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皇帝的态度与贾瑄的布局

换源:

  舆论风暴在京城愈演愈烈,贾府的丑闻和贾瑄的刚烈态度,自然也传到了皇宫大内。御书房内,皇帝正批阅着奏章,内侍总管小心翼翼地将京城最新的流言蜚语呈报上来。皇帝听完,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弧度。

“这贾家,真是越发不成体统了。”皇帝放下朱笔,眼中闪过一丝不屑。他素来知道贾府的腐朽,但念在祖宗情分,一直未曾深究。如今贾府竟敢明目张胆地向新晋侯爷索要军功,这无疑触及了皇帝的底线。军功乃国家根本,岂容世家随意践踏?

他对贾瑄的表现,却颇为满意。“贾瑄此子,倒是性情刚烈,有真才实干。不似贾家那群只知享乐的废物。”皇帝沉吟片刻,对内侍总管说道:“传旨下去,朕对镇国侯颇为器重。若有官员弹劾贾瑄,无论缘由,一律驳回。”他这是在给贾瑄撑腰,摆明了立场。贾瑄的军功和忠诚,远比贾府的百年虚名更有价值。

贾瑄深知皇帝的心思。在朝中,他并未急于结党营私,而是将重心放在稳固自己的根基和建立影响力上。他利用侯爵的身份,开始有意识地在军队和地方上安插自己的亲信。那些在西北跟随他出生入死、忠心耿耿的将领,被他推荐到京畿重地或边防要塞,逐渐掌握了部分实权。

同时,贾瑄也开始建立自己的情报网络。他将一些暗卫和细作散布到京城各处,尤其是贾府周边。他要贾府的一切动向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他对贾府的清算,并非一时意气,而是有条不紊的布局。他要贾府在世人面前,一步步露出最丑陋的本质,然后彻底覆灭。

贾瑄也利用自己的威望,积极参与朝中军务改革的讨论。他提出的建议,都立足于实际,而非空谈。他的真知灼见,让朝中一些有识之士对他刮目相看。他以实际行动证明,他不仅能打仗,更能治国。

在一次朝会上,贾瑄主动提及京畿防务的薄弱之处,并提出了整改方案。皇帝对此非常重视,当场便命贾瑄协助九门提督,对京城防务进行整顿。这无疑让贾瑄掌握了京畿防卫的部分实权,他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这让朝中那些曾经轻视他的文臣武将,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位年轻的侯爷。

贾瑄知道,贾府虽然遭受重创,但毕竟百年基业,盘根错节。贾政在官场经营多年,贾赦也有自己的势力。他们绝不会轻易放弃。他必须步步为营,不能给贾府任何反扑的机会。他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猎人,耐心地等待着猎物露出破绽。

他将侯府打理得井井有条,府中护卫都是他从军中带回的精锐,纪律严明。与荣国府的门庭冷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侯府宾客盈门。一些渴望报国、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士子和将门之后,纷纷前来投奔贾瑄。他们看到了贾瑄的正直和远见,也看到了他手中掌握的真正力量。

贾瑄并不吝啬对这些人才的栽培和提拔。他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为他们提供施展抱负的平台。他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那些被旧制度压抑、有志难伸的人才。他的势力,如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而贾府,则丝毫没有察觉到贾瑄正在进行的这一切。他们依旧沉浸在自己的愤怒和怨恨中,试图通过散布谣言、道德绑架等方式来影响贾瑄。他们以为贾瑄只是一个莽夫,一个不懂权谋的武将。他们看不到贾瑄的深谋远虑,也看不到他正在京城内外编织的巨大网络。

贾政每日在家中唉声叹气,贾母则病入膏肓,对贾瑄的恨意日益加深。他们从未反思自己的过错,只是一味地将责任推到贾瑄身上。他们越是如此,贾瑄便越是冷酷。他知道,对付贾府这种顽固的腐朽,唯有以雷霆手段,方能将其彻底摧毁。贾瑄的布局,正在悄无声息地进行,而贾府,对此毫无察觉。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