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接到母亲家书,得知母亲已被曹操囚禁,危在旦夕。情急之下痛哭失声,更要去和刘备辞行,前往许昌营救家母。
见到刘备,徐庶刚想开口,却见刘备面有异色,仿佛有话对自己说。但是未等刘备开口,徐庶便将自己身份和盘托出“主公,吾本颍川人士,姓徐名庶,字元直,少时为友报仇误伤人命,流落江湖,在荆襄飘零多年。夜至水镜庄上,欲求明主。水镜先生乃言,刘豫州宅心仁厚,雄才大略,何不事之?于是我转行新野欲投主公,偶遇周平川,得以引见,幸蒙不弃,即赐重用。奈何老母如今被曹操囚禁,将欲加害。老母手书来唤,不容不去。非是徐庶不欲效犬马之劳。。。。”还没等到徐庶把话说完,刘备将自己刚接到的信递给了徐庶。
信是周宁写的,刘备已经来回看了几次。本想去寻徐庶的,却没想到徐庶先来找了自己。
徐庶接过信功夫不大,已然看完。内容不是很复杂,主要就是说明了军师单福的真实身份,并且将曹仁兵败后续可能识破军师的真实身份,并且对于徐母可能被囚禁,甚至家书召军师去许昌这事也有所提及。书信最后一句,却是周宁写给徐庶的。
“枉入许昌,徐母必亡,元直若去,先到樊城”切记切记。
徐庶看完了信,心中焦急已被震惊所取代,来不及多说其它,便要去樊城去寻周宁。
刘备见状拉住徐庶“军师且慢,我与你同去樊城。且不问周主簿如何得知这些事,他既然让你去樊城,想必已经有了对策,军师不必再心急如焚了。”
刘备吩咐关张看守新野,自己陪同徐庶飞马赶奔樊城。张飞欲要随同护卫。被刘备死死按住“此为军师家事,我与军师同往即可,你与云长共守新野,万不可掉以轻心。”张飞无奈,只得听令。
一路无话,到了樊城。众人相见,徐庶迫不及待对周宁发问“敢问平川,书信所言,究竟是何意?”
周宁让赵云着心腹看好四门。防止有细作偷听。安排好之后又对刘备说“主公见谅,只因事关重大,不得不防。”刘备看到周宁如此兴师动众,也不由得心中忐忑,更是狐疑,这周平川究竟想干什么。
“数日前,我自得一卦,本是乾隐于坤,细细拆解之下,竟然成了泰而中损。”
众人不解忙着问道,这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有家中有老人者,即将离世。”
座下徐庶,心中急切“这又于我何干,平川不要拖沓,速速讲来。”
周宁叹了口气“你我相识最早,而我当日推演的便是你。总之,你托名单福的事情我已知晓,包括令堂的事情,而且把你唤来是我想了一个办法,不知道是否可行,说与你听,你自行做主吧。”
徐庶此时,乃至刘备赵云都已经是目瞪口呆。
不等众人说话周宁接着说道“令堂书信有两个可能,一为真,二为假。书信若真,元直许昌奉母,令堂自然平安无事。书信若假,则说明此乃曹操奸计,诓元直入瓮而已,而元直见到令堂之日,便是令堂归天之时。”
徐庶不解,自怀中取出信件交给周宁“平川且看,信上所书,的确是家母亲笔,绝无差错。”
周宁接过信件去不去看,将其放在一旁接着说道“我不认信件真伪,只说可能。可能性我已说完。既然你已经确定信件的真实性,在此便不在争论,一切见到令堂自然真相大白,另外我与元直备下锦囊一个,只待见到令堂之后,在你开口之前,立即打开,此事关系性命,万勿弄错,切记切记。”
徐庶接过周宁递过来的锦囊贴身收藏。对着刘备,赵云,周宁一一施礼“家母身陷囹圄,庶不得不救,此去许昌纵千死万死不敢忘主公知遇之恩。”
刘备此时心中感慨万千,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军师就这么走了。还好的是,留下了一个年轻的周宁,好像更了不得。
刘备上前一步拉住徐庶“元直此去,多加小心,事有不逮立即回新野,留待有用之身,方能报仇雪恨。”
当日,准备下盘缠细软,马匹干粮,周宁与徐庶又详谈许久。晚上刘备设宴给徐庶送行,情至深处二人皆是潸然泪下。
次日,天色刚刚放亮。徐庶辞别众人一路绝尘而去。刘备望着徐庶离去的背影,万分不舍直到完全看不见,幽幽说道“元直一去,我犹如失之肱骨。”众人不住劝解,周宁也连声劝慰。
过了许久。周宁仍不见徐庶回来。心中暗自摇头,觉得是自己的出现打乱了徐庶走马荐诸葛这段过程,或许徐庶心中已经发现了那封信有问题,此去许昌还抱着救出母亲,回转新野的念头也说不定。
想到此处,周宁对刘备说“主公勿扰,平川有话说。”
刘备心中烦闷,听到周宁有事,只得暂时按下烦闷。“平川有何事?”
