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 文明火种

换源:

  永昌港的晨雾中,王童心站在星舰甲板上,望着舱内整齐排列的种子箱和休眠舱,心中涌起新的忧虑。人类若要远征星海,除了携带生命的火种,更需传承千百年积累的文明智慧。然而,当他踏入档案馆筹备知识典籍时,却发现一场危机正在悄然酝酿。

主事!西域传来消息,记载古代灌溉术的羊皮卷在运输途中遭暴雨损毁!孙驼子捧着浸透水渍的残卷,声音发颤,希腊学者带来的几何原本,也被虫蛀得只剩残页!陈三叔面色凝重地递上中原《九章算术》的抄本,书页间夹着密密麻麻的蛀洞,关键的算筹推演部分已然缺失。

各国代表在八阵司紧急集会,争吵声震得屋檐下的铜铃嗡嗡作响。波斯占星师指责中原保管不力,中原博士反唇相讥西域运输疏忽,希腊学者则痛斥玛雅树皮卷的防潮方式荒谬。王童心望着乱作一团的众人,突然想起档案馆地库石碑上的警示——文明的传承,往往比探索更易折损。

我们需要新的记载方式。王童心的声音穿透喧嚣,不再依赖易损的竹简、羊皮与树皮。他的提议引发一片哗然,有人质疑脱离传统载体是数典忘祖,有人担忧新方法无法完整保存知识。但王童心早已从过往的发现中寻得灵感:月球陨石的纹路千年不腐,南极冰层下的远古碑文历经岁月依然清晰。

天工学堂的工坊再次沸腾。中原匠人尝试将文字刻在青铜板上,却发现厚重的铜板难以携带;阿拉伯发明家用矿物颜料在绢帛上绘制星图,墨迹却在高温下晕染模糊;希腊学者提议将知识编成密码口诀,可复杂的内容根本无法完整记忆。试验接连失败,直到玛雅祭司带来一种特殊的树脂——这种取自圣树的胶状物,凝固后坚硬如石,能长久保存刻画的痕迹。

或许我们该换个思路。王童心望着树脂块上凹凸不平的刻痕,突然想起各国祭祀时吟唱的古老歌谣,声音能跨越山川,图像可直抵人心,文字则承载深意。若将三者合一呢?他召集中原的乐师、西域的画师与希腊的逻辑学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记录知识。

团队首先选择《天工开物》作为试点。中原画师将造纸、冶铁的工序绘成连环壁画,波斯乐师为每个步骤谱写专属曲调,希腊学者则用共文标注关键要点。当这些内容被刻在树脂板上,再辅以玛雅祭司传授的声波共振保存法,轻轻敲击树脂板边缘,竟能听到悠扬的解说声,同时浮现出动态的光影画面。

然而,更大的难题随之而来。随着研究深入,团队发现简单的图文声结合,无法承载浩如烟海的文明成果。王童心在翻阅《黄帝内经》时,偶然注意到古籍中用取象比类的方式阐述医理,突然灵光乍现——若将知识体系编织成一张相互关联的巨网,是否能突破容量限制?

他带领众人构建知识图谱:以天地人三才为纲,将各国的天文、地理、医术、工艺等知识分类串联。中原的《周易》卦象对应希腊的几何定理,波斯的星象学联结玛雅的历法,每一个知识点都如同网中的节点,彼此呼应。为了便于查阅,阿拉伯学者借鉴沙漠商队的路标系统,设计出独特的索引符号。

就在知识全息库即将完成时,一场大火突袭天工学堂。火势借着夜风迅速蔓延,珍藏的树脂板在高温中融化变形。王童心冒着浓烟冲进火场,却见一个神秘身影在火海中穿梭,专门抢夺记录关键知识的树脂板。待众人扑灭大火,赫然发现最核心的星舰建造图谱、基因嵌合技术等资料不翼而飞。

紧急排查后,线索指向星月盟内部的保守派。这些人坚信探索星海是亵渎神明之举,企图毁掉所有相关研究。王童心没有选择报复,而是在八阵司召开公开辩论会,展示知识全息库中关于防灾救灾、改善民生的内容。当众人看到通过知识整合,能预测洪水、改良作物,反对声浪渐渐平息。

重建的知识全息库更加完善。王童心将其分为内外两层:外层是普惠大众的实用知识,内层则封存着星舰建造等核心技术。为防止再次被盗,他们在树脂板中嵌入特殊矿物,一旦遭遇异常震动,就会释放出能永久标记盗贼的荧光粉末。

完工那日,各国代表将本国最珍贵的文明成果郑重放入全息库。波斯的《列王纪》、希腊的《荷马史诗》、中原的《诗经》,还有玛雅的创世神话,共同构成人类文明的璀璨星河。王童心将琉璃果碎片镶嵌在库门中央,看着光芒与树脂板上的知识图谱交相辉映,深知这不仅是文明的火种,更是照亮人类未来的希望之光。

然而,当全息库开始自检时,系统突然发出异常嗡鸣。在海量的人类知识数据中,竟检测出一段不属于任何已知文明的信息片段,其编码方式与织女星信号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