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遨游书海

换源:

  项阳和燕子最常相约的地方,便是市里那座安静的图书馆。巨大的落地窗外,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室内弥漫着纸张特有的墨香与岁月沉淀的静谧。燕子总是带着规划清晰的日程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考研英语单词和专业课重点。她常低声告诉项阳,父母对她的期望很明确:先考上研究生,打好学术基础,然后便是为将来出国深造铺路。这份清晰到近乎严密的未来蓝图,让项阳听得既佩服又有些茫然。

“规划得真远啊……”项阳心里感叹,指尖无意识地划过光洁的桌面。他自己的父母是朴实勤劳的普通人,终日为生计奔忙,从来没有谈及“未来规划”这样宏大的话题。儿子以后做什么工作,走哪条路,更多是让项阳自己去摸索。这种“放养”的结果是,项阳大部分时间都在思考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如何赚钱?如何在这个偌大的城市里站稳脚跟,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未来的轮廓对他而言,就像图书馆窗外薄雾中的远山,模糊不清。

带着这份对未来的迷茫和对现实经济压力的迫切感,项阳的目光总是流连在图书馆的经济类书架上。他像寻宝一样,从那些厚重的、标题里带着“商战”、“市场”、“资本”、“博弈”等字眼的书籍中汲取养分。他读到那些惊心动魄的商业案例——企业如何在竞争中崛起、如何在危机中转型、如何通过策略赢得市场。那句“商场如战场”的箴言深深击中了他。他恍然发现,自己儿时渴望在疆场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将军梦”,或许并非遥不可及,只是换了一个战场——在看不见硝烟却同样激烈残酷的商业世界里,他同样可以指挥“资源”,布局“战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价值。

随着阅读的深入,项阳感觉眼前的世界仿佛被擦亮了一层薄翳。他开始用一种全新的、带着经济学视角的目光去审视周围的社会生活。许多曾经习以为常或者感到困惑的现象,其底层的脉络逐渐清晰起来。他意识到,经济逻辑如同空气和水,无处不在,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运行和人们的行为。

比如,那些原本传统气息浓厚的节日,在商业力量的塑造下,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和巨大的消费动能。商家们精心策划促销活动,营造节日氛围,核心目的便是刺激消费,创造交易机会。从街头巷尾小摊贩们售卖的精美礼品,到大型购物中心铺天盖地的节日主题装饰和折扣,无不是为了撬动人们钱包里的货币。这让他明白,节日经济本身,就是一套成熟而精密的商业逻辑在驱动。

再往大处看,大到国家间的贸易往来、区域间的资源调配,小到邻里街坊间的日常交易、甚至路边一个煎饼摊的定价策略,其背后都贯穿着成本、收益、供给、需求这些基本的经济原理。即使是看似与文化、艺术相关的领域,其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和市场的认可。他领悟到,社会这台庞大机器的运转,其核心动力之一,正是永不停歇的经济活动。那些曾经觉得复杂难懂的社会现象,一旦用“经济”这把钥匙去尝试开启,其内在的驱动逻辑往往就变得豁然开朗。

图书馆的灯光下,燕子专注于她的考研习题,而项阳则在另一个由数字、策略和人性交织成的商业世界里遨游。他合上手中的书,望向窗外繁华的街景,眼神中少了几分迷茫,多了几分探索的热情和渴望实践的冲动。他知道,自己找到了一条理解世界、并可能在其中实现梦想的路径——那条路径的入口,就藏在这浩瀚的经济学知识海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