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陶谦托孤让徐州

换源:

  徐州城中,陶谦已年届六十三岁,岁月的沧桑早已刻满他的脸庞。

近日,他突然染病,病情日益沉重,整个人形容枯槁,气息微弱。

陶谦深知自己时日无多,强撑着病体,命人请来了糜竺和陈登议事。

糜竺和陈登匆匆赶到,看着病榻上的陶谦,两人心中满是忧虑。

陶谦挣扎着坐起,神色疲惫却又带着几分决绝。

“如今我病情沉重,徐州的未来,全靠二位出谋划策了。”陶谦声音沙哑,透着深深的无力。

糜竺向前一步,恭敬地说道:“此前曹兵退去,是因为吕布袭取兖州。而这次袁术退兵,全仰仗刘玄德的功劳。府君您两次想要将徐州让给刘玄德,那时您身体尚健,所以玄德不肯接受。如今您病势沉重,正是将徐州托付给他的好时机,想必玄德不会再推辞了。”

陶谦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微微点头:“正合我意。”

随后,他立刻派人前往刘备军营,请刘玄德前来商议军务。

刘备得知陶谦相邀,不敢耽搁,带着手下众人率领数十骑快马加鞭赶到徐州。

众人来到陶谦府邸,被引入内室。

刘备见陶谦卧于病榻,容貌憔悴,不禁心中一酸,上前恭敬地问安。

陶谦强打起精神,目光恳切地看着刘备:“玄德公,此番请你来,不为别事。只因老夫病入膏肓,性命难保。万望明公以汉家城池为重,接受徐州牌印,老夫就算死也能瞑目了!”说着,陶谦眼中满是期待,紧紧盯着刘备。

刘备听闻此言,先是身体微微一震,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与慌乱,下意识地往后退了半步,双手连连摆动,急切地说道:“陶公,此事万万不可!徐州乃大州,责任重大,备德薄才疏,实怕有负徐州百姓与陶公的信任,还望陶公再斟酌。”

陶谦长叹一声,脸上满是无奈:“长子商,次子应,他们的才能都不足以担当此任。老夫死后,还望明公多多教诲,千万不要让他们掌管州事。”

刘备微微皱眉,眉头紧皱,上前一步,俯身握住陶谦的手,诚恳地说:“陶公,您对我如此信任,刘备感激不尽。只是这徐州重任,关乎万千百姓,我怎能轻易接手?您的儿子即便才能有限,也可慢慢培养,徐州理应在您陶氏一族手中延续。”

陶谦挣扎着坐直身子,急切地说道:“我举荐一人,可为你的辅佐。此人是北海人,姓孙,名乾,字公祐。他可担任从事一职,助你一臂之力。”

说完,又转头对糜竺说道:“刘公乃当世人杰,你要好好侍奉他。”

刘备松开陶谦的手,缓缓起身,眉头紧锁,双手背在身后,在屋内来回踱步,每一步都沉重而缓慢,仿佛在丈量着这份责任的重量。

他边走边说:“陶公,您的举荐之恩,刘备铭记于心。但这徐州之主,实非我能胜任。我虽有一腔抱负,可如今根基尚浅,骤然接手徐州,恐难以服众,更怕将徐州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刘备还是再三推托,陶谦见此,心中焦急万分,却又无力再劝,只能以手指心,眼中满是不甘与遗憾,缓缓闭上了双眼。

众人见状,悲痛万分,纷纷举哀。陶谦一死,众人便捧着徐州牌印,交送给刘备。刘备坚决推辞,不肯接受。

此时,张飞急得满脸通红,大步跨到刘备面前,双手重重地拍在自己的大腿上,大声吼道:“大哥!你还犹豫啥呢?咱们一直梦想着有一番大作为,现在徐州送到眼前,这就是老天爷都在帮咱们啊!”张飞的声音如洪钟般响亮,在屋内回荡。

典韦也在一旁附和,他拍着胸脯大声道:“是啊,主公!陶公都这般恳切了,百姓也信任咱们。咱要是不接,可就辜负了大家的期望!”典韦的脸上满是真诚,眼神中透着对刘备的坚定支持。

田丰走上前,神色诚恳地说:“主公,徐州乃兵家必争之地,如今陶公相让,民心归附。若能以此为基,广纳贤才,操练兵马,他日必能成就大业。还望主公三思。”田丰的话语条理清晰,充满了对未来的谋划。

郭嘉面带微笑道:“主公,陶谦相邀让徐州,此乃天赐良机,万不可错过!徐州之地,战略要冲,北临青州,南接扬州,东濒大海,西连豫州,坐拥广袤肥沃之地,百姓殷实,粮草充足,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得徐州,便有了稳固根基,可招募兵马、囤积粮草,为日后逐鹿天下打下坚实基础。

