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稻纹劫

换源:

  晨雾未散,市舶司的晒谷场已铺满暹罗稻种。王童心捏起一粒金珠,菊纹在朝阳下泛着冷光。主簿突然惊呼:稻壳纹路不对!众人细看,金珠周围的稻谷竟生着螺旋状凸起——这是岭南瘴疠之地特有的鬼螺稻!

快封仓!王童心扯下官袍覆住稻堆,此稻若混入粮种,三年之内沃土变瘠田!话音未落,谷堆突然腾起绿烟,沾到烟雾的麻雀纷纷坠地,爪尖生出菊纹肉瘤。

陈四海抡起船桨劈开谷堆,底层赫然埋着三具倭人尸体。他们双手紧握唐制耒耜,刃口沾着云台山的红粘土——正是废矿深处独有的血壤!

州衙药库飘着刺鼻的艾草味,王童心对照《南方草木状》查验稻种。当他将金珠浸入雄黄酒时,珠面菊纹突然裂开,露出微型机括——转动后竟弹出一卷素纱,绘着江淮水系与倭国岛屿相连的脉络图。

这是要借水道散播瘴毒!老医官颤抖着指向图中红点,标记处正是云台山废矿与暹罗贡道交汇处。

子夜时分,王童心带人突查废矿。月光照在血壤上,竟映出密密麻麻的菊纹。随行矿工一锄下去,翻出半块残碑,碑文记载着开元年间在此培育血稻以克倭寇的秘史!

五更天,云台山脚架起三十六口铁锅。王童心按碑文所载,将血壤混入海心锡渣煅烧。当紫烟腾空时,他抢过铁锤砸碎结块,扬起的粉尘竟在半空拼出《齐民要术》缺失的治瘴篇。

取锡骨三斤,合牡蛎灰...陈四海念着空中文字,突然抄起船橹改装成犁头,这不就是现成的锡骨犁么!

新犁破开瘴土时,土中突然窜出千百条铁线虫。王童心将煅烧过的锡渣撒入垄沟,虫尸遇渣即燃,青烟中浮现出前朝在琉球种植驱虫稻的壁画。

惊蛰雷声里,改良稻种在瘴土中发芽。王童心蹲在田埂边,发现稻叶背面泛着银星斑点——这正是碑文所述星芒稻的特征。老农捧来山泉浇灌,水流过处,银星竟化作菊纹消散。

大人!矿洞里有光!巡山人的呼喊划破雨幕。众人冲进废矿,见血壤深处嵌着三百枚铜镜,镜面反射月光汇聚成束,正灼烧着岩壁上的倭国海图。王童心以锡骨犁劈开岩层,轰然塌落的碎石后,竟露出条灌满清泉的暗渠!

暗渠石壁刻满前朝将作监的印记,王童心涉水而行,在尽头发现青铜水闸。闸门浮雕着《禹贡》九州图,倭国所在位置被凿成空洞。当他插入锡骨犁转动机关时,闸门突降,渠水倒灌形成漩涡——水底浮起三百个陶罐,每个都装着颗粒饱满的黄金稻种!

随行老农泣不成声:这是贞观年间失传的玉山禾啊!稻种入土三日即抽穗,谷壳纹路竟暗合《水经注》里的治水图谱。更奇的是,凡种此稻的田地,铁线虫皆避之不及。

倭国使团突然到访,王童心在贡船甲板上摆开星芒稻宴。使臣刚夹起米粒,银筷突然变黑:此稻吸了云台山的煞气!

非也。王童心掀开船板,露出底层暗舱中的菊纹金珠,贵国用二十年谋划此局,不正是想重现开元年的稻瘟战么?

海风骤起,使臣袖中滑落半卷《东海物产志》,书页间夹着琉球王血写的求救信。浪涛声里,王童心将玉山禾穗投入火盆,升腾的烟气中竟显出倭国本土的稻田枯死图!

秋分祭典上,新稻堆成九丈高的谷塔。王童心将《治瘴篇》刻成碑文,立在云台山口。陈四海领着改良后的船队出航,每艘船舵都嵌着玉山禾穗——这是向南海诸国宣告,真正的丰饶不靠阴谋诡计,而在顺应天时的耕作之道。

暮色中,王童心独坐废矿。月光透过铜镜阵列,在血壤上投出完整的《禹贡》海疆图。他拾起那把开元九年将作监的鹤嘴锄,轻轻叩击岩壁。空灵回响里,更深处的矿道隐约传来开闸放水声……

冬至夜,第一艘满载玉山禾的商船归航,舱底却附着从未见过的荧光海藻。而云台山新开的矿道深处,暗河水位突然每日降三寸,河床露出块刻着徐福留种处的秦篆碑!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