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巨碑之下

换源:

  瓦伦提努斯的副将,名为马库斯·图利乌斯·瓦罗,此刻正被安置在张澈中军大帐旁的一顶独立营帐内。

他麾下残存的不足千人的罗马士兵,则在赵飞的严密看管下,于汉军营地外围一片划定区域暂时驻扎,武器早已被悉数收缴。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诡异的平静,大战之后的疲惫与骤然降临的和平,让许多人都还未完全回过神来。

张澈并未急于提审瓦罗,他深知此刻这位罗马副将心中定然百感交集,需要时间平复。

他自己则在帅帐中,与卫青、李陵、赵飞以及老王等人商议后续事宜。

“将军,瓦罗此降,虽在意料之外,却也是情理之中。瓦伦提努斯主力已灭,他们孤军无援,除了投降,别无生路。”卫青首先开口,语气沉稳。

他身经百战,对于降将降兵的处理自有心得,“只是,这批罗马降卒如何安置,还需将军早做决断。”

李陵则显得更为锐利:“将军,瓦罗及其麾下,皆是百战精锐,对罗马军制、高卢乃至更西之地的情形必然了如指掌。不若严加审讯,或可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情报。”他顿了顿,补充道,“当然,既然将军已宣告新生,当以怀柔为主,但必要的盘查不可或缺。”

赵飞抱拳道:“末将已派人严密监视降卒动向,目前看来尚算安分。只是他们言语不通,情绪低落,食物补给方面,也需尽快调拨。”

老王在一旁听着,更多的是从民生角度考量:“将军,铸造巨碑耗费了大量青铜,如今又要供养成千降卒,军中粮草辎重恐怕会有些紧张。若长期驻扎于此,对本地民力也是不小的负担。”

张澈静静听着众人的发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案几。

他目光深邃,似乎在思考一个更为长远的问题。

许久,他才开口道:“卫将军所言极是,降卒的安置是当务之急。李将军的顾虑亦有道理,情报的获取同样重要。赵飞,降卒的饮食起居,务必保障,不可苛待,但也不可放松警惕。老王,粮草之事,我会与后方联络,暂时先从军粮中调拨,后续再想办法。”

他顿了咸顿,眼神扫过众人:“诸位,瓦罗的投降,以及这批罗马士兵的存在,于我们而言,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

众人皆露出不解之色。

张澈微微一笑:“我们一直致力于了解西方,了解罗马。如今,活生生的罗马人就在我们面前。他们不仅仅是俘虏,更是行走的典籍,是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

他看向李陵:“情报是要获取,但方式可以更温和。我打算亲自与瓦罗谈谈。”

又转向卫青:“至于降卒的安置,我有一个初步的想法。暂时,让他们参与一些营地建设,或是协助修缮战场周边的道路。让他们有事可做,也能减少他们的不安和我们的压力。长远来看,或许可以将一部分有特殊技艺的人,比如工匠、医师等,加以甄别任用。”

这个想法不可谓不大胆。

让昔日的敌人参与建设,甚至为己所用,这在传统的战争观念中是难以想象的。

卫青眉头微蹙,沉吟道:“将军此举,固然高瞻远瞩,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还需慎之又慎,防范他们再生变故。”

张澈点头:“卫将军的担忧我明白。所以,教化与筛选并行。我会让军中通晓希腊语或拉丁语的译者参与其中,尝试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特长。同时,也要宣扬我大汉的文化与和平的理念。”

夜色渐深,汉军营地灯火通明,巡逻的士兵脚步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瓦罗在自己的营帐中辗转反侧。

帐外汉军士兵的呼吸声、偶尔的低语,都让他心神不宁。

他回想着白日里张澈接过鹰旗的那一幕,对方的眼神平静而深邃,没有胜利者的骄狂,也没有对失败者的鄙夷。

那句“今日,不只是胜利者的庆典,更是所有人的新生”,在他脑海中反复回响。

新生?

对于一个战败的将领和一群失去家园的士兵而言,何来新生?