郭嘉接着说道:虽说徐州北面有袁绍,西面有曹操,南面有袁术,看似被强敌包围,危机四伏。但实则暗藏转机,袁绍眼下正被公孙瓒死死牵制,自顾不暇。公孙瓒勇猛善战,割据幽州,与袁绍多次交锋,双方在界桥、龙凑等地展开激战,互有胜负,袁绍的大量兵力和精力都被消耗在这场争斗中,短时间内根本无力对徐州有所图谋。如此一来,主公据有徐州,在北方便暂无后顾之忧。曹操虽因吕布袭取兖州而退兵,但其野心勃勃,日后必定卷土重来。不过,曹操当前首要解决兖州问题,短期内难以对徐州发动大规模进攻,这正是主公在徐州发展壮大的窗口期。而袁术,外强中干,骄奢淫逸,不得民心,看似强大实则不堪一击。

郭嘉顿了顿又道:“主公此时接手徐州,凭借徐州的人力物力,加以训练有素的军队,一方面可与各方周旋,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纵横捭阖,分化瓦解敌人联盟;另一方面,抓紧时间发展内政,广纳贤才,操练兵马,增强自身实力。待实力足够强大,便可主动出击,逐鹿中原。反之,若拒绝,徐州落入他人之手,无论是曹操还是其他诸侯,日后都将成为主公的劲敌,那时再想谋取徐州,可就难上加难了。主公素有大志,欲兴复汉室,若无立身之地,又何谈大业?陶谦两次相让,足见其诚意,此次病重再邀,徐州百姓也期盼主公能主政,此时接手,顺应民心,可赢得徐州上下的衷心拥护。有了徐州作为根基,广纳贤才,操练兵马,时机一到,挥师北上,可图中原,西进可入关中,天下霸业便有了希望。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望主公深思熟虑,莫要错失这改变命运的良机。”郭嘉的言辞中透着睿智与远见。

太史慈双手抱拳,恭敬地说:“主公,我等追随您,就是希望能辅佐您成就一番事业。如今徐州唾手可得,还望主公莫要再推辞,我等定当全力辅佐。”太史慈的眼神中满是忠诚与期待。

于禁也上前一步,沉稳地说:“主公,徐州局势复杂,若无明主治理,百姓恐将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主公仁义之名远扬,只有您才能带领徐州百姓走向安宁。”于禁的话语坚定有力,让人信服。

次日,徐州百姓听闻此事,纷纷涌上街头,拥挤在府前哭拜:“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们都无法安生啊!”百姓们哭声震天,言辞恳切,眼神中满是对刘备的信任与期待。

刘备看着眼前的场景,听着手下众人的劝说,心中十分感动,也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刘备权衡再三,想到徐州百姓的殷切期望,想到这徐州百姓的安危,最终答应暂且代理徐州事务。

他任命孙乾、糜竺为辅佐,陈登为幕官,将所有军马调入城中,出榜安民,同时安排陶谦的丧事。

刘备与大小军士,皆身着孝服,为陶谦大设祭奠。

祭奠完毕后,将陶谦葬于黄河之原。随后,刘备将陶谦的遗表,申奏朝廷,等待朝廷的回应。

陶谦病逝,刘备在众人的拥戴下,领徐州牧。初掌徐州,刘备深知责任重大,求贤若渴之心愈发强烈。

他知道此时徐州尚有两位大才未曾出仕,一位是彭城的张昭,一位是广陵的张纮,二人皆学识渊博、智谋过人,这两位可是东吴的栋梁之才,他们的智慧为东吴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备心想,若能得此二人相助,何愁徐州不能治理得井井有条,成就一番大业?

于是,刘备立刻吩咐关羽、张飞、典韦安排车马,准备亲自前往拜访。

张飞一听,满脸不解,嘟囔道:“大哥,这徐州刚到手,百废待兴,何必为了两个未曾谋面的人如此大费周章?”

刘备耐心解释:“三弟,这人才乃是成就大业的根本。张昭、张纮素有贤名,我若能将他们招致麾下,如虎添翼,对徐州的治理和发展大有裨益。”关羽也在一旁点头称是:“大哥所言极是,三弟莫要再耽搁了。”

典韦说道:“三哥,听大哥的准没错!”

