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舷窗上的云层飞速掠过,赵启轩盯着平板电脑上的行业报告,眉头拧成了疙瘩。非洲工厂的建设资金缺口还没补上,儿子留学的费用又像座大山压在心头,而此刻公司产品的竞争力在对手攻势下正不断流失。就在他揉着发胀的太阳穴时,邻座一位工程师的交谈突然钻进耳朵:“这次研讨会提到的纳米材料,要是真能应用到穿戴设备......”
这句话像根火柴,瞬间点燃了赵启轩的思路。他连夜改签机票,直奔硅谷的科技研讨会。在挤满全球顶尖学者的会场里,当大屏幕上展示出纳米材料柔韧性与导电性的实验数据时,他的手指在座椅扶手上重重叩击——那些数据,恰好能解决智能饰品续航短、体积大的痛点。
“这可能是公司产品实现技术升级的关键!”回到公司的赵启轩,把样品重重拍在会议桌上。研发团队的灯从此没在凌晨两点前熄灭过。实验室里,戴着护目镜的工程师们盯着显微镜,尝试将纳米材料纺成细丝。“赵总,材料在高温下会脆化!”技术员举着断裂的样品,声音里满是挫败。赵启轩蹲在实验台前,看着散落的碎屑,突然抓起安全帽:“走,去钢铁厂!他们处理合金的工艺或许能借鉴。”
连续28天,研发团队在实验室和工厂之间连轴转。有人累得在操作台上睡着,有人手指被精密仪器划伤仍坚持调试。当第37次实验失败时,负责材料合成的老周把烧杯狠狠砸进水槽:“根本不可能!这材料和芯片线路就是无法兼容!”赵启轩沉默着捡起碎片,突然发现玻璃上的水痕折射出奇异的光——“我们一直想把材料包裹线路,为什么不能让线路在材料里生长?”
这个大胆的设想让团队重燃斗志。他们借鉴生物细胞培养技术,在纳米材料溶液中植入微型电路。当第89次实验的智能手环亮起稳定的蓝光,实验室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新产品不仅续航提升3倍,厚度薄得能塞进袖口,还能通过材料的分子震动实现精准的心率监测。
庆功宴上的香槟还没喝完,市场部的加急邮件就泼来冷水:竞争对手宣布成立纳米技术专项组,甚至放话“三个月内量产颠覆性产品”。赵启轩盯着邮件,手指在桌沿敲出急促的节奏。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加班加点调试新设备;而在城市另一头,对手的研发中心灯火通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然打响。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