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贾政的算计

换源:

  贾政在被贾瑄当众驳斥,甚至被揭露伪善面具之后,虽然官职被革,但他骨子里那份对“儒雅清流”的执念并未完全消散。他将所有的失败都归咎于贾瑄的“大逆不道”,却从未反省自身的不足。他内心深处,依然认为自己是贾府的脊梁,是道德的楷模。

他无法接受贾府日益衰败的现实,更无法接受贾宝玉被贾瑄压制。他开始思考,如何在政治上扳回一城,如何利用贾瑄的权势,来为贾宝玉的仕途铺路。他认为贾瑄终究是贾府的血脉,无论如何,都该为贾府出力。

贾政开始频繁地在家里会见一些曾经的同僚和门生。他摆出一副“受委屈”的姿态,向他们抱怨贾瑄的“狂妄不羁”、“目无长辈”。他试图利用自己曾经的“清名”和“儒家风范”,来赢得同情和支持。他希望能够借此在朝中形成一股舆论,迫使贾瑄就范,或是至少能限制贾瑄的行动。

他甚至想到了通过贾瑄的姻亲关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认为贾瑄既然已经封侯,那未来的妻室必然是京城显赫的大家闺秀。他甚至幻想着,如果贾瑄娶了某位权臣之女,贾府便能借此与朝中势力联姻,再次提升自己的地位。他想让贾瑄为贾府做嫁衣,为贾宝玉的仕途添砖加瓦。

贾政还多次派遣仆从,打着贾母病重、需贾瑄探望的名义,到侯府进行“道德绑架”。他试图以“孝道”来压制贾瑄,迫使他回到贾府,听从安排。他认为贾瑄若是不孝,便会失去士林和百姓的尊重,最终在朝中寸步难行。

然而,贾瑄对贾政的这些小动作,早有防备。他早已通过自己的情报网络,掌握了贾政私下里所有的密谋和算计。对于贾政那些假惺惺的探望邀请,贾瑄一概以公务繁忙为由,予以回绝。他的回复礼貌而疏离,滴水不漏,让贾政找不到任何把柄。

对于贾政在朝中散布的流言,贾瑄更是嗤之以鼻。他知道,皇帝对他的器重,是建立在他的军功和忠诚之上,而非贾府那些虚无缥缈的道德绑架。贾瑄在朝堂之上,依然保持着他雷厉风行的作风。他积极参与军务,处理政事,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

在一次朝会之后,贾政试图上前与贾瑄“叙旧”。他满脸堆笑,语气亲近:“侯爷,你我毕竟叔侄一场,有些话,本该私下里好好谈谈。宝玉那孩子,自你归来后,便心神不宁,不如……”

贾瑄甚至没有让他把话说完。他只是淡淡地扫了贾政一眼,眼神中充满了疏离与不耐烦。他语气冷淡,直接打断了贾政:“贾老爷,贾某公务繁忙,无暇叙旧。至于贾宝玉的事,那是贾府的家事,与我何干?”他甚至连“叔叔”二字都省略了,直呼“贾老爷”,将二人的关系撇得一干二净。

贾政被贾瑄直接回绝,如同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的笑容僵在脸上,感到一阵无力和尴尬。周围的朝臣们也都看到了这一幕,他们心知肚明,贾瑄与贾府的关系,已是水火不容。贾政的政治算计,在贾瑄面前,显得如此幼稚可笑。

贾政不死心,他私下里找到一些曾经与贾府交好的老臣,希望他们能出面劝说贾瑄。然而,这些老臣深知贾瑄的实力和皇帝的态度,无人愿意为贾府出头。他们都敷衍了事,劝贾政“大局为重”,反而让贾政碰了一鼻子灰。

贾政发现,无论他如何努力,贾瑄都如同铜墙铁壁般,不为所动。他无法用所谓的“亲情”和“道德”来束缚贾瑄,更无法用自己的“清流”名声来影响贾瑄。贾瑄的冷酷和果断,彻底击碎了贾政的政治幻想。

贾政感到自己的所有努力都是徒劳,他心中的那份清高和自负,在贾瑄面前被碾压得粉碎。他终于意识到,贾瑄早已不是那个任人摆布的替身,他是一头真正的猛虎,一个独立的强大存在。贾政的政治算计,最终以他的彻底碰壁而告终。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贾瑄的权势日益壮大,而贾府则走向衰落。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