张飞挠挠头,嘿嘿一笑:“既然几位都这么说,那俺也没意见,俺这就去备马。”

刘备一行人先是来到彭城张昭的府邸。

通报之后,张昭迎了出来。

刘备见张昭,身长七尺,面如冠玉,举止儒雅,心中暗喜。

他快步上前,恭敬地施礼道:“久闻先生大名,备今日特来拜访,还望先生不吝赐教。”

张昭连忙回礼:“刘使君客气了,昭不过是一介书生,何德何能,敢劳使君亲自前来。”

刘备诚恳地说:“先生过谦了。如今汉室衰微,天下大乱,备虽不才,却也想为苍生谋福祉,为汉室尽一份绵薄之力。听闻先生才学出众,智谋过人,特来恳请先生出山相助,共图大业。”

张昭听了,心中一动。他久闻刘备仁义之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但他又有些顾虑,毕竟刘备初来徐州,根基未稳,前途未卜。

于是,他委婉地说:“使君的厚爱,昭感激不尽。只是昭生性愚钝,且家中尚有琐事缠身,恐怕难以胜任。还望使君体谅。”

刘备见张昭没有立刻答应,也不气馁,继续诚恳地劝说:“先生不必多虑,备愿以诚心相待,无论遇到何事,都与先生坦诚相商。还望先生能给备一个机会。”

张昭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但仍想再观察一段时间,便说:“使君如此厚爱,昭实在难以拒绝。只是此事关系重大,还容昭再考虑考虑。”

刘备见张昭没有完全拒绝,心中稍安,便说:“好,先生尽管考虑,备静候先生佳音。”

离开张昭的府邸后,刘备一行人又悄悄的赶往广陵,拜访张纮。

见到张纮后,刘备同样表达了自己的诚意和求贤之心。

张纮对刘备的来意早有耳闻,他对刘备的为人和志向也颇为钦佩。

但他也和张昭一样,对刘备的实力和徐州的未来有些担忧。

张纮说:“刘使君心怀天下,纮深感敬佩。

只是如今局势复杂,徐州四面受敌,使君虽有雄心壮志,但要想成就大业,恐怕并非易事。”

刘备坦然道:“先生所言极是,备也深知其中艰难。但备既然肩负着徐州百姓的期望,就绝不会退缩。只要有先生这样的贤才相助,备相信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开创一番新局面。”

张纮听了刘备的话,心中对他的好感又增添了几分。但他还是没有立刻答应刘备的请求,而是说:“使君的诚意,纮已感受到。此事还需从长计议,容纮思考几日,再给使君答复。”

刘备无奈,只好起身告辞:“好,备期待先生的答复。”

虽然此次未能成功征召张昭、张纮,但刘备并没有灰心丧气。

他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以诚意待人,终有一天能够打动他们,让他们为自己所用。

刘备回到徐州府中,虽心中牵挂着张昭与张纮的答复,却也没闲着,每日照旧处理徐州政务,安抚百姓,整军备战。

他一边有条不紊地安排各项事务,一边暗自期待着两位贤才的到来,仿佛那二人已然成为他麾下的得力谋士。

而张昭与张纮这边,在刘备走后,竟不约而同地派人去打听对方的想法。

几日后,张昭修书一封,邀请张纮来彭城一叙。张纮接信后,立刻启程。

两人在张昭的书房中相对而坐,品着香茗,话题自然而然地就转到了刘备身上。

张昭率先开口:“子纲,你对刘使君印象如何?”

张纮轻抚胡须,微微颔首:“玄德公心怀苍生,志向远大,且待人诚恳,实乃当世豪杰。只是徐州局势,确实险峻。”

张昭微微皱眉,长叹一声:“是啊,徐州内外隐患重重,刘备根基尚浅,要想在此立足并成就大业,谈何容易。”

张纮沉思片刻,缓缓说道:“不过,我观刘备,坚韧不拔,身边又有关羽、张飞等猛将,或许能有一番作为。若我们相助,说不定能助他扭转乾坤。”

张昭眼中闪过一丝光芒,却又很快黯淡下去:“话虽如此,但这毕竟是一场豪赌,稍有不慎,我们恐怕也会身败名裂。”

张纮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的景色,缓缓说道:“人生在世,若只为求安稳,又有何意义?如今汉室衰微,天下大乱,正是我辈施展抱负之时。刘备虽势单力薄,但他有一颗匡扶汉室、拯救苍生的心,这样的人值得我们辅佐。”

张昭听后,陷入了沉思,他脑海中回想着刘备拜访时的诚恳模样,以及徐州百姓那期盼安稳生活的眼神。

许久,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说:“子纲,你说得对。我们空有一身才学,若不趁此时机为天下做些什么,岂不枉活一世?就赌这一把,助刘备成就大业!”

张纮转过身,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好!既然如此,我们即刻收拾行囊,前往徐州府,向刘备表明我们的心意。”

于是,两人迅速收拾好行囊,一同前往徐州府。

刘备听闻二人前来,喜出望外,亲自出门相迎。

三人相见,相谈甚欢,刘备当即拜拜张昭为长史,兼抚军中郎将。

张纮为参谋正议校尉,自此,张昭、张纮正式成为刘备阵营的重要智囊。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