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家英有些不自然地点了点头,算是回应。
陈东考虑到何家英以前在百货公司就是做销售的,对接待顾客、推销商品比较有经验,便暂时安排她负责店里的销售工作,同时也兼顾一下库房的管理。
“英姐,你以前就是做销售的,这方面你比我有经验。
店里的这些商品,你先熟悉一下,有什么不懂的,随时问我或者芬芬。
库房那边,主要是负责货品的清点、入库、出库登记,桂姐以前也做过,你可以跟她交接一下。”
陈东耐心地安排着。
何家英听着,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想当年,她在百货公司也是个小组长,手底下也管着几个人。
现在倒好,要从头开始,听从陈东这个“小辈”的安排。
但她也知道,自己现在是来“打工”的,寄人篱下,就得有寄人篱下的觉悟。
她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那份不适感,点了点头说:“我知道了。
我会尽快熟悉情况的。”
就这样,何家英开始了她在“东风家电”工作的日子。
刚开始的几天,她确实感到非常不适应。
首先是工作环境的差异。
百货公司是大单位,窗明几净,有空调,有统一的制服。
而“东风家电”只是一个小小的私营店铺,虽然也装修得干净整洁,但跟百货公司比起来,还是显得简陋了不少。
而且,店里常常堆放着一些等待维修的旧家电,空气中也偶尔会飘着松香和机油的味道,这让她这个习惯了“高大上”环境的人,有些难以忍受。
其次是工作内容的差异。
在百货公司,她只需要负责自己柜台的商品销售,其他的事情,比如进货、库存、售后,都有专门的部门负责。
而在“东风家电”,她不仅要负责销售,还要兼顾库房管理,有时候甚至还要帮着打扫卫生,接待一些来维修家电的顾客。
这种“身兼数职”的感觉,让她觉得有些手忙脚乱,也有些掉价。
更让她感到不自在的,是面对顾客时的心态转变。
以前在百货公司,她是国营单位的正式职工,面对顾客时,多少带着几分优越感,有时候甚至可以对顾客爱理不理。
但现在,她是私营店铺的“打工妹”,必须笑脸相迎,热情服务,生怕得罪了顾客,影响了生意。
这种角色的转变,让她在心理上有些难以调适。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何家英也渐渐地开始适应了这种新的环境和节奏。
同时,她也对个体经营的不易和其中的门道,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她看到,陈东每天都起早贪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这个小小的店铺里。
早上,天还没亮,陈东就要去批发市场进货,或者处理一些紧急的维修订单。
白天,他要在店里接待顾客,维修家电,指导学徒小李。
晚上,等顾客都走了,他还要盘点当天的账目,整理货品,有时候甚至要研究新的维修技术到深夜。
她以前总觉得,个体户不就是摆个摊,卖点东西,能有多辛苦?但现在,她亲眼看到陈东的忙碌和付出,才明白,经营一个店铺,远比她想象的要复杂和艰难得多。
她也发现,陈东不仅仅是懂技术那么简单。
他还要会进货,知道从哪里能拿到物美价廉的货源;他还要会销售,知道如何向顾客推销产品,如何处理顾客的各种疑问和投诉;他还要会管理人,知道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如何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这些,都是她在国营单位里从未接触过,也从未思考过的问题。
更让她感到意外的是,陈东对待顾客的态度。
她以前总觉得,个体户都是唯利是图的“奸商”,为了赚钱,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
但她看到的陈东,却完全不是这样。
他对待每一位顾客,都非常真诚热情,耐心细致。
无论是来购买几千元高档家电的大客户,还是只是来买几节电池、换个小零件的普通街坊,他都一视同仁,笑脸相迎。
他从不欺骗顾客,也从不强买强卖。
他会根据顾客的实际需求和经济能力,推荐最合适的产品,而不是只推销那些利润高的。
对于一些确实无法修复或者维修成本过高的家电,他也会如实告知顾客,不会为了赚取维修费而故意隐瞒。
他对待学徒小李,也很有耐心。
小李毕竟是从乡下来的,基础比较差,有时候会犯一些低级错误。
但陈东从不严厉斥责他,而是会耐心地给他讲解,手把手地教他,鼓励他多学多练。
这些点点滴滴的观察,让何家英对陈东的印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她发现,这个比自己小好几岁的年轻人,不仅有能力,有魄力,而且还有着一份难得的真诚和善良。
他与她以前想象中那种唯利是图、投机取巧的“个体户”形象,完全不同。
她开始反思自己以前对个体经济的偏见,也开始重新审视陈东这个人。
她觉得,或许,自己以前真的是坐井观天,太小看这些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打拼的人了。
在“东风家电”工作的日子里,何家英虽然依旧会因为身份的落差而感到有些不自在,但她的内心,却在悄然发生着一些积极的变化。
她开始学着放下过去的骄傲,学着适应新的环境,也学着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这个她曾经不屑一顾的“个体经济”世界,以及那个让她刮目相看的年轻人——陈东。
在“东风家电”工作的日子一天天过去,何家英从最初的不适应和抵触,渐渐地开始融入了这个小小的店铺。
她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头,以及在百货公司多年养成的职业习惯,让她无法容忍自己只是做一个碌碌无为、混日子的“临时工”。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