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取赵地(六)

换源:

  韩成没有理由再推托,只好应承下来。

之所以称横阳君,是因为他以前的食邑是横阳。

其实,一旦形势不利,“横阳君”面临的后果,与“韩王”并不会有多大的差别。

论起胆魄来,韩成与张良有着天壤之别。

起事后,几百人的队伍就向秦军军营进发,以扫清抵抗力量。民众也情绪高涨,他们高喊着反秦口号,跟着大军前行,使队伍的声势更为浩大。

原本以为会发生战斗。哪成想,余下的秦军并没有抵抗,而是选择了投降。

原来,浩大声势体现出的民意,使秦军士卒意识到,如果抵抗,只能是死路一条。投降并加入反秦行列,才是唯一生路。

张良敏锐地意识到,韩地的秦军已然意识到大势已去,只要给予生路,他们是不会为秦朝殉葬的。

张良立即接受了秦军的投降,并把他们编入自己的队伍中。

攻打县衙时,也重演了上述情况,县令等秦吏也第一时间归顺了。

对于投降过来的秦人军官和官吏,张良审时度势,给予了妥善安排。

对于军官,则安排他们做了裨将,在卸去了指挥权的同时,保留了原来的待遇。这样做,使起义者和投降者都感到心安。

对于秦吏,则基本保留原职,转而为新生的韩国服务。他们是文吏,娴于民政,不涉兵政,可放心任用。



杀败秦兵后,韩成、张良等人,就将田臧、李归等人迎入城内。

此时的新汲县衙已充作了横阳君府,县衙移到了他处。

双方相互介绍了属员之后,先由田臧介绍了“张楚”建国的情况,以及自己担负的楚庄王和令尹陈胜交代的攻取韩地的使命,也感谢了韩成、张良等的配合,使楚军取得了出兵以来的首场胜利。

然后,由韩成介绍了起义经过,以及秦兵攻城的情况,并感谢楚军及时赶到,消灭了秦军。

接下来的宴饮中,宾主相处甚欢。大家推杯换盏,分外亲热。

田臧虽然崛起于戍卒,但频繁带兵作战,使他感受到作为统兵将领,时刻保持清醒的重要性,因此肉可以贪,而酒则不能贪,更不能酩酊大醉。他不但这样要求自己,也严格以此约束部下。

当时及后世的将领,酒量往往很大,但却不会喝醉,就是军旅生涯塑造的。

酒能亢奋神经,增加血性,杀伐果断,对军人是必不可少的。酒也能醉人,甚至不省人事,这是要不得的,会断送自己和士卒性命的。因此,军人们在两者之间找到了最大的平衡点。

张良和韩成自然也不会贪杯,这也是他们的经历决定的。

酒酣耳热之际,田臧仍然不忘初心,就向张良请教攻城掠地的策略。

张良先是具体介绍了新汲县秦军及秦吏的表现,继而分析道:“韩地郡县,虽然没有群起反秦,并非忠于秦朝,只是想保全身家性命罢了。

“韩地与秦地接壤,特定的地势,使他们进退两难。一方面,他们深知秦朝已风雨飘摇,跟着他们,只能灭亡;另一方面,他们担心,一旦起而反叛,如果不能很快壮大,很容易遭受秦军镇压。如今将军来了,那些秦人将吏,又担心不为所容,身家不保,也断不敢开门请降。楚地秦人的遭遇,他们是心有余悸的。这些,是眼下形势的根本所在。”

田臧有着强烈的使命感。他时刻牢记着出发前,陈胜对他的嘱托。

那一天,陈胜在相府单独召见他,对他说道:“眼下秦朝虽说气数已尽,但别忘了,狗急了还要跳墙呢。眼下要做的,就是一鼓作气消灭秦国,绝不能留给他喘息之机,让他咬我们。

“此次攻取韩国,关键就是一个‘快’字,要迅速占领韩地,造成对秦国的压倒之势。如果慢了,让秦国喘过气来,那就夜长梦多了。

“为了这个‘快’字,你可以择立韩国王室后人为韩王,由他发号司令,韩人更愿意听,事情会顺畅得多。你此行,任务艰巨,使命重大,一定要兢兢业业,不可有丝毫的懈怠。”

(谢谢您宝贵的支持和关爱!)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