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用一篇《洛神赋》撩拨的周瑜勃然大怒,与鲁肃辞别了周瑜,自回馆驿休息。
却说周瑜待到次日清晨孙权升帐,孙权将曹操檄文与周瑜观看。周瑜看罢不住冷笑“老贼欺我江东无人矣,主公可曾与众文武商议?”
孙权回道“连续数日皆议此事,有劝我降者,有劝我战者。吾意未定,故请公瑾一决。”
周瑜面色不改继续问道“谁劝主公不战而降?”
孙权叹息道“张子布等皆主降矣。”周瑜回转身影,正欲向张昭发问。却听张昭侃侃而谈“曹操挟天子而征四方,动以朝廷之名已占天时,逐刘备,纳荆襄,威势愈大。
江东以拒曹兵之凭借,唯有长江。而曹操收荆襄水军,舟楫船帆何止千百,若水陆并进,今何可当之?不如且降,更图后计。”
周瑜眼中隐含怒气,向张昭道“迂儒之论,不必再言。江东自开国以来,今历三世,安忍废弃,将军以神武雄才,继父兄馀业,据有江东,励精图治,广纳贤良,江东英雄无不慕名而来。
今六郡已定,本应举兵以讨荆襄,血故主文台之仇,奈何荆襄鼠辈,先投曹操以避其祸。尔等不为主公再作新谋,却一再降曹,莫非欲使主公与杀父仇人,同殿称臣?操乃汉贼,欲废汉自立久矣,所惧二袁、吕布、刘表与主公耳。今数雄已灭,刘玄德苟延残喘,惟主公尚存一争之能。孤与老贼,誓不两立。卿言当伐,江东若降,则天倾矣,滚滚长江此乃天设之台。教以江东豪杰与那汉家之贼一决雌雄。”说罢周瑜俯身跪拜“臣为将军决一血战,万死不辞。”
孙权听的周瑜之言激昂不已,伸手扶起周瑜,拔佩剑砍面前奏案一角,抬头向帐内百官而言道“诸官将有再言降操者,与此案同。”言罢,便将此剑赐周瑜,即封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如文武官将有不听号令者,即以此剑诛之。
周瑜受了孙权配剑,对众人道“吾奉主公之命,率众破曹。诸将官吏来日俱于江畔行营听令。如迟误者,依七禁令、五十四斩施行。”言罢,辞了孙权,起身出府。众文武各无言而散。
周瑜回到住处,便请孔明前来议事。
孔明应邀而至,周瑜率先言道“不负先生所托,今日吴侯府下决议已下,抗曹之事已作定局,愿求先生破曹良策。”
孔明言道“吴侯决议虽下,然其心尚未安稳,难以决策。”
周瑜不解问道“请先生明言,何以得知吴侯心中不稳?”
孔明曰:“曹兵之多,吴侯必怀寡不敌众之意。将军若能以军数开解,使其了然无疑,然后大事可成。”
周瑜大喜“先生之言,洞悉人心。”随后起身相辞,待送别孔明。乃复入见孙权。
孙权心有忧思,辗转难眠,闻周瑜至亲自相迎。二人相见孙权问道“公瑾夜至,可有事故?”
周瑜应声而答“来日调拨军马,主公可是心有疑虑?”
孙权并无隐瞒“唯忧曹操兵多,江东寡不敌众。他无所疑。”
周瑜笑道“瑜夜至,特为开解主公而来。曹操狡诈,一纸檄文,言水陆大军百万,如此大言,直令人发笑。今当为主公以实校之。
曹操本部七万,朝廷之兵十万,与袁绍一战,略有折损,且做十五万,且已久疲。
收得袁氏之众,七八万之众,尚多怀疑未服,博望,新野两地折损将尽。又得荆襄水军八万,如此看来,曹军至多三十余万。夫以久疲之卒,狐疑之众,其数虽多,不足畏也。
瑜得五万兵,自足破之。愿主公勿以为虑。”
孙权听完周瑜计算,虽有犹疑,却仍是心中大安。
手抚周瑜后背道“公瑾此言,吾无忧矣。子布无谋,深失孤望;独公瑾及子敬,可为孤之肱骨。卿可即日选军前进,孤自当续发人马,多载资粮,以为后应。卿为前军倘不如意,便与孤策换。孤便亲与操贼决战,再无他疑。”
周瑜深感其念,拜谢而出,心中暗忖道“孔明好生厉害,竟早已料着吴侯之心,其谋划更是高我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
遂令人连夜请鲁肃入帐,直言欲杀孔明之事。
鲁肃大惊,急忙道“公瑾不可。今曹贼未破,却先杀贤士,岂不是自去羽翼?”
周瑜叹道“孔明此人若助刘备久之,必为江东之患。”
鲁肃思索片刻道“诸葛瑾乃其亲兄,可令招孔明同事东吴,岂不妙哉!”周瑜道“若事成,自是最好。只怕诸葛瑾未能说动孔明。”
次日天明,周瑜赴行营,帐起中军,擂鼓聚将。刀斧手分立左右,文武官排列两旁,帅案之上罗列令旗,帅印,吴侯佩剑。周瑜戎装戍带,威风凛凛。
众将皆至,独少老将程普,程普托病不出,只叫长子程咨带为战班,周瑜只是佯作不知,不多时周瑜站起身形,一抖战袍始发将令“
王法无亲,军令无情。诸君切记各守其职。曹操弄权,甚于董卓;竟囚天子于许昌,今屯暴兵于境上。吾当奉命讨之,诸君务必努力向前。大军到处,不得扰民。赏劳罚罪,并不徇纵。”声音稍顿,抽出一支令箭“韩当、黄盖上前听令!”
