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三江口蔡瑁损兵 中军帐蒋干献策

换源:

  周瑜酒宴之上欲将刘备置于死地,却因为刘备二弟关云长的凛凛杀机骇得脊背发凉。

恰逢曹操使者下书到此,周瑜借故唤出事先所伏刀斧手,二话不说将使者退出营门斩首。随后将使者首级扔与使者随从之人,让其带话给曹操“孙刘联盟已定,不日出兵讨伐”。

吩咐完毕,周瑜长舒了一口气。幸好未对刘备施以毒手,否则激怒了关云长,这大帐之内,怕是眨眼之间便要化作修罗地狱。

关羽眼见周瑜杀了曹操使臣,心中对周瑜杀使行为颇为不齿。而突然出现的刀斧手,也令关羽心中警觉万分。遂目视刘备,刘备会意,即起身向周瑜告辞“都督既以毁书斩使,足见联合抗曹之心,今日暂且告别。待都督破敌收功之后,专当叩贺。”

周瑜亦不强留,将刘备,关羽一众人等送出辕门。

刘备辞别周瑜,与云关羽等来至江边,只见孔明已在舟中等候。刘备大喜。

哪想孔明说道“主公怎能如此大意?可知今日之危?”

刘备愕然,“今日之危?敢问军师,这危从何来?”

孔明叹道“今日若无云长,主公几乎为周郎所害矣。”

刘备方才省悟,为何斩杀曹使的刀斧手,由堂内而出。想到此处便请孔明同回樊口。

孔明言道“亮虽居虎口,却安如泰山。主公但去无妨,且收拾船只军马候用。以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后为期,可令子龙驾小舟来南岸边等候,切勿有误。”

刘备不解其意,孔明解释“主公但看东南风起,亮必还矣。”

刘备还欲再问,孔明催促刘备速走,以免迟则生变。言毕转身而去。刘备无奈,与关羽及从人开船,行不数里,忽见上流头放下五六十只船来,船头上一员大将,横矛而立,正是张飞。

只因张飞心忧刘备有失,关羽独力难支,特来接应。于是三人一同回寨。

周瑜送走了刘备回至寨中。鲁肃向周瑜问道“公瑾既诱刘备至此,为何又不下手?”

周瑜长叹“关云长,世之虎将也,与刘备形影不离,若是痛下杀手,顷刻间大帐之内便要血流成河,如此一来,怕是他必来害我。”鲁肃听罢默然不语。

周瑜随即传令甘宁为先锋,韩当为左翼,蒋钦为右翼,周瑜自领诸将接应。来日四更造饭,五更开船,鸣鼓呐喊而进。

却说曹操知周瑜毁书斩使,大怒之下便欲发兵攻打周瑜。

周宁暗道“曹操怒而兴兵,本为用兵大忌,蔡瑁张允虽然擅长水战,可周瑜在三江口早已等候多时,以逸待劳不说,且已布下天罗地网。此战断不能胜,水战不胜,需将旱寨守的严实,方能不为蔡瑁张允所拖累。”想到此处轻声唤徐庶,徐庶听得周宁呼唤,心中不解。周宁将想法说与徐庶,徐庶觉得甚为合理。心中思索该如何向曹操进言。

曹操命蔡瑁、张允等一班荆州降将为前部。曹操自为后军,催督战船,兵发到三江口。

这时却听徐庶开口言道“丞相且慢,元直有话说。”

曹操看见说话之人乃是徐庶,颇为讶异,徐庶归顺许久,从未献过一计一策,不知今日为何突然谏言。

惊讶之下曹操笑意盎然“元直有话且讲”

徐庶言道“荆州水军去战周瑜,胜负未可知矣,一战而胜自可顺江而下,取了三江口。如若不胜也可以回归旱寨,以作修整。”

曹操闻言大笑道“元直之言,颇符用兵之道。”随后命张辽徐晃,率领所部于三江口对岸安下营寨以作接应,安排得当,众将起兵。

且说蔡瑁张允,领荆州水军,合部分曹兵顺江直下。行至三江口,眼见东吴船只,蔽江而来。为首一员大将,坐在船头上大呼“吾乃甘宁甘兴霸!谁敢来与我决战?”

蔡瑁令蔡瓒前进。两船将近,甘宁拈弓搭箭,望蔡瓒射来,蔡瓒应弦而倒。甘宁驱船大进,万弩齐发,曹军不能抵挡。右边蒋钦,左边韩当,直冲入曹军队中。曹军大半是青、徐之兵,素不习水战,大江面上,战船一摆,早立脚不住。甘宁等三路战船,纵横水面;周瑜又催船助战,曹军中箭着炮者不计其数。从巳时直杀到未时。蔡瑁张允带本部苦苦支撑。终究难掩败局,幸得张辽徐晃以于岸边扎好旱寨,二人大败而归。

周瑜虽得利,却见曹营旱寨稳固,遂下令鸣金收兵,收拢船只回归三江口。曹操来至旱寨,令张辽徐晃再整军士。整军以毕唤来蔡瑁、张允。

曹操叱责二人“东吴兵少,反为所败,是汝等不用心耳!”

