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居皖南之前,我对于茶的知识,仅仅在于杯壶之间,也就是在它的成品和饮用过程中。此前我从没切近的看到过作为一种绿色植物生长着的自然茶树,最多是在电视或书报上,看到一些关于采茶制茶的片段。这没什么奇怪,因为我的家乡豫中地区,是无山无水的平原,我是从来没见过有茶树这种东西种植的。当然豫境内也有茶的出产,不过都是在靠近豫南的山岭地带,比较有名的像信阳毛尖等等。后来入川抵蜀,虽说那地方山高雾浓,是个产茶的丰富之地,峨眉的竹叶青,还有蒙顶山茶、碧海飘雪等,都是我和朋友们常常在茶馆中享用的。但因为我是住在成都平原上,离了产茶的山林,也还很远,也就还是没机缘见到真实生长着的茶树。
我与茶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在来到皖南后的初冬。一次我在下午外出散步,走到曹家庄北边临湖的山丘上,见到山坡朝着湖的一面,长满了一种与中原的冬青相类似的植物,并且开有栀子一样的白花,在花朵下面的枝叶间,垂挂着很多扁球状的带壳果实。很多果实都是开裂了的,露出里面的四五枚仔实。这仔实的形状有点像成都街头买的板栗,只是比板栗要小,呈不规则球状。出于好奇,我就采了几支带花的枝条,摘了一把果实。回到饭店,里面的人告诉我,那花是茶花,果是茶果。当然,那开花结果的植物,就是茶树了。老板指了指饭店周围的山岭说,那山坡上绿的,都是茶园。
茶树在冬天开花坐果,而在春天生长新叶。这在春天生长的新叶,采摘了便是我们饮用的茶了。并且,最好的茶,是不能老也不能太嫰的,最佳的采摘时间是在清明前,称为明前茶。而到了清明之后,茶就老了,再采出的茶,成色上就等而次之。
这茶的果实,是可以炼油用的。但好像这样的茶油,少有人食用,多是药用或作其他用途。
从附近村民口中知道,我看到的那片山坡上的茶园,大多已经无主。因为那里的山林,都已经被当地政府买给了外地来的开发商。那些开发商买了这些临湖的山林后,只是象征性的树块牌子,用推土机挖掘几下,造成一种此地有主的印象,就开始坐等时机了。所以,这些无主了的茶园,到了该采茶的时节,谁采就是谁的。没人采,就任凭它们像其他野生植物一样自行荣枯了去。
大概到3月份竹林开始发黄换叶的时候,也就是这里的采茶季节。这时候可以看到公路上三三俩俩腰间斜跨着竹编茶篓的茶农,多是些婆婆老汉,偶有年轻的女子,他们各自爬上自家的坡地茶园,开始采茶。据说,明前茶的产量是很低的,一个人一天也不定能采到一斤成茶。一斤成茶要用三到四斤的鲜茶叶才能制成。
我在网上搜集关于茶的资料,原来茶的原产地是在中国的四川等西南地区。秦代以前,中原以及北方地区的人,是不知茶为何物的。待到秦灭了巴蜀这两个群山包围的古国后,才将那里土著人饮茶的习惯引进到中原,又渐渐的传播到更广大的地区。到了唐代,陆羽住在佛寺里面读书,与僧人一起种植研究茶树的栽培以及制作饮用的事情,并写了本《茶经》留世。于是,这茶才正式的与文化结缘,并又随着佛禅思想的传播而到了朝鲜、日本等其他地方。最后,又传播到了欧美等西方国家,成为如今的世界性饮品。由此可见,茶文化的发展流行,基本是伴随着佛禅文化的传播而进行的。茶树喜高山雨雾,而不喜平原热闹的地方,这也和禅家的选择颇相一致。
我所在的这个地方,当地人不叫黄山区,而叫太平。这里出产一种茶叫猴魁茶,是当地也是当今国内名茶。这茶我喝过,味道确实不错,属于青茶类,冲泡出来,色泽碧绿,味道纯厚。传说,这茶是一位山中老茶农开发出来的。制作这种茶的茶树,长在只有猴子才能攀援上去的陡峭山崖间。但这老茶农自幼生在山中,也是身轻如猿的,所以他能够轻易攀援而上,采摘到这些茶树上的鲜嫩叶尖。当然,这样采摘到的茶叶肯定数量很少,且炒制工艺很复杂,还必须是全部手工。我在来皖南之前,从没喝过或见过这样的茶。猴魁茶的每片茶叶,都有3到5厘米那么长,宽窄也有半厘米左右。当然,这不是自然生长出来的样子,而是几片茶叶经过压接才形成的。这茶在巴拿马世界博物会上,好像还得了金奖,于是就一下子扬名海内外,并且有了许多神奇的传说。
但是,像这样产量很少,又名气很大了的茶,现在却在黄山脚下的许多城镇,都有批发零售的店铺。一定是人们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扩大了种植的面积,而不再是生长在山崖峭壁上的那些了。
茶叶的大量采摘,大概要在四月末五月初。但我刚好在四月下旬时因为去重庆参加一个书展,离开了皖南,待到五月底返回时,山坡茶园中,早已不见了采茶人的身影。
茶树是种生的。去年冬天我采摘的茶树种子,还保存着。我想,等我离开这里后,到了一个固定的地方,就实验一下,看能否在门前的园地里,种植出几棵茶树来。2007-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