韩当黄盖,跨步向前,拱手而立。
周瑜厉声道“你二人为前部先锋,领本部战船即日起行,前至三江口下寨,不得有误。”
韩当,黄盖拿了将令领兵马自去。
周瑜不做耽搁,令箭齐出。
蒋钦、周泰为第二队;
凌统、潘璋为第三队;
太史慈、吕蒙为第四队;
陆逊、董袭为第五队;
吕范、朱治为四方巡警使,催督六郡官军,水陆并进。调拨已毕,诸将各自收拾船只军器起行。
却程咨回见程普,言说今日周瑜调兵,动止有法。程普大惊“吾素欺周郎年少不足为将,今能如此,真将才也!我如何不服?”遂亲到周瑜行营谢罪。
却说刘备自从徐庶送归糜夫人,夫妻重聚。便吩咐刘琦守住江夏,自领众将家眷前往夏口会合关羽。遥望长江南岸旗幡隐隐,戈戟重重,料定是东吴已然动兵。遂尽移江夏之兵,往樊口驻扎。
刘备聚将商议“孔明一去东吴,杳无音信,谁人可去江东探听虚实?”
糜竺上前说道“竺愿往一探究竟。”刘备乃备羊酒礼物,令糜竺至东吴,以犒军为名,探听虚实。竺领命,驾小舟顺流而下,径至周瑜大寨前。军士入报周瑜,瑜召入。竺再拜,致玄德相敬之意,献上酒礼。周瑜设宴款待糜竺。席间糜竺道“孔明在此已久,我主思念,乞愿与之同归。”
周瑜不悦乃言“孔明方与我同谋破曹,岂可贸然便去?吾亦闻皇叔之名久矣意欲拜见,共议良策。奈身统大军,不可暂离。若皇叔肯移驾而来,深慰所望。”
糜竺欣然应诺,拜辞而回。
鲁肃不解,遂问周瑜“公瑾欲见玄德,有何计议?”
周瑜森然而道“刘玄德世之枭雄,今有孔明相助不可不除。吾欲诱而杀之,乃为国家除一后患。”
鲁肃再三劝谏,周瑜不纳其言,遂传密令“若玄德至,先伏刀斧手于帐中,掷杯为号,痛下杀手。”
糜竺回见玄德,坦言周瑜请主公到江东面会,已商大计。刘备不疑有诈,收拾快船一只,便欲南行。
关羽心中颇有计较,遂进言道“周瑜多谋之士,又无孔明书信,恐其中有诈,不可轻去。”
刘备不以为然,向关羽言道“我等今结东吴以共破曹操,周郎欲见我,我若不往,非同盟之意。徒然猜忌,事不成矣。”
关羽见劝之无用,又言道“兄长若执意要去,弟须同往。”
一旁张飞亦言“我也同往。”
刘备无奈,沉吟片刻说道“云长可随我去,翼德与子龙守住樊口,简雍固守鄂县,既有云长护佑,自是无碍。”
分付已毕,即与关羽乘小舟,随从二十余人,以赴江东。
周瑜得军士报“刘豫州来了。”不禁心中大喜问询军士“刘豫州,带多少船只来?”
军士答曰:“船只有一条,另有二十从人。”
周瑜暗道“此人命合休矣!”遂命刀斧手先作埋伏,然后出寨迎接。
众人相见,周瑜引刘备一行人直到中军帐,叙礼毕,请刘备上坐。
刘备心有讶异,询问周瑜“将军名传天下,备不才,何烦将军如此重礼?”乃辞不受,争执许久,乃分宾主而坐。周瑜设宴相待。
且说孔明偶来江边,听闻刘备渡江来此与周瑜相会,吃了一惊,便急奔中军帐一看动静。
遥见周瑜面有杀气,两边壁衣中密排刀斧手。孔明大惊心道“主公危矣,这可如何是好?”
再看刘备,谈笑自若,浑然不知其境已危。只见刘备身后一人,按剑而立,正是关羽关云长。
孔明望见关羽焦急之意,戛然而止。遂不复入帐内,回身至江边静坐等候。
周瑜与刘备饮宴,酒过三巡,周瑜起身把盏。刚想掷杯于地,猛见刘备身后之人按剑而立,赤面长须,凤目蚕眉,怒目而视。
心惊之下忙问何人。刘备回答“此乃吾弟关云长也。”
瑜惊叹“莫非是昔日斩了颜良文丑的关云长?”
刘备笑道“然也。”
周瑜心怯,汗流满背。便斟酒与云长把盏。
未饮数盏,忽有军士报曹操遣使送书,使臣已至辕门。刘备欲起身相辞。周瑜道“既然已合力抗曹,使君何故见外,不妨一同见了这曹贼使臣,且看曹贼意欲何为?”
周瑜唤入使臣。使者呈上文书,只见封面上所书“汉大丞相付周都督开拆。”
周瑜大怒,更不拆看,将书扯碎,掷于地下,喝斩来使。
鲁肃阻拦道“都督息怒,两国相争,不斩来使。”
周瑜言道“吴侯与皇叔合力抗曹,今自当斩使立威。”遂斩使者,将首级付从人持回。
正是,本欲宴前谋皇叔,哪想最终斩使臣。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