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恩快速来通报,说英国公张维贤来了,崇祯道:“你跟他说,朕没空,改天再见。”
王承恩把这话传达给了张维贤,张维贤一听就更加着急了。
“英国公,陛下真的是忙,您要不改天再来面圣吧。”
“王中官,陛下最近有没有提到我?”
“没有。”王承恩摇了摇头。
张维贤连忙递给了王承恩一袋子钱,王承恩哪敢收啊,是个猪都可以看出来皇帝最近在干什么。
又是找来孙传庭成立御林卫,又是把李邦华弄回来赐兵部右侍郎,今日又见了兵部尚书。
作为崇祯的贴身太监,王承恩心中其实很清楚,皇帝对这位英国公掌管的京卫非常不满意。
但绝对不会直接说。
如果今天接了张维贤的钱,以后张维贤想要知道什么,就必须告诉他。
这件事是无底洞。
迟早有一天被皇帝知道,如果被皇帝知道了,就惨了。
所以,王承恩打死都不敢接这个钱。
“英国公,心意领了,无功不受禄。”
说着,王承恩逃也似的转身走了。
张维贤叹了口气,脑子里却是有在想别的办法了。
却说这李邦华也找来了,整顿军务的事,就先让李邦华自己去干便是了,崇祯也不想事事都去操劳都去过问。
他现在比较关心的是山西案里的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可是督察院的查案也是需要时间的。
现在崇祯倒是闲了下来,他也不想像历史上的崇祯那样事事都过问,抓重点就可以了。
闲下来的崇祯就天天去找周婉言做不可描述的事情。
一日,徐光启的步履轻快地踏入宫门,为崇祯带来了一则喜讯——香皂工坊的筹备已尘埃落定。
崇祯闻言,即刻召来周婉言,二人换上便装,如同奔赴战场般,直奔位于东华门外的香皂工坊。
在这个时代,富人的钱袋无疑是最坚实的金矿,无论是彩票还是香皂,皆是瞄准了这一庞大的消费群体。
香皂工坊虽占地不广,却五脏俱全,人员配置井然有序。
徐光启以他那卓越的才能,对崇祯那略显粗陋的制皂技艺进行了一番精心改良,成品之精美,远胜往昔。
香皂的制作,实则是一门简约而不简单的艺术,无需繁复的机械助力,仅凭双手与时间的酝酿,便能诞生出芬芳四溢的佳品。
两日之内,从原料的精心调配到自然凝固的静候,每一块香皂都承载着匠人的心血与期待。
崇祯与周婉言踏入工坊,只见工匠们正忙碌于各自的岗位,桌上摆放着一块块即将成型的香皂,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梅花香气,令周婉言沉醉不已。
在她眼中,这些香皂不仅是生活的点缀,更是品质的象征;而在崇祯的眼中,它们则是财富的化身,每一块都闪耀着金银的光芒。
巡视一番后,崇祯召来徐光启,询问起工坊的生产能力。徐光启答曰:
“每位工匠一日可制皂五十有余,现有十人,日产量可达五百之数。”
崇祯闻言,龙颜大悦,赞叹道:
“我大明子民,自古便以勤劳著称,今日一见,果不其然。”
随即,他又提出了扩张计划:
“此地尚有余地,可容百人作业,朕欲增至百人规模,且工坊之外,再招募千人,以壮声势。”
徐光启闻言,心中虽有疑虑,却也知皇帝决心已定,不便多言。
他深知,香皂虽小,却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一旦打开女性消费者的心扉,其利润之丰厚,难以估量。于是,他默默点头应允,心中却已开始盘算如何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以不负皇恩厚望。
谈完香皂,崇祯话锋一转,问及他所期待的另一项成果。
徐光启领着他步入后院,那里堆放着一种灰蒙蒙的粉末,看似平凡无奇,实则蕴藏着改变世界的力量——这便是水泥的雏形。
崇祯虽非工科出身,但对这新兴之物却抱有极大的兴趣与期待。他蹲下身子,仔细端详着这些粉末,仿佛能从中看到未来城市的坚固与辉煌。
徐光启解释道:
“此乃臣与工匠们日夜辛劳之果,以石灰、黏土与石膏为原料,经反复试验而成。”
他指着一旁已成型的水泥块继续说道:
“陛下请看,此乃昨日试制之物,经水调和后凝固如石,坚不可摧。”
崇祯定眼一看,那水泥已经凝固,他紧张又兴奋,用脚踩了几脚,竟然没有留下任何脚印。
这下就把崇祯给乐坏了。
没想到水泥这么快就做出来了,他还指望徐光启组织一帮子人研究个好几个月。
也是,大明的煅烧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完全具备烧出石灰粉的能力。
“徐爱卿,水泥的配方是机密,切勿让任何人知晓,将水泥制造局搬迁到城南,朕会派人把守。”
“是!”
徐光启也是很激动,这东西经过测试后,确实是有奇效,至少砌墙铺路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PS………………求收藏,求打赏………………,
有人在看吗?
喜欢的话记得給个支持,谢谢!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