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电视机和现在的网络电视不同,单一靠室外天线和信号放大器有的时候不行,还得把电视机自带的室内天线抽出来,可回缩的室内天线,同样得旋转着寻找位置,直到图像、声音效果最佳才能小心翼翼地放开手。
有一次,我爸好不容易找到了清晰图像,可是没想到,手一离开天线,电视马上又模糊了。再用手扶着就清晰,离开就不行。气得我直想:如果用肉坠着管事儿,能不能割块猪肉挂在上边,替下我爸来,让他好好地看会儿电视节目。
每次刮大风和下大雨之后,爸爸都会跑到院子里,扶着室外天线杆子来回的转动找信号,一边转,一边问:“怎么样,清楚了没有?”
屋里人说:“再转一点。唉,又不行了,转过(guō)了,再回来一点儿。”
直到说:“行了,好好,就这样!”爸爸才会固定好天线杆子,匆匆地跑回屋子,欣赏电视内容。
尽管是黑白的,尽管只有十七寸,尽管电视机犯脾气的时候,得用手握着室内天线它才肯出人、出声,尽管有时候它根本不买账,任你想尽办法,还依然满屏都是雪花……但总算是有了自家的电视。
(四)
七十年代,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我们这些孩子热爱军队的一切,包括着装和战斗训练,羡慕战士扛枪杀敌、保卫祖国。课外时间制作木枪、秸杆枪、折纸枪、红缨枪、火柴枪、弹弓,甚至拿根木棍或秸秆,在我们眼中也变成了威力十足的长枪,拿起它们参加“战斗”,依然冲锋在前。?
多数玩具枪都靠嘴里喊着“嘟嘟嘟”的声音来发挥威力,实际上,许多男孩子都喜欢弹弓的威力,弹弓具有一定的真实的杀伤力,弹子飞出,飞鸟会中弹落下,打在人身之上,多会击出淤青,多日不会散去。
????电影中、小说里的小英雄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小英雄手持木枪、弹弓、红缨枪,和真实的敌人去战斗,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也渴望手持武器去战斗,弹弓就成为感情寄托的真正武器。
???当时的社会环境“以阶级斗争为纲”,人为创造出许多阶级敌人,我们渴望战斗,也需要创造“敌人”,附近村庄的孩子们就成为战斗的目标,相互之间经常约架,弹弓是当然的远程攻击武器。
受战争片的影响,‘砸仗’的兴趣越来越浓,很快我们便组建了自己的队伍。闲暇时,常会捡一些趁手的‘武器’,藏在不易被人发现的角落里。下午放学后,村里孩子成群结队赶往战斗地点,手中拿着挑菜铲子,臂上挎着筐或包,兜里藏着弹弓,大人以为孩子只是一块结伴去拔草,实际是参与“砸仗”,满足个人战斗欲望,拔草是借口。到达预定地点附近,一边拔草,一边等待同伴,两边人聚集的差不多了,分好攻守双方后,便砖头、石子、土坷垃乱飞,而我们则会在‘枪林弹雨’中,一边喊着“冲呀、杀呀!”,一边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勇向前,即使被砸得头破血流,也绝不退缩。
关键时刻,还是二蛋子的弹弓发挥了“重武器”作用,土坷垃飞出,命中率较高。一粒“子弹”正中对方一个孩子的眉心,顿时使对方落了下风,风紧“扯乎”了。我们获胜方迅速追了上去。
对面跑得慢很快就被追上了,对待他们并不是拳打脚踢,而是把对方筐里的草全部缴获,作为战利品倒进自己的筐里。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