8月15日,对B市蕲艾堂总店的员工来说就是这么朴实、踏实又重复的一天,或者说应当是这么一天。这天艾义仁从外地的分店回来,照例要回总店看看。在火祖和药祖前敬过香,他走过艾条墙,挑开门帘直直看见,会客区旁边的太师椅上坐着一个虚弱又病态的人。这天是他第一次遇见俞阳龙。

彼时俞阳龙正坐在艾灸馆前台会客区的一侧的太师椅子上。他佝偻着后背,四肢像四根浸透了水的软布条,无力的搭在椅子上,低垂的头上一张蜡黄色的脸,眼中带着血丝,皱着眉头,目光发直。这幅样子着实让艾义仁吃惊,不由得叫出“哎哟”一声。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