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学神竟被一颗螺丝难倒?

换源:

  赵博士缓缓摘下了鼻梁上的眼镜。

换上了一副更加专注,也更加审慎的目光,开始仔细翻阅这份报告。

第一页,是引言和概述。

他只是大致扫了一眼,中规中矩,没有太多出彩之处。

第二页,是关于“龙八”发动机原装涡轮叶片Ti-6Al-4V钛合金材料体系的现状分析。

看到这里,赵博士翻阅的速度,开始不自觉地放慢了下来。

这份分析……似乎比他以往看过的所有相关内部研究资料,都要更加深入,更加透彻!

其中一些关于材料在极端工况下微观性能演变的论述,甚至触及到了一些只有极少数核心项目参与者才能掌握的保密细节!

第三页,问题诊断与失效机理分析。

当赵博士看到报告中,对涡轮叶片在模拟高温高压环境下,疲劳裂纹萌生与扩展的速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的具体数据。

以及对晶界析出【表情】相导致材料脆化的微观物理化学机制,进行鞭辟入里、层层递进的深入剖析时。

赵博士的目光,终于彻底凝固了!

他握着报告的手,甚至都开始微微地颤抖起来!

报告中那些严谨到近乎冷酷的数据分析。

那些精确到原子层面的材料成分配比构想。

那些大胆而又极具创新性的工艺流程改进建议……

这一切的一切,都如同重锤般,一下又一下,狠狠地砸在心坎上,砸得他头晕目眩!

这……这绝不可能!

这绝对不是一个区区研二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研究!

赵博士在航空材料领域浸淫了二十余年,他太清楚这份报告的冲击力,太过巨大。

大到让他这位在航空材料领域浸淫数十载的资深学者,都从心底涌起一股本能的警惕。

甚至,是一丝难以言喻的……荒谬感。

仿佛他穷尽半生所构建的知识体系,在这一刻,都显得摇摇欲坠。

苏杭将赵博士脸上每一丝细微的表情变化,都清晰地看在眼里。

他自然明白这位老教授此刻心中的惊涛骇浪。

不等赵博士从那份巨大的震撼中回过神来,主动开口询问。

苏杭已经神色自若地翻开了手中的报告。

他的手指,修长而稳定,没有丝毫颤抖。

径直指向了其中一页。

那一页,布满了密密麻麻、足以令专业人士望而生畏的复杂公式与推导过程。

每一个符号,都仿佛蕴藏着奥秘。

“赵博士。”

苏杭的声音平静如水,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在略显压抑的办公室响起。

“您看这里。”

“Ti-6Al-4V钛合金,在1200【表情】的极端高温环境下,其晶界会析出【表情】相,这直接导致了材料的脆化。”

苏杭仿佛在陈述一个早已被验证过无数次的简单事实。

“其结果是,疲劳寿命,仅仅是设计理论值的百分之六十七。”

赵鹏整个身体猛地向前一倾,几乎要将脸贴在报告上。

他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死死地,一眨不眨地,钉在那行冰冷而残酷的数据之上。

瞳孔,在瞬间剧烈收缩!

这个数值……

这个如同魔咒般困扰了龙国航空材料学界数十年的极限数据!

他曾在一份标注着“绝密”字样的内部文件中,触目惊心地见过!

那是整个龙国航空材料领域,耗费了整整五年光阴,

投入了高达数亿的庞大资金,动用了国内所有最顶尖的实验设备与科研人才,

才如同剥茧抽丝般,艰难无比地勉强测量出来的极限瓶颈数据!

这份数据,曾被无数权威专家共同判定为——“现有理论体系下的绝对瓶颈,短期内,绝无突破可能!”