蔡瑁惶恐,颤声答道“丞相有所不知,荆州水军,久不操练。青,徐之军,又素不习水战,故尔致败。今当先立水寨,令青,徐军在中,荆州军在外,每日教习精熟,方可一战。”

曹操生见其唯唯诺诺,心中更是生厌,口中愈加斥责“汝既为水军都督,可以便宜从事,何必诸事禀我!”

于是张、蔡二人,自去训练水军。沿江一带分二十四座水门,以大船居于外为城郭,小船居于内,可通往来。至晚点上灯火,照得天心水面通红。旱寨三百馀里,烟火不绝。

周瑜得胜回寨,一面犒赏三军,一面差人到吴侯处报捷。当夜周瑜登高远望,只见西边火光接天,左右禀告“此番声势皆北军灯火之光。”周瑜心忧不已。

次日天明,周瑜欲亲往曹军水寨一探究竟,乃命收拾楼船一只,带着鼓乐,随行健将数员,各带强弓硬弩,一齐上船,迤逦前进。

船至曹操寨边,周瑜暗窥,不过半晌不禁大惊失色“此番布置深得水军之妙!”

忙问左右“曹操水军都督是谁?”

左右回答“禀大都督,乃是荆州蔡瑁、张允。”

周瑜暗思“此二人久居江东,谙习水战,若不设计先除此二人,江东危矣。破曹一事更是宛如登天。”

正窥看间,早有曹军飞报曹操,江东有船只窥探营寨。曹操命人纵船擒捉。

周瑜见水寨中令旗闪动,急叫收兵回营。待曹营船只追将出来,周瑜早已走的远了。曹军追之不及,回报曹操。

曹操气结,聚将商议“昨日水战,先失一阵,已然挫动锐气;今日又被深窥营寨。当作何计破之?”

话言未毕,忽然帐下一人发言“丞相勿忧,某自幼与周瑜同窗交契,周瑜何许人也,我烂熟于心。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曹操大喜,顺言而视,乃是九江人,姓蒋,名干,字子翼,现为帐下幕宾。

曹操问蒋干“不想子翼与周公瑾相交甚厚,此行有几分把握?”

蒋干笑道“丞相放心。此到江东,必要成功。”

曹操又问“可要携何物件否?”

蒋干答道“只需一童随往,二仆驾舟,其馀不用。”

曹操甚喜,便要置酒与蒋干送行,却听一人言道,蒋先生且慢,前番周瑜毁书斩使,看见其心性狠辣。此次先生若去,虽与那周瑜有旧交却只怕周瑜翻脸无情。

蒋干抬眼望去,只见说话之人正是周宁。蒋干心中甚异,自己与这周宁并无往来,何以今日却为自己着想?正欲开口相询,一旁曹操已然开口。

“哦?平川此言何意?莫非子翼此行不妥?”

周宁拱手,对着曹操说道“丞相,蒋先生的谋划自然是好的,但是周瑜狡诈且性情狠毒,蒋先生贸然前往怕是难以取得信任。”

曹操不解问道“何以见得?”

周宁回答“孤身前往,却不带家眷。虽有同窗之谊,却是各为其主。江东不乏能人异士,蒋先生的游说目的不难猜到。”

曹操眉头紧皱,心中对周宁的说法颇为赞同,便问周宁“平川,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周宁不假思索答道“丞相可知道要离刺庆忌之事?”

“苦肉计?”曹操点点头,随后看看蒋干问道“子翼以为如何?”

蒋干面色尴尬,心中却是暗骂“这周平川端是不为人子,我只是借劝降之名打探消息,不是去作间谍啊,还苦肉计,我又没打算久居江东啊。”曹操既然发问,蒋干又不好不答,只得说道“丞相,周平川此言差异,我与周瑜本是同窗。此去江东劝降事小,打探军情事大。周宁自言,江东不乏能人异士,纵然少了一个周瑜,说不准还有张瑜,王瑜。所以想尽快荡平江东,需江江东水军尽数击溃。而这打探军情我自独去,不在话下。”

蒋干如此笃定,曹操也不好说什么,吩咐人按照蒋干要求,扁舟小童,一应准备俱全,蒋干收拾停当拜别曹操,顺江而去。

曹营散帐,徐庶将周宁拉至无人之处,低声询问“平川今日所言有何深意?”

周宁暗笑道“蒋子翼志大才疏,此去江东必为周瑜所趁,据我推算,蔡瑁张允不日定遭横祸。我今日之言不过是顺水推舟罢了。”

徐庶面现狐疑,问道“莫非是周瑜想借刀杀人?只是为何是蔡瑁张允二人?”

周宁遥望水寨缓缓说道“蔡瑁虽是卑鄙小人,可这操练水军却是首屈一指,我若是周瑜也必须要想方设法除之,蒋干前去游说。恰好是一个契机。”

徐庶思索片刻,已是心中了然。自言自语道“假痴不癫,借刀杀人。原来如此。这周公瑾果真如此厉害?”

周宁收回目光,望向徐庶说道“单单一个周瑜也便罢了,还有孔明一旁协助。”

徐庶感叹道“有此二人,这南征一事怕是要无功而返了。”

周宁听到徐庶如此感叹不禁冷笑道“无功而返?若是只有这二人,想要无功而返倒也罢了,若是再加上一个凤雏又当如何?”

周宁话音未落,徐庶不禁惊呼“你待怎讲?凤雏也入世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