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世瓶颈(二)

换源:

  二

秦二世叫胡亥,是秦始皇的小儿子,继位时二十一岁。

表面上看,胡亥的二世瓶颈同样起因于主弱臣强。但与周成王相比,却迥然不同。周成王的弱,是生理上的弱,年龄小,没有执政能力,拿不到也拿不住权力;秦二世的弱,是心理上的弱,权力他拿到了。

心理的弱,实际上就是缺乏安全感。缺乏安全感却握有权力,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

如同小孩子怕毛毛虫,见了毛毛虫,就起鸡皮疙的,非拍死才心安。这样的执政者,更会无限放大“危险”,过激“防卫”,滥杀无辜,戕杀国家元气,弱化国之重器。为尊者讳的说法,是“德不配位”,口诛笔伐的说辞,则是“昏聩暴虐”。

秦二世继位之初,这种心理就暴露得淋漓尽致。他对赵高说:“朕年少,刚刚继位,百姓不附。先帝巡行郡县,为的是彰显国家强大,威服海内。如果朕不巡行,就是示弱,掌控不了天下。”

按常理,秦始皇上年已巡视了天下,没有今年再巡的道理,这样做,看似示强,实则是示弱。

这个道理,赵高心里明镜似的,可他为了讨二世欢心,谋求自己的地位,当即赞同:“皇帝圣明。”

于是,不等龙椅坐热,二世开始了东巡,不同的是,到了碣石以后,改由海路直达会稽,然后,再原路返回碣石。这样做,免去了不少路行的鞍马劳顿。

巡行总要做点什么,于是,二世就在秦始皇石刻上做起了表面工夫。

二世对随行人员说:“这些刻石,都是始皇帝所立。而碑文中只有‘皇帝’,不见‘始皇帝’,时间久了,后人搞不清楚,会以为是后代皇帝立的,彰显不了始皇帝的功德。你们看该怎么办?”

其实,始皇帝刻石中,是有年份的,如琅邪石刻,开头就是“维二十八年,皇帝作始”,会稽石刻,其中也有“三十有七年,亲巡天下”,结合刻石内容,读者泾渭分明地知道它是始皇帝立的。

而对于这个弱智问题,随行的丞相李斯,却地以左右丞相、御史大夫联名方式郑重其事地上奏道:“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刻石,明白事由。臣昧死请。”

于是,二世准奏,在石刻上添足说明文字。

相比继承始皇帝威严,二世最焦虑的还是对自己威胁最大的众兄弟和强臣。此时虽然“威胁”最大的扶苏、蒙恬已经以始皇帝诏书形式赐死,二世仍然芒刺在背,于是便与赵高密谋对策:“如今大臣、官吏尚强,如果他们不附,诸公子必与我争位,我该怎么办呢?”

赵高闻言,面带惶恐地回答道:“陛下圣明。臣冒死进言,请陛下明察。陛下在沙丘继位,诸公子和大臣都疑而不信,而他们,都是先帝骨肉或所信用的大臣。如今陛下初立,他们心中不服,难免生变。如今蒙恬虽死,可蒙毅还统兵在外,臣终日战战兢兢,唯恐不得善终。”

二世听得头皮发麻,赶紧问道:“那怎么办呢?”

赵高答道:“灭大臣而远骨肉,提拔陛下信任之人取代他们。如此一来,陛下所任用之人,都会感恩戴德,忠于陛下,陛下对他们就如以身使臂,自然高枕无忧了。”

为了增强说服力,赵高又博引或许并不存在的远古:“自古名主治天下,实行的都是这个办法:近者远之,远者近之;贵者贱之,贱者贵之;富者贫之,贫者富之。对于群臣,罢黜一批,提拔一批,群臣融洽,上下相合,终成盛世。”

(谢谢您的惠览!)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