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怒目而视,直指那跪伏于地的阎鸣泰,语气中满是嘲讽与不屑:
“阎尚书,你这变脸的速度,真是让朕叹为观止。昔日你可是魏忠贤阉党的中坚力量,还曾扬言要为那奸佞修建祠堂,如今怎就反咬一口,如此决绝?”
良久,崇祯语气稍和缓:
“起来吧。”
阎鸣泰依旧颤颤巍巍,不敢动弹。
“既如此,便给朕好好跪着反省!’
祟祯不按常理出牌,他虽知阎鸣泰滑头油腻,但在朝中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这兵部尚书的位子,非他莫属。
兵法云:“兵者,诡道也。”兵部尚书,更需懂得变通之道。反观李邦华,虽才华横溢,却过于耿直,深入军政细节有余,而统揽全局不足,故而他更适合做兵部侍郎,辅佐自己。
“朕已决定,召李邦华入京,任兵部右侍郎,卿以为如何?”
崇祯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响,阎鸣泰连忙应承:
“天子圣明,李大人确是难得之才!”
然而,他心中的小九九,崇祯岂能不知,只是懒得拆穿罢了。
“阎爱卿,朕命你兵部牵头,联合吏部、户部,彻底清查军饷亏空之弊,朕的朝堂,不容蛀虫!”
崇祯的语气不容置疑,阎鸣泰连声应是,匆匆退出大殿,背后已是一片湿冷。刚出殿门,便见李邦华步入宫门,两人目光交汇,彼此心照不宣。
李邦华,此人性格刚硬如铁,非但讲义气,更是行事果决,不畏强权。
袁崇焕虽亦以硬气著称,但李邦华之硬,更在于其整顿军务、严明军纪的非凡能力。他步入御书房,面对崇祯,行礼如仪:
“臣参见陛下!”
“李爱卿免礼,赐座。”
崇祯微笑示意,李邦华微微一愣,这御书房中岂有为他准备的座椅?他不敢造次,只在一旁站立。
“不必拘礼,坐下说吧。”
崇祯再次催促,李邦华这才缓缓坐下。
“李爱卿,朕久闻你之名,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你对大明军务有何高见?”
崇祯开门见山,李邦华也不含糊,直言不讳:
“陛下,大明军务之弊,在于三端:虚额泛滥,操练荒废,军田税重。虚额导致军饷被贪墨,操练荒废则军纪不振,军田税重则士卒离心,纷纷逃离。”
“臣以为,当从源头整治,严查军官,对三十五岁以上之老弱士卒,发放抚恤,令其归乡。同时,制定新军规,重振军纪,恢复军田生产。”
李邦华言之凿凿,崇祯听后大为赞赏:
“爱卿所言极是,此事便交由你全权负责。朕希望,我大明军队,不仅要有铁一般的纪律,更要有家一般的归属感,以及为国效力的价值感。”
李邦华闻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未曾料到这位年轻皇帝竟有如此深刻的见解。他起身行礼,郑重承诺:
“陛下圣明,臣定当竭尽所能,不负所托!”
崇祯点头,目光深邃:
“李爱卿,军饷之事,朕会命阎鸣泰协助解决。他虽油滑,但在筹措资金上确有一套。至于你,需从三大营入手,彻底整顿军务。”
明朝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乃是大明军队之精华所在。五军营步战无敌,三千营骑兵精锐,神机营火器犀利。
然时至今日,这些曾经令蒙古人闻风丧胆的军队,竟沦为了搬砖的劳力。崇祯心中怒火中烧,誓要重振军威。
“陛下放心,臣定当从三大营入手,逐一整顿,恢复我大明军队之雄风!”
李邦华语气坚定,眼中闪烁着不屈的光芒。
而此时,远在英国公爵府的张维贤,却如坐针毡。他听闻李邦华入京整顿军务的消息,不禁大惊失色。
他知道,李邦华手段强硬,一旦动手,必将掀起滔天巨浪。而他手下的京卫,早已腐败不堪,若被彻查,后果不堪设想。
“李邦华,你竟敢来动我的奶酪!”
张维贤咬牙切齿,心中已是一片慌乱。他深知,小皇帝这次是来真的了,京卫的烂摊子,再也藏不住了。他必须采取行动,否则,等待他的将是灭顶之灾。
然而,面对这即将来临的风暴,张维贤又能做些什么呢?他只能暗暗祈祷,希望这场风暴来得晚一些,再晚一些……
与此同时,李邦华已经开始了他的整顿之路。
他深入军营,与士卒同吃同住,了解他们的疾苦与需求。他严查军官贪腐,整顿军纪军风,恢复军田生产。在他的努力下,大明军队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张维贤越来越嗅到了危机。
即便是魏忠贤祸乱朝纲的时候,他都没有这么担心过。
但愿皇帝不要让督察院掺和进来,一旦督察院都掺和进来,必然就会大力查军饷空额的事情了。
心中还是不安,张维贤干脆着了官服,一路向宫里赶去。
PS………………求收藏,求打赏………………,
有人在看吗?
喜欢的话记得給个支持,谢谢!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