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罐头突击队

换源:

  某伏击地点,

侦察兵来报,鬼子的运输队正沿着蜿蜒的山路缓缓驶来。那沉重的车轮碾压在石子路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伴随着鬼子们叽里咕噜的交谈声,由远及近。

当运输队进入了八路军的伏击圈,指挥员一声令下:“打!”瞬间,枪声、手榴弹的爆炸声打破了山林的宁静。子弹如雨点般射向鬼子,手榴弹在运输队中炸开了花,硝烟弥漫开来。

鬼子们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措手不及,惊慌失措地四处逃窜,有的趴在地上胡乱开枪还击,有的则抱头鼠窜。

八路军战士们如猛虎下山般从隐蔽处冲了出来,与鬼子展开了激烈的近身搏斗。喊杀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场面十分惨烈。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鬼子运输队被彻底击溃,大部分鬼子被消灭,剩下的几个也狼狈地逃走了。

战士们开始清理战场,他们在一辆辆大卡车上发现了大量的日军牛肉罐头。这些罐头一箱箱整齐地码放着。

“这他娘的全是罐头,老子还以为有机枪呢!”李云龙抱怨道。

战士们正将成堆的日军牛肉罐头盒堆积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铁锈味和一股奇异的肉香。

这肉香,并非来自罐头里的牛肉,而是长期浸润在铁皮中的油脂散发出的味道,混合着硝烟和泥土的气息,构成了一种奇特的味道。

陈默站在一旁,手里拿着一个罐头盒,仔细地端详着。

罐头盒上的日文说明和图案在他的眼中不仅仅是敌人的标志,更是一种特殊的材料,一种可以转化为武器的资源。

他用手轻轻敲击着罐头盒,清脆的金属声在他的耳畔回响,仿佛一首即将奏响的战歌。

“团长,咱们可以用这些罐头盒来做弹壳!”陈默兴奋地对李云龙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激动。

李云龙接过一个罐头盒,疑惑地翻来覆去地看了看,“这玩意儿……能干啥?这铁皮薄得跟纸似的,能做弹壳?”

“团长,这您就不懂了,”陈默胸有成竹地解释道,“这些罐头盒的铁皮虽然薄,但韧性好,而且质量稳定,用来冲压成弹壳再合适不过了。咱们现在弹药不足,这可是解决燃眉之急的好办法!”

陈默拿起一个罐头盒,用刻刀在底部刻上几个字。

李云龙好奇地凑过来问道:“你小子刻啥呢?神神秘秘的。”

陈默神秘一笑,说道:“秘密!等做好了你就知道了。”

在陈默的指导下,战士们开始忙碌起来。

他们将罐头盒底部敲平,然后用简易的模具冲压成弹壳。

昏暗的灯光下,火光闪烁,叮叮当当的敲击声此起彼伏,如同夜空中跳动的音符,演奏着一曲紧张而激昂的战斗进行曲。

陈默看着堆积如山的牛肉罐头盒,心中充满了期待。

他知道,这些罐头盒将会变成一颗颗子弹,射向日本鬼子的心脏。

“抓紧时间冲压,”陈默高声说道,“弹底的字一定要刻清楚!”

一个战士抬起头,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问道:“陈工,咱们弹底刻啥字啊?”

陈默微微一笑:“‘昭和牛肉味,八路送终丸’!让小鬼子尝尝咱们的‘特产’!”

战士们一听,都哈哈大笑起来,干劲更足了。

第二天,一批特殊的子弹被送到了前线。

这些子弹的弹底赫然刻着“昭和牛肉味,八路送终丸”几个字。

陈默在检查回收的弹壳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细节:用罐头盒做的弹壳,竟然比普通的弹壳更耐腐蚀。

“这是怎么回事?”陈默仔细观察着弹壳,发现罐头盒的内壁有一层薄薄的镀锡层。

“原来如此!”陈默恍然大悟,“这镀锡层可以防止弹壳生锈!”

他立刻想到了一个新的改进方案:采用双层卷边工艺,将镀锡层包裹在弹壳内部,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延长弹药的保存期。

经过反复试验,陈默终于成功地设计出了这种新型弹壳。

这种弹壳不仅防锈性能好,而且更加坚固耐用。

与此同时,陈默还在火药中掺入了一种特殊的苦味剂。

这种苦味剂无毒无害,但会让炸伤的伤口溃烂发苦。

日军医护人员发现伤员的伤口异常发苦。

“这是一种新型的毒气!”

“八路用了新型毒气弹!”

“我们必须尽快找到解药!”

