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温暖的棉花

换源:

  山里的冬天,夜来得好像特别早。才五点多,天就黑了下来。

我和老板一家一起吃饭。如果没有什么客人来用餐,晚饭一般是五点半左右开始。

我半个月前从二楼的8206室搬到了四楼的8402。因为一楼和二楼都有餐厅,二楼还有几个小包间,所以一旦有客人来吃饭或者娱乐打麻将什么的,就很嘈乱。四楼基本就没有了这些干扰,除了我,基本上没有别的人上来。但他们通知我下去吃饭,就有了点儿难度。原来在二楼,是服务员小李或老板的小女儿阿琪上来敲门,我就下去了。现在我就让他们在楼后的窗子下面叫,这样其实更省事。本来,若是吃饭时间很固定,不用叫,我自己到时候下去就行了。但他们是营业的饭店,客人一多,自家吃饭就要推迟,直到将所有来客都安置好才轮到自家。所以,我自己下去等开饭,多少会弄出点尴尬来,也就只好等他们叫的时候下去才合适。

这里虽说在行政上挂的是镇的牌子,但其实并不具有城镇的功能。没有街道,只有一条省级公路在山边湖沿穿过。路上也没有路灯。所以,我多年来晚上外出散步的习惯,到这里后也就不能不有所改变,大多放到早上或白天的其他时间。

连着半个多月的阴雨天气。阴雨天的夜,显得很湿很重。湖面上的渔火也变得朦胧起来。

我曾尝试着打了雨伞,从住处的饭店向码头的方向走。脚下是松软的,因为路边的水杉落叶了,叶针铺了一地。我在中原的家乡和成都,都没有见过这种树,所以一开始,我当它们是松树。但松树不会如此落叶,更不会整个的在冬天变得红黄,我是知道的。

路边在白天开门营业的饭店,也都很早关了门。没有车经过,路就很静很黑,只能看到路边的白色边线。但汽车从对面或背后驰来,就挟带着一股风,风中裹着雨水,袭到身上。我一般会用伞去抵挡一下迎面而来的车风,但对从背后袭来的,就没有办法了。

码头是太平湖最热闹的地方。有两个小超市,有几家饭店,土产店。还有一家只有两台电脑的小网吧。我来湖的第二天就找到了这里,上网,并结识了网吧的老板,也是这个地方的电信业务代办人。后来的安装宽带,就是由他办理的。

码头上的灯火,会一直亮到夜里十点左右,才渐次熄灭。

一般的,我会沿着码头广场上的草坪走几圈,到超市买点需要的东西,然后返回。

但晴天就不一样了。晴天的夜晚,要富丽很多,给人的遐想也多。

刚来时,连着晴天。

一个傍晚,我就看到了圆圆的山月升起在湖面上,升起在湖岸的山峦上。那种静静的美,是我不曾体验过的。那个傍晚和接着的初夜,我就沿着湖,追逐着那轮在城市中决不可见的明月,不断的用手中的数码相机拍照。

有时,我也会在晚饭后,站着房间的窗前或走廊里,所有的灯都不开。这时,我就能看到在湖岸的远处,一辆或几辆汽车摇着灯光渐渐近了,又远了。划破山中寂静的车声,在更远处一个山的弯道上终于微弱到没有。

我还会久久的盯着湖面上的一盏渔火。其实,那不是渔家船上的灯火,而是养殖区设置的灯标。但那橘红的灯,在寂暗的湖面上,在周围广大的夜色里,却显得特别温暖和神秘。仿佛那里正在上演着什么故事。

还有几个夜晚,我一个人默默站在房东菜地边的湖湾处,望着天空。天空是深蓝色的。密密麻麻的星星,大大小小,就那样散布得满目都是。这勾起我许多童年的记忆。

我曾经是个乡下孩子,躺在夏夜的老槐树下,一边看天上的星星,一边听大人在身边讲牛郎织女的老故事。而现在,我孤身漂泊,寻寻觅觅,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哦,也许就是这么一片童年时曾经拥有,长大后却被我丢失了的星空吧。2006-11-28,太平湖

《温暖的棉花》

仿佛故乡的那条小路

仿佛是童年

我手中握着一把棉花

握着一个初冬早晨的

洁白和温暖

遗忘

不被惦念和需要

在离湖不远的滩地上

他们被荒草一重重包围

他们

被迫长成了树的形状

棉桃在下

绽开在下

而他们将花朵高高举起

在上

他们也无意给谁温暖

他们也无意去爱鸟雀

他们只是

为了交换一个

可以令生命遍地开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