是成为奴隶,还是在屈辱中苟活?

瓦罗心中充满了迷茫和不安。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等待那位神秘的东方统帅的召见。

第二日清晨,阳光再次洒满这片曾经的战场。

张澈用过简单的朝食后,便派人去请瓦罗。

会面的地点,就设在张澈的帅帐之中。

没有过多的仪仗,只有几名亲卫侍立。

瓦罗被带入帐中时,神色依然憔悴,但眼神中多了几分镇定。

他按照罗马军礼,向张澈行了一礼。

张澈示意他坐下,并通过一名略通拉丁语的译者,开始了这场特殊的对话。

“瓦罗将军,昨日战场匆忙,未能详谈。今日请你来,是想听听你的想法,以及你对未来的打算。”张澈开门见山。

瓦罗沉默片刻,艰涩地开口:“尊敬的统帅,我们已经战败,命运掌握在您的手中。我只希望能为我麾下幸存的弟兄们争取一个相对体面的结局。”他的声音沙哑,充满了疲惫。

张澈微微颔首:“我理解你的心情。战争是残酷的,但生命是宝贵的。我昨日说过,此地将见证新生。这新生,也包括你们。”

他详细阐述了自己对于罗马降卒的初步安排:提供食宿,保障基本人身安全,安排适当的劳动,甚至会给予表现良好者一定的自由。

瓦罗听得有些难以置信。

这与他所知的任何战败者的待遇都大相径庭。

没有大规模的屠杀,没有无休止的奴役,甚至还给予了某种程度的尊重。

“为什么?”瓦罗忍不住问道,“我们是你们的敌人。”

张澈淡然一笑:“曾经是。但未来,未必不能是朋友。我的目的,并非征服与毁灭,而是交流与共存。那座巨碑,便是明证。”

他凝视着瓦罗:“我需要了解罗马,了解你们的世界。而你们,也需要一个机会,重新认识我们,认识这片土地。我希望你能协助我,管理好你的部下,让他们明白,只要遵守秩序,配合管理,他们就能在这里获得相对安宁的生活。”

瓦罗内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张澈的坦诚和远见,超出了他的想象。

他思考了很久,最终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如果……如果我们愿意配合,我们能得到什么?”

张澈道:“安定的生活,学习新技能的机会,甚至……在未来,重返故土的可能。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相互信任和共同努力的基础上。”

这场谈话持续了近一个时辰。

瓦罗离开帅帐时,脚步虽然依旧沉重,但脸上却少了几分绝望,多了几分思索。

接下来的时间,张澈开始着手处理降卒的具体事宜。

他让赵飞挑选了一批精干的汉军士兵,负责降卒营地的管理,并强调了纪律和人道待遇。

同时,他也开始在军中以及随军的文士、工匠中,寻找能够与罗马人沟通的人才。

老王则带着一批工匠,开始规划如何利用降卒的劳动力,进行一些基础设施的修复和建设。

比如加固营防,修整道路,甚至开辟一些临时的农田。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第二日傍晚,夕阳西下,将天空染成了瑰丽的橙红色。

张澈处理完一天的军务,独自一人缓步走上一处临时搭建的瞭望台。

台下,汉军营地炊烟袅袅,士兵们操练的呼喝声此起彼伏。

而在营地外围,那片划给罗马降卒的区域,也升起了几缕炊烟,显得格外安静。

瓦罗正约束着他的士兵,排队领取食物。

一切看上去井然有序,但张澈知道,这只是表面的平静。

真正的融合与新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望着远方,他的心中,一个更为宏大的计划正在慢慢酝酿。

这个计划,不仅关乎这些罗马降卒的未来,更关乎大汉与罗马,乃至整个已知世界的未来格局。

台伯河畔,

与前几日的肃杀不同,此刻的风中,似乎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期盼与躁动。

张澈深吸一口气,眼神变得愈发坚定。

他知道,瓦罗的投降只是一个开始。

明天,便是瓦罗副将投降后的第三日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