日军医护人员乱作一团,日军恐慌。

李云龙住处。

李云龙看着缴获的大量日军罐头,兴奋地对陈默说道:“老陈,你小子真是个天才!这些罐头……”

陈默打断李云龙的话,眉头紧锁,说道:“团长,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

陈默的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罐头盒粗糙的边缘,灯光在他的脸上投下忽明忽暗的阴影。

陈默摇了摇头,眼神中带着一丝忧虑:“团长,你想过没有,咱们缴获了这么多罐头,整个根据地都快堆满了。这些罐头是好东西,能让战士们吃饱肚子,也能鼓舞士气。可是……咱们光顾着吃罐头了,盐呢?”

李云龙愣了一下,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根据地原本就缺盐,现在大家顿顿罐头,谁还想着吃盐?

时间一长,战士们肯定会因为缺盐而出现各种问题。

“娘的,光顾着眼前这点好处,差点忘了根本!”李云龙一拍大腿,懊恼地说,“这可咋办?上哪儿去找这么多盐?”

李云龙瞪大了眼睛:“自己造?你小子还会造盐?别是说着玩的吧。

陈默微微一笑,自信地说:“团长,我可不是说着玩的。这造盐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咱们可以用硝土来提炼硝酸钠,硝酸钠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就能变成盐。”

说干就干,陈默立刻带领战士们开始收集硝土。

硝土是一种含有硝酸盐的土壤,在农村的墙角、猪圈等地比较常见。

战士们每天起早贪黑,到处挖硝土,很快就堆积如山。

接下来,陈默开始指导战士们提炼硝酸钠。

他先将硝土用水浸泡,然后过滤掉杂质,得到硝酸盐溶液。

接着,他加入草木灰,草木灰中的碳酸钾会与硝酸盐反应,生成硝酸钾和碳酸钠。

最后,他将硝酸钾和碳酸钠分离,再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最终得到了白花花的盐。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

由于条件简陋,提炼出来的盐纯度不高,杂质很多,味道也有些苦涩。

不少战士吃了这种盐后,都出现了腹泻的症状。

张大彪就是其中一个受害者。

他连着吃了几天用硝酸钠制作的盐,结果拉了整整三天的肚子,整个人都快虚脱了。

“娘的,这哪是盐啊,老子后面现在还火辣辣的痛!”张大彪躺在床上,有气无力地抱怨道。

李云龙得知此事后,立刻找到了陈默,皱着眉头说:“老陈,这盐的质量不行啊,战士们吃了都拉肚子,这可不行啊!”

陈默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他仔细研究了提炼过程,发现问题出在草木灰上。

草木灰的成分复杂,含有多种杂质,这些杂质会影响盐的纯度。

“看来,必须找到一种更纯净的碱性物质才行。”陈默心想。

经过一番苦思冥想,陈默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记得在现代化学中,可以用氢氧化钠来代替草木灰。

氢氧化钠是一种强碱,纯度很高,可以有效地提高盐的纯度。

可是,氢氧化钠从哪里来呢?

陈默想到了一个土办法:电解盐水。

电解盐水可以生成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

虽然条件简陋,但只要小心操作,还是可以得到一定量的氢氧化钠的。

陈默立刻着手进行电解盐水的实验。

他用几个旧电池作为电源,用两根铁钉作为电极,将它们插入盐水中。

不一会儿,电极周围就冒出了气泡。

经过一段时间的电解,盐水中果然生成了一些氢氧化钠。

陈默小心翼翼地将氢氧化钠溶液收集起来,然后用它来代替草木灰,再次进行提炼盐的实验。

这一次,提炼出来的盐纯度明显提高,味道也好了很多。

“哈哈哈!老陈,你小子真是神了!这盐终于能吃了!”李云龙高兴地拍着陈默的肩膀说。

当时,根据地经常遭受蝗虫的侵袭,大量的庄稼被蝗虫啃食殆尽,粮食产量锐减,罐头只可解燃眉之急。

为了解决蝗虫问题,陈默想到了一个办法:利用空罐头盒制作蝗虫捕捉器。

他将罐头盒底部钻几个小孔,然后在里面放一些诱饵,如糖水、米糠等。

蝗虫闻到香味后,就会飞进罐头盒里,但由于罐头盒壁光滑,它们很难爬出来,最终会被困在里面。

这种蝗虫捕捉器制作简单,成本低廉,效果显著。

很快,根据地的老百姓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这种捕捉器,有效地控制了蝗虫的数量,保护了庄稼。

赵刚得知此事后,对陈默的才能赞不绝口。

他认为,陈默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军工技术员,还是一位出色的农业专家。

为了将陈默的经验推广到全国,赵刚亲自撰写了一本《军技农用手册》,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军工技术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此书后被延安方面列为必修教材。

一天,陈默在检查回收的罐头盒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罐头盒的内壁上,竟然刻着一些极其细小的字迹-

是一个日期!

“1942.12.2”

又开始暗示我了!真实历史上的这一天发生了...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