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迫击炮和海军陆炮队的建设规划出炉!

换源:

  火炮是战争之王!

这句话即使放到二战也是相当有道理的。

老毛子惊天动地的炮火准备。

和鹰酱精准有效的VT空炸引信炮击,

都给德意志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这句话放到甲午时期,更是至理名言!

再猛的机枪也怕火炮,

无论是普法战争中的法兰西排枪,

还是日俄战争期间203高地上的毛熊机枪阵地,

都在克虏伯火炮和本子的280重炮的打击之下灰飞烟灭。

所以,光搞机枪是不可能打赢甲午的。

而至于火炮选择。

高明在绞尽脑汁想了几天后,

终于理出了一个大概的思路。

北洋的招牌火炮克虏伯75mm行营炮还是需要保留的。

不错的性能,而且北洋也装备了不少,

本着能用好用的准则,

高明决定有机会继续采购。

但是单纯采购75mm炮绝对不够,

而为了以尽可能少的资金获得尽可能高的战力。

高明决定先把迫击炮这种东西搞出来。

说实话,迫击炮这东西的原型很早就有了,

迫击炮就是臼炮的改版。

是日俄战争期间一个叫尼古拉耶维奇的人,

用一个海军47mm炮发射长尾炮弹客串的迫击炮,

当时是为了对付逼近的倭寇而设计的。

这东西后来在一战战壕战中被发扬光大。

要说迫击炮的有点还真是不少,

射速快,结构简单,射击几乎没有死角,

最关键的是火炮加工难度小,

炮管比较短,膛压比较小,

对炮管加工要求不高。

而且不用各种复杂的火炮伺服设备。

重量轻便于机动,好处多多啊。

至于炮弹?

经济上的优势更明显了,

一般野炮的炮弹壳都是铜制的。

而迫击炮的炮弹可以用铸铁,

真真正正的便宜啊。

这对工业落后的清国来说可是相当实在的。

至于具体迫击炮的种类,

高明决定参考以下几种迫击炮,

作为今后迫击炮装备的主攻方向。

而考虑到北洋孱弱的工业实力,

火炮开始要在意国造了,

北洋开始最多也就生产炮弹了。

至于各种迫击炮的母型,

高明也想的差不多了。

决定以当年民国时期的一些迫击炮为原型。

60mm迫击炮,以民国31式迫击炮为原型。

在1942年量产。

在抗倭战争时期造了2770门。

初速148,射速18发每分,重量18kg。

以4包装药时发射,有效射程1440米。

很不错的数据,

而且成本和技术难度绝对不高,

连果党都可以量产。

82mm迫击炮,以民国20式82mm迫击炮为原型。

从31年投产到45年生产了7000 门。

初速196米每秒。

射速8发以上,射击距离2860米左右。

重量69kg。

真正的步兵大杀器啊。

120mm迫击炮,以民国33—1式迫击炮为原型。

炮长1080mm,重2g,射程4900 米。

这东西如果能造出来的话,

估计比75mm野炮都要猛。

当然了这些都是预计,

到地能达到什么性能高明也没底。

不过就算射程近一些,

只要能达到3km以上就行了。

迫击炮除了炮本身以外,

发射药也是很有讲究的,

现在的黑火药根本没法用。

不过好在当年高明看过一些资料,

大概的配料还是知道的。

迫击炮的发射药由附加药,基本药管中的双带药,扩燃药,底火组成。

整个过程是击针触发底火,然后是黑药,双带药和双环药。

其中底火由雷汞氯酸钾,硝酸钡和氯化锑组成。

黑药则是由木炭和组成。

双带药和双环药则是由硝化棉和组成。

当然了,具体配比高明是记不清除了,

这个只能交由专业人士逐渐摸索了。

总体来说,仅仅工业角度来看,

意国生产这些东西没有任何问题,

当然了,考虑到没有样品做参照,

到地能造出什么水平那就另说了。

但本着有总比没有好的原则,

高明还是决定如果有可能还是要装备迫击炮的。

除了克虏伯75mm行营炮和准备研制的迫击炮以外,

高明还计划准备一支远程炮兵,

因为在历史上,高明知道在围攻旅顺的时候,

倭寇曾动用大口径攻城炮,

面对这种威力大射程远的火炮。

无论是克虏伯炮还是迫击炮都无法应对,

所以高明决定学习英格兰人在布尔战争,

倭国人在日俄战争时的做法,

把部分舰炮按上陆军炮架当远程陆炮使用。

考虑到机动情况和火炮重量,

6寸以上火炮显然不合适。

而12磅炮级别的威力又太小而且射程仅,

在这种情况下,

高明还是比较倾向于使用4.7寸速射炮,

4.7寸速射炮炮管重2.2吨,射程9.9千米。

相对于75野炮的5千米射程,

4.7寸舰炮无疑是相当有优势的,

4.7寸舰炮弹重20.4kg。

装药3.1kg,用无烟发射药时,

药包重2.5kg到2.9kg。

虽然同样无法把舰炮上的复进机放在陆军炮架上,

但是考虑到当时所有陆军炮都是架退炮。

所以架退式4.7寸炮还是相当有震慑力的。

作为军级火炮完全没有问题。

经过几天的努力,

高明总算把陆军武器的规划制定好了,

前景是美好的,但是道路是曲折的,

武器的研发购买以及相关人员的训练都是大问题。

当然了最关键的就是钱,

没有钱一切免谈。

至于挣钱的法子吗?

高明是有,

但是就不知道李中堂敢不敢干了!!

有些东西和下面人说是没有用的。

高明如果想真正改变些什么,

只有去面对北洋的最高统治者李红章才行,

至于其它人?

即使是张佩纶这样的人物,

也是没有什么作用的。

尤其是工业,别看张佩纶年轻一些,

但是对西方的认识上,

张佩纶远远不如他的那个岳父强。

要说老李对西方的认识,

在当时的清国绝对算出类拔萃的,

当年的洋务运动也是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

老李,沈葆桢等人也充分意识到了千百年来的农耕文明已经不适合整个历史了,

但是在顽固的中枢和当时龙国社会的大背景下,

“求富”是一直没搞成,

而以军工为代表的“自强”也慢慢变了味。

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下和腐朽的官僚体系的重压下。

清国的军工始终与效率无缘。

最终,整个洋务运动也就变成了裱糊而已。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