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河,在李云山的引领下,轻工业繁花似锦,重工业崭露头角。
但李云山目光如炬,深知交通乃是热河腾飞的翅膀。
一场气势恢宏的修路运动,就此在热河广袤大地上扬起征尘。
为确保铁路修建科学精准,李云山四处寻觅铁路英才。
终于找到了一群曾受教于华夏铁路之父詹天佑的铁路人才及其徒弟。
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年逾五旬的周鹤龄。
他白发苍苍,眼神却坚毅如钢。
脸上刻满岁月的沟壑,那是无数次野外勘探留下的印记。
身旁的赵宇,是周鹤龄最得意的徒弟。
赵宇年轻气盛,满怀热忱,对铁路事业充满无限憧憬。
清晨,薄雾尚未散尽,周鹤龄、赵宇一行人便扛着沉重的勘探仪器,踏上了崎岖的山路。
周鹤龄一边艰难地攀爬,一边对赵宇叮嘱:“孩子,铁路勘探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一寸土地、每一处地势,都关乎铁路的命脉。”
赵宇用力点头,眼神中满是敬畏。
来到一处陡峭的山崖边,狂风呼啸,似乎要将人吞噬。
周鹤龄紧紧抓住身旁的岩石,大声说:“咱们得下去看看地层结构,这对铁路选线至关重要。”
赵宇心中虽闪过一丝惧意,但看着师傅坚定的背影,咬咬牙跟了上去。
他们顺着绳索缓缓下降,粗糙的绳索磨得手掌生疼,可两人都没有丝毫退缩。
“师傅,您说詹公当年也是这样艰苦吗?”赵宇忍不住问道。
周鹤龄眼中闪过一丝崇敬,大声回应:“你师公,也就是我师父,詹公当年面临的困难比这大得多!在京张铁路修建时,外国人冷眼旁观,断言咱们龙国人绝无能力修成。但詹公带领大家,翻山越岭,不畏艰难,最终创造了奇迹。咱们今天,也要有这种精神!”
到达崖底,他们顾不上休息,立刻投入工作。
周鹤龄蹲下身子,仔细观察岩石的纹理,用手中的地质锤轻轻敲击,判断岩石的质地。
赵宇则在一旁认真记录数据,寒风如刀割般刮过脸颊,两人却浑然不觉。
勘探的日子里,风餐露宿是常态。
夜晚,疲惫的众人围坐在篝火旁,赵宇望着满天繁星,心中感慨万千:“师傅,虽然辛苦,但想到能为热河修出铁路,一切都值了。”
周鹤龄微笑着点头:“对,只要咱们齐心协力,热河的铁路梦一定能实现,也不负詹公的教诲!”
他们怀揣着对铁路事业的执着,以詹天佑为榜样,在热河的山川间,踏出一条通往希望的勘探之路。
李云山决心修建两条贯穿东西南北的大铁路,这不仅能极大地改善热河的交通状况,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还能为工业发展和物资运输提供极大的便利。
同时,他还计划开设大量水泥厂,修建大量公路,让热河的交通网络更加完善。
为了让修路工程顺利进行,李云山深知得让百姓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他开出了极为优厚的条件:参与公路铁路建设的农民工人,一天三顿饭,顿顿有肉,每月还能拿到8块大洋的工钱。
这待遇,仅比虎贲军战士每月10块大洋少两块。
如此丰厚的条件,瞬间在热河各地引起了轰动,大量农闲时候的农民纷纷报名参与。
在众多报名者中,有个叫赵铁柱的年轻农民。
赵铁柱身材魁梧,憨厚老实,家中父母年迈,妻儿都指望他挣钱养家。
听到李云山招募修路工人的消息,他第一个就报了名。
“俺有力气,能吃苦,只要能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干啥都行!”赵铁柱拍着胸脯说道。
还有张大婶,她虽是个女子,但干活丝毫不比男人差。
丈夫早逝,她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孩子,生活十分艰难。
听说修路能挣钱,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俺虽说没啥大本事,但俺能给大伙做饭、洗衣,让工人们吃饱穿暖,有力气干活!”张大婶坚定地说。
修路工程正式启动,赵铁柱被分配到了铁路修建队。
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赶到工地,扛枕木、搬铁轨,干得热火朝天。
有一次,在搬运铁轨时,赵铁柱不小心扭伤了脚,那时的劳动群众可没有现代人那么娇贵,身体还是挺抗造的,他简单包扎后,又继续投入到工作中。
旁人劝他休息,他却摆摆手说:“没事,俺这点伤不算啥,这铁路早一天修好,咱热河就早一天发展起来!”
