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开业

换源:

  赵佶等人来到城南,这里已聚集了不少人。

在一处平坦之地,有一条小溪流经此地,形成一个很大的水塘。

平时这水塘无人理会,虽是常流水,仍很脏乱。

现在完全变了样,在水塘上面,架了一个不小的建筑。

建筑都是简陋的栅栏,从外面,还能看到里面养的鸭子。

“他们在水塘上面养鸭子?”汪顺鄙视道:

“有水的地方,自然可以养鸭,这算啥好事?真是吃饱了撑着。”

赵佶生在宫中,许多事都很懵:

“在水上给鸭子搭窝,不是更方便?”

“官家,就算不搭窝也很方便。喂顺了,一个人也能赶走一大群鸭。”

汪顺和几个懂行的随从,从李太亮的头顶,鄙视到头脚。

太失望,在他们看来,这完全就是多此一举。

“官家,李太亮出来了,穿官服那个就是。”

不用汪顺介绍,赵佶一看到李太亮,就有种杀人的冲动。

经过那次后,每次赵佶去李师师那里,都得派人率先看李太亮有没有在巡视。

李太亮能如此快当上延津县令,也是赵佶的功劳。

李太亮忙活这么久,总算有了收获。

他准备在延津县十五个村,都修建一个养殖场,鸡鸭猪等等都可以养。

“以后,这里就是我延津县的养鸭基地。所得收入,属于延津县所有贫困百姓所有。”

“多谢大人。”

李太亮如此得到大家爱戴,汪顺除感觉脸上火辣辣痛,心里还有点发虚。

要是李太亮不像传说中的那样?汪顺就有欺君之嫌。想到这里,汪顺站不住了。

“李大人,你在这里建个窝,岂不是多此一举?你要不建,大家还能随意在此放养。”

“就是,”另一小太监扯着鸭声附和:

“我们还从未听说过,在水上建棚养鸭的,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李太亮已不认识这几个送金子的熟人:

“水上养鸭,有诸多好处,除更方便,水里还可养鱼。”

江小维说得更细:

“鸭子拉出的东西,可为鱼的饲料,用不着人去打扫。如此一来,一点都没有浪费,一举两得。”

李师师呆呆问:“水里的鱼如何处理?”

“自然是卖出去,给大家添一笔收入。”

“啊!”李师师捂住嘴:“那些鱼谁会买来吃?”

一个农民伯伯鄙视道:

“饿你几天,你啥都吃,这有啥恶心的?要是养得肥肥的,说不定宫里的贵人也会买。”

这下赵佶也受不了了,捂住嘴吩咐:

“以后宫里的鱼,还有鸭,绝不能买延津县的。”

“官家放心,官家吃的都是我们自己喂养的。”

李师师也留了个心眼,吩咐丫鬟李逢春:

“以后这些东西,让院里自己喂养,绝不能吃外面的。”

李太亮看她们那样子,就知道她们在想啥,懒得理会。

如此绿色生态的东西都不愿吃?这帮人要是到后世,只有饿死的份:

“以后,我们还要发展更多的产业,将延津县,打造成大宋第一县。”

李太亮的确有这雄心,这些家禽吃的饲料,也是他教大家。

只要大家照他的搞,不说其它,成为大宋养殖第一县没问题。

一瓢冷水,从大家头上淋下:

“吃屎的鱼还想卖给大家吃,你这是在坏我延津县的名声。”

才出来的这帮人穿金戴银,一看就是富人代表。

领头之人是个半百老者,延津县富商马先学。

上次儿子马进被李太亮打了一顿,马先学就坚定站在李太亮对立面。

李太亮所做之事,也对这帮富人有一定影响。

大家相约今日来闹场,正是时候,赵佶等人很有兴趣看热闹。

李太亮轻蔑众富人一眼:

“狗肉你们吃过吧,那东西吃的屎可不少,香吗?”

赵佶撸了撸嘴,他已决定,再不吃狗肉。

李师师很幸运:

“还好,我从不吃狗肉。”

马进嘴硬:

“我们吃的狗都是粮食所喂,那些狗从未吃过屎。”

“粮食吃的又是啥?”

马进没懂李太亮之意:

“粮食还能吃啥?”

江小慧笑道:

“粮食也是大粪所淋,它吸收的是大粪,吃的自然也就是大粪了。你们吃粮食,不就是吃大粪?”

“啊!”李师师没忍住,大嘴一张就开吐。赵佶心痛得紧:

“以后我们的粮食,绝不能用大粪淋。”

赵佶可能实现他的愿望,这些富人没赵佶的本事,全闭嘴了。

李太亮还安排一出戏,他拿出一条大鱼:

“这鱼就是吃鸭粪长大的,大家看看这肉,和河里的鱼有啥区别?”

连赵佶也涌上,只见剖开的鱼肉干干净净,还能闻到浓浓的腥鱼香味。

有好事者直接弄了块生鱼片吃:

“真香,比河里的鱼更香。”

一老者深以为然:

“牛吃的是草,它长出来的却是肉。鱼也一样,就算吃屎,总不会长出屎来。”

李太亮也不怕拉肚子,真将这条河里的鱼切成片,当着大家的面生吃掉。

还好,大家吃得更多。

大会进入高潮,栅栏门打开,一群群鸭子,像银子似的跳入水中。

上千只鸭下水,场面十分壮观。李逢春说道:

“要不想到水里的东西,这样做还真是不错,方便,更省劳力。”

李师师也想到如此做的好处:

“以前大家饲养这些东西,都是各家散养。集中起来饲养,的确要比散养好得多。”

汪顺也已知其好处,只是他绝不会承认:

“就算养得好又如何,这事传出去,我看还有谁买他们的东西。”

一群百姓来到李太亮面前,一个白发没几根的老头,端着一碗酒献给李太亮,激动得泪流:

“大人一心为民,我们没啥报答,这是我们自己酿造的酒,还请大人满饮此碗。”

看到这老头,李太亮心里很过意不去。一件官司,他敲诈人家一百两银,害得老头卖房还债。

李太亮退赃,才将老头的房屋赎回来。

“多谢老人家,我受之有愧啊!”

李太亮如此受大家爱戴,赵佶等人又惊又气。

“看样子,他不像大家所说的贪官,莫非他改好了?”

“狗哪能改得了吃屎?官家别被他的虚伪所骗。”汪顺不信李太亮真能改好:

“此人一直想往上爬,才会如此博取名声,以为做些政绩出来,朝廷就能升他的官。”

这事也有可能,赵佶又迷糊了,李师师想到一法:

“他是贪是清,我们试试不就知道了?”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