赵鹏猛地抬起头,眼神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惊骇与翻江倒海般的复杂情绪,死死地盯着苏杭。

他试图从苏杭那双平静得有些过分的眼眸中,找出哪怕一丝一毫的虚张声势,或者哪怕一点点的侥幸与猜测。

然而,苏杭只是平静地回视着他,目光坦荡,没有丝毫闪躲。

“如果,”苏杭顿了顿,继续说道,“我们向其中添加百分之零点三的稀土元素钇,并配合1050摄氏度恒温两小时,再进行特定的时效处理……”

苏杭的声音,依旧是那样的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强大自信。

“那么,材料的高温强度,可以提升百分之二十八。疲劳寿命,则可以延长百分之四十五。”

“这,并非凭空的臆想与猜测。”

“而是基于对晶体微观结构的精确计算,以及无数次虚拟推演验证后的必然结果。”

“这……这不可能……”

赵鹏的声音,不受控制地变得沙哑干涩,仿佛喉咙里塞满了一把粗粝的沙子。

他颤抖着伸出手,想要拿起那份报告,指尖却因为过度的激动而有些不听使唤。

拿起,又放下。

放下,又猛地拿起。

手背上,青筋因为用力而根根暴起,清晰可见。

他并非不相信苏杭有能力提出新颖的理论。

毕竟,苏杭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研究生这两年在军工系的惊艳表现,已经让他刮目相看。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苏杭提出的核心数据,竟然与那份被视为禁区的绝密数据,丝毫不差!

甚至……

甚至在某些细节的精确度和专业性上,还要更胜一筹!

赵鹏强迫自己深呼吸,试图让自己那颗几乎要跳出胸膛的心脏平复下来。

他的大脑,此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疯狂运转着。

无数关于材料学的知识、公式、理论,如同潮水般在他脑海中翻涌。

他试图从苏杭报告中那些密密麻麻、艰深晦涩的公式推导中,找出哪怕一丝一毫的逻辑漏洞,或者理论上的瑕疵。

然而,他越是深入研读,心头涌起的那股难以言喻的冰冷寒意,就越是浓烈。

冷汗,开始不受控制地从他的额头渗出,顺着老花镜的镜框,一滴滴滑落,滴在报告的纸张上,洇开一小片模糊的湿痕。

苏杭报告中的每一个推导过程,都如同最精密的齿轮般,环环相扣,严丝合缝。

其理论的超前性,甚至让他这个浸淫航空材料领域二十余年的资深博士,都感到阵阵的陌生与难以理解。

但其逻辑的严谨性,却又让他找不到任何可以辩驳的突破口!

无懈可击!

这简直就是一份无懈可击的完美答卷!

他从事航空材料研究二十多年,从未像今天这样,感受到如此巨大、如此颠覆性的冲击!

他毕生所学的一切知识体系,在苏杭这份薄薄的报告面前,仿佛都在此刻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毫不留情地颠覆,甚至碾碎!

苏杭并没有停顿,继续用一种超越了这个时代普遍认知水平的专业语言,

详细阐述着材料微观结构变化的深层机理、晶体缺陷的精准修正方法,

以及在特定能量场诱导下,材料内部发生的奇妙相变过程等一系列核心操作细节。

他所阐述的每一个细节,他所提出的每一个创新性推导,都在赵鹏的心湖之中,投下了一颗颗威力巨大的深水炸弹,掀起滔天巨浪!

赵鹏终于无比清晰地意识到。

这,绝不是一份普通的、应付了事的研究生课题报告。

这,极有可能是一份足以改变龙国航空发动机材料格局的……

颠覆性科研成果!

赵博士的手剧烈颤抖着,几乎是凭借着本能,一把抓起了桌上的内线电话。

他的声音,因为极致的激动而变得嘶哑,甚至有些变调,像是被砂纸打磨过。

“老王!老李!立刻!马上!到我办公室来一趟!”

每一个字都透着不容置疑的急迫。

“有……有重大发现!天大的发现!”

电话那头似乎还想问什么,但赵博士已经挂断了。

仅仅十分钟不到。

办公室的门,被人用近乎粗暴的力道猛地推开,发出“哐当”一声巨响。

航空材料系的两位重量级人物,王志强教授和李国华教授,带着他们手下几位核心的博士和副教授,几乎是“冲”到了赵鹏的办公桌前。

王志强,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此刻却有些凌乱,他不悦地推了推鼻梁上厚重的眼镜。

他锐利的目光先是扫过赵鹏,然后落在旁边神色平静得有些过分的苏杭身上,眉头在不经意间,几不可察地轻轻一皱。

“小赵,究竟是什么十万火急的事情,让你这么大呼小叫的,非要我们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