张大婶则在工地的临时厨房忙碌着。
她每天早早地去集市采购新鲜的食材,变着花样给工人们做饭。
红烧肉、炖排骨、炒肉丝,一顿顿香喷喷的饭菜让工人们赞不绝口。
“张大婶,您这手艺,可比俺娘做的还好!”一个年轻的工人笑着说道。
张大婶听了,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只要你们吃得好,有力气干活,俺就开心!”
在公路建设工地上,有个叫王二愣的小伙子,性格直爽,干活风风火火。
他操作着修路的工具,动作娴熟,效率极高。
有一回,遇到一段地势复杂的路段,施工难度很大。
王二愣主动请缨,带领几个工人研究解决方案。
他们日夜琢磨,尝试了多种方法,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顺利完成了这段路的修建。
“咱不能因为这点困难就退缩,李省长这么信任咱,咱得把活干好!”王二愣坚定地说。
随着修路工程的推进,水泥厂的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李云山从系统空间购置了先进的水泥生产设备,还请来了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
水泥厂建成投产后,生产出的水泥质量上乘,为公路铁路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在铁路修建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题。
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跨越一条宽阔的河流,需要建造一座大桥。
李云山亲自带领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实地勘察,制定了详细的建桥方案。
为了确保大桥的质量,他对每一个施工环节都严格把关。
工人们在冰冷的河水中打下一根根桥桩,在烈日下浇筑混凝土。
赵铁柱和其他工人们一起,不顾严寒酷暑,奋战在工地。
经过数月的努力,大桥终于顺利建成,成为了铁路上的关键节点。
公路建设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
有些路段需要开山辟路,有些地方则要填平沟壑。
但工人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在王二愣等骨干的带领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
遇到坚硬的岩石,他们就用炸药炸开。
遇到泥泞的地段,他们就用砂石填平。
简直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河的公路铁路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一条条宽阔的公路在热河大地上蜿蜒伸展,连接起了各个村庄和城镇。
两条贯穿东西南北的大铁路也逐渐成型。
铁轨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仿佛是热河发展的希望之路。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修路运动中,热河百姓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赵铁柱凭借着修路挣的钱,不仅改善了家里的生活条件,还送孩子去了学校读书。
张大婶也不再为生计发愁,两个孩子在学校里成绩优异,让她倍感欣慰。
王二愣因为在修路过程中的出色表现,被提拔为工头,带领更多的人参与到热河的建设中来。
李云山开展的修路大运动,不仅可以改善交通,利于调动兵力,增强对热河的掌控能力,更是另一种形式的以工代赈,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
热河省在李云山的带领下,交通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公路铁路的修建,不仅方便了百姓的出行,还促进了热河与外界的贸易往来。
热河的工业产品通过铁路运往全国各地,外地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也源源不断地运入热河。
热河的经济迎来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曾经饱受苦难的土地,如今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李云山的高瞻远瞩和热河百姓们的辛勤付出。
随着铁路和公路的逐渐成型,李云山对热河的掌控力也越来越强。
大量的公路,铁路对运兵极为方便,利于镇压叛乱,加强地方的控制力,也方便随时对日寇开战。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