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贾府震惊,如临大敌

换源:

  圣旨的余音在荣国府的正厅里久久回荡,却无人敢发出声响。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诡异的寂静,只有贾政颤抖的手,昭示着内心的剧烈波澜。

他捧着那明黄的绢帛,指尖触碰到“镇国侯”三个字,仿佛触到了烙铁。贾母苍老的脸颊紧绷,眼神空洞地盯着前方,仿佛一尊石像。王夫人手里的佛珠散落一地,她浑然不觉,只剩嘴唇微张,却发不出任何声音。

仆人们在厅外跪着,大气不敢出。他们听到了旨意,却也如坠梦中。那个被贾府悄无声息送走的小子,竟然成了大周朝的侯爷?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内宅的管事们窃窃私语,眼神中充满了探究和揣测。这等惊天变故,足以让贾府未来风云变幻。

贾政终于回过神来,他猛地将圣旨放在桌上,发出沉闷的声响。他转向贾母,声音沙哑,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愤怒:“母亲,这……这贾瑄,究竟是何人?他怎会……怎会成了侯爷?”他的语气中,充满了被蒙蔽的不满。当初贾府只说他是一个远房的,无足轻重的子侄。如今看来,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贾母的眼神终于有了一丝波动,但她避开了贾政的目光,眼神飘忽。她咳了一声,试图掩饰内心的慌乱。她含糊其辞地说道:“不过是祖上沾亲带故的……一个小辈罢了。当年看他骨骼清奇,家中又无人照拂,便想让他替宝玉去那兵营里走一遭,谁知他竟有这等造化。”她的解释苍白无力,却又不容置疑。然而,在座的贾政和贾赦,谁也不是傻子。一个“小辈”,怎能在短短几年间,从籍籍无名之辈,一跃成为镇国侯?这背后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贾赦在震惊之余,心中已开始盘算。他一向贪婪,只看重利益。一个侯爷,无论是真是假,只要是贾府的人,那就能为贾府带来泼天的富贵。他眼神闪烁,看向贾政,语气带着一丝压抑的兴奋:“大哥,莫非这贾瑄,与咱们贾家有什么更深的渊源不成?若真是如此,这可是天大的喜事啊!”他试图从贾母口中撬出更多信息,眼神中满是急切。

王夫人则更关心贾宝玉。她目光落在贾政身上,低声问道:“老爷,那宝玉呢?如今这贾瑄封了侯,他……他会不会对宝玉有什么影响?”她担心贾瑄会因此骑到贾宝玉头上,影响宝玉在贾府的地位。对她而言,儿子的前途和荣耀,才是最重要的。

贾母闻言,脸色更显阴沉。

她何尝不明白王夫人的担忧?她当初将贾瑄送走,就是为了保全宝玉。如今这颗棋子不仅没被抛弃,反而成了龙,这让她感到不安。她摆了摆手,示意众人安静。她沉思片刻,缓缓开口:“无论他是什么出身,他都是贾家的血脉。如今他得了这天大的军功,自当为贾家所用。这军功,本该是宝玉的。他替宝玉去了,立下功劳,这荣耀……也该归于宝玉。”她的声音虽然苍老,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霸道。

贾政和贾赦对视一眼,心中了然。贾母的意思是,这贾瑄的军功,是要想办法夺过来,或是让给贾宝玉。贾赦心中暗喜,若能因此分一杯羹,那他的私库又能添上不少。贾政则眉头紧锁,他更看重名声和嫡庶尊卑。他觉得,将一个替身的功劳“转嫁”给宝玉,似乎不妥。但想到贾府日益衰微的现状,他心中的那份清高也开始动摇。

接下来的几个时辰,贾府上下都在讨论着贾瑄。仆人们将茶水送上来,却不敢多嘴。贾府的核心成员们则在密谋着。他们对贾瑄的身份依然存疑,贾母始终不肯明言。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贾瑄的军功和财富生出浓厚的兴趣。他们想象着贾瑄携带的巨额财富,想象着他那“镇国侯”的显赫地位能为贾府带来什么。恐惧逐渐被贪婪取代。

“无论如何,他回来了,就是贾家的人。”

贾母最终拍板定下了基调。她的目光扫过在座的众人,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期待与算计。他们自以为掌控着一切,却不知道,他们所面对的,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任人摆布的无名小子。贾府上下,已经将贾瑄视为一块肥肉,磨刀霍霍,却不知,他们即将招惹的,是一头真正的猛虎。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