“我与子龙将军同守樊城期间,寻得卧龙先生踪迹!”
刘备一把抓住周宁“平川,你待怎讲?”
周宁暗自挣脱刘备双手,然后说到“此去二十里有一地方,名为隆中,隆中有一人,复姓诸葛单名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所居之地有一片岗,名为卧龙岗,所以自号卧龙先生。”
刘备心中激动“昔日,我夜宿水镜庄,水镜先生曾与为我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今日平川所说卧龙莫非就是水镜先生口中的伏龙、凤雏?”
周宁闻言答道“凤雏,乃是襄阳庞统,现在何处,暂且不知。伏龙正是诸葛孔明。”
玄德大喜“枉我每日心心念念,今日方知伏龙、凤雏究竟是什么意思。今日仿佛如梦方醒,平川啊平川,你当真是瞒的我好苦!”当下便要准备礼品前去拜访,周宁连忙拦下,只说欲请大贤,必要庄重,三牲五礼,沐浴更衣自是不可少的,如此方显心诚。刘备深感其言,领人回至樊城自去准备。
徐庶离开樊城,心中一感刘备知遇之恩,二感周宁神机妙算。心中一动,一扯缰绳。便向卧龙岗而来。入了草庐,孔明问起徐庶来意。
徐庶叹了口气“我本辅佐刘豫州,欲展生平所学。奈老母为曹操所囚,只得舍之而往营救。临行时,樊城周平川紧急书信,只言此去许昌,家母有性命之忧。玄德与我火速赶往樊城一问究竟,哪知周平川只给了我锦囊一个,教我见了家母之后,在开口说话之前打开观看,此事关人命,叫我切勿忘记。”
诸葛亮听着,引起了几分兴趣。便问道“那元直你的意思是?”
徐庶也不隐瞒直接说道“吾心中有惑请孔明你与我解惑。此去许昌,究竟如何?”
孔明闻言,沉吟半晌伸手对徐庶说道“你把周平川的锦囊于我一看。”
徐庶不敢迟疑,从怀中掏出锦囊,递给诸葛亮,诸葛亮打开锦囊,只见其中藏一字笺。上面只有一个字“间”。
诸葛亮一愣,随即哈哈大笑“元直此去,令堂无忧矣。只是在想回新野却是千难万难了。”随即将字笺交于徐庶。
徐庶看过字笺疑惑道“周平川留下此字,莫非是用间之意?”
“元直啊,元直,何其糊涂?令堂困于曹营,那曹营戒备森严,如何能将书信送于你手?而令堂秉性又怎能让你以身犯险?我若猜的不错,定是有人诓出老夫人的笔迹,伪书一封前来诈你,你情急之下难免出错,必定前往许昌。如此一来即便是你不为曹操出力,也是断了刘备的一条臂膀。而令堂见你回去,难免悲愤怕是寻了短见。若如此,元直你当如何?”
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徐庶直惊的亡魂皆冒。在拿出母亲送来的书信仔细分辨,确实发现一些端倪。
却听诸葛亮接着说道“想那周平川亦是想到此处关节,给你留下这个锦囊,当令堂问你因何弃皇叔而去的时候,你可诈称用间,如此一来令堂便可心安矣。”
徐庶听完诸葛亮一番解释,再不多言,打马而去,直奔许昌。
一路无话,徐庶一路风尘,踏入许昌境地。曹操得知徐庶已到,遂命荀彧、程昱等一班谋士往相迎。
徐庶推脱不过,入相府拜见曹操。曹操大喜设宴款待“公乃名士,胸中自有沟壑,为何故屈身而事刘备?”徐庶闻言说道“某幼逃难,流落江湖,隐姓埋名于新野,遂与玄德交厚。今老母在此,承蒙感召,特此辞了玄德回到母亲身旁尽孝。”
曹操闻言十分欣喜“元直既然到此,正好平日里于令堂膝前尽孝,闲暇时亦可来至府中为客。”
徐庶拜谢之后,急往见其母,泣拜于堂下。
徐母大惊“我儿何故至此?”
徐庶泪流满面,跪在母亲膝前“我本于新野辅佐刘皇叔,因得母书,故星夜至此。”徐母听完勃然大怒,拍案而起“逆子飘荡江湖数年,吾以为汝学业有进,为何还不如当初?汝既读书,须知忠孝不能两全。曹操欺君罔上名托汉相,实为汉贼!刘玄德仁义布于四海,况又汉室之胄,你既然事其为主,但可知忠臣不二也?今凭一纸伪书,更不详察,遂弃明投暗,事已至此,你有何面目与汝相见?”
徐庶听得母亲怒骂,不禁感叹周宁,孔明二人的先见之明。连忙喝退左右,待无人时,起身附在母亲耳边低语“母亲莫怪,儿子此行,本是计而,乃是我与皇叔定下离间之计。更是为了将母亲拉出虎口,同回新野。”
徐母闻言手抚徐庶“我儿此言当真,如若如此,为娘以无面目苟活矣?”徐庶强忍激动,用力点头“孩儿句句属实,此事关系重大,万万不可在做提及!”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