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百姓庆幸乱世遇明君

换源:

  看见其中一个妇女带着自己的孩子走过来,领了两块饼狼吞虎咽起来,崇祯感到一阵心酸。

有时候啊,这人残忍起来,比野兽还狠。

这些人都成这样了,大明朝的官员们怎么狠得下心把朝廷赈灾的粮食藏起来的!

连一边的张维贤都看不下去了,他也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惨状。

看见陆陆续续有流民朝这边走来,比安塞县的场面要严重太多太多了。

这些同样都是大明的子民啊!

英国公都忍不住叹了口气。

越来越多人向这边靠近,他们都开始领粮食。

吃完饼后,还可以领一小袋小麦和窝窝头。

崇祯亲眼看见一个大约才八九岁的小孩子,发黄的脸上露出了纯真无邪的笑容。

生活在乱世的孩子啊,希望你能顽强的活下去,以后的大明会越来越好的!

又有一车一车的粮食被运输出城,持续不断。

天黑了,就点了火把,排队在城门口。

周围很安静,下面的延安卫们也不敢作声。

办法总是有的,粮食还有很多。

第二天,继续排队领粮食。

外面传来络绎不绝的欢呼声,吃了粮食的人已经有力气说话了。

明朝末年,百姓的苦难如同深渊,深不见底,其惨烈程度,已非言语所能尽述。

天灾肆虐,本已让苍生苦不堪言,而人祸之烈,更胜天灾百倍。

自安塞至延安,沿途所见,尽是官员贪婪之相,他们私吞赈灾之粮,截留朝廷拨款,已成常态。

朝廷往往为筹措军饷,不惜加重全国百姓之税赋,致使民不聊生,哀鸿遍野。

在这绝望之际,百姓的愤怒如同火山般蓄势待发,只待一触即发。

而万历年间,建奴在关外虎视眈眈,朝廷为应对外患,更是变本加厉地从民间搜刮财富,民怨沸腾,已达沸点。

然而,就在这生死存亡之际,一位天子,竟亲自驾临延安,以雷霆手段,惩治贪腐,开仓放粮,其壮举,堪比开国皇帝朱元璋之亲民爱民。

天子亲临,不仅震慑了那些贪婪的官员,更让百姓看到了希望。

他亲自监督粮食发放,确保每一粒粮食都能落入饥民之手。这一举动,迅速在延安城内外传为佳话,百姓们纷纷涌向延安,只为那一线生机。

而城内的富商们,在天子威严之下,也不得不放下往日的吝啬,慷慨解囊,捐出家中存粮,以解民困。

随着粮食的发放,延安城内的气氛逐渐回暖,百姓们的脸上重新绽放出了笑容。而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官员们,此刻却如丧家之犬,跪在街头,接受着百姓们的怒视与唾骂。

天子在城头高声宣布,无论付出何种代价,都要确保百姓有饭吃,此言一出,更是赢得了百姓们的热烈拥护,欢呼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然而,天子的脚步并未停歇。他深知,延安只是陕西的一隅,要想真正稳定陕西,还需继续前行。

于是,他披甲上马,率领精锐之师,踏上了新的征程。沿途所至,百姓们无不夹道欢迎,他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着对天子的感激与敬仰。

在刑场上,天子面对着那些曾经欺压百姓的官员,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

“朕来晚了,让你们受苦了。但请相信,朕绝不会让你们的血白流。从今天起,朕将亲自监督,确保每一粒粮食都能送到你们手中。”

言罢,他一声令下,锦衣卫手起刀落,那些贪官污吏瞬间人头落地,民愤得以平息。

天子在陕西的半个月里,从安塞到延安,再到更广阔的地域,他的足迹所至,皆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民如子,什么是真正的帝王风范。而百姓们也在他的带领下,逐渐走出了困境,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与希望。

然而,天子的心中却并未因此而放松警惕。他深知,陕西的稳定只是暂时的,要想彻底改变这个国家的命运,还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与变革。

于是,在稳定了陕西的局势之后,他又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开始筹划着更为宏大的计划。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传遍了整个大明王朝。人们纷纷议论着这位天子的壮举与决心,他的形象在百姓心中逐渐高大起来。

而那些曾经对朝廷充满怨恨与不满的百姓们,也在天子的感召下,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国家与自己的未来。他们相信,只要有了这样一位英明的天子,大明王朝就一定能够走出困境,迎来新的辉煌。

然而,谣言与真相总是如影随形。在延安府开仓放粮的消息传遍天下的同时,各种版本的谣言也开始在民间流传开来。

有人说百姓造反杀了巡抚和官员占领了延安城;有人说天子亲自上阵杀敌;更有甚者说整个陕西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这些谣言虽然荒诞不经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然而无论谣言如何肆虐都无法掩盖天子在陕西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他对百姓的深切关怀与爱护。

最终当这些谣言传到西安府时引起了当地官员的极大震动。

PS………………求收藏,求打赏………………,

催更,打赏,鲜花,什么的,请到碗里来,

我将认真码字,来回报您的支持!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