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拜天,日头懒洋洋地爬上屋檐。
苏长顺揣着窝头带来的那点子饱腹感和满心的热切,早早就挤上了晃晃悠悠的电车。
心里还在盘算着搞定自行车后带媳妇的潇洒画面。
没有自行车是真不方便,他一边小心避开旁人可能蹭到新裤子的地方,一边在心里腹诽。
这年头买辆自行车,还不需票,他算盘打得噼啪响:必须拿下李晓梅,然后…搞定傻柱。
以哥哥的身份,以成家立业的大义名分,再佐以婚后尽快奉还的保证。
他就不信撬不动傻柱那个榆木钱匣子,就当帮他理财了嘛。
红星电影院门口,人已经不少。
苏长顺一眼就望见了那个穿着素净碎花衬衫,梳着利落马尾的身影。
李晓梅显然也刚到,正微微踮着脚尖,视线在人群中逡巡。
当看到苏长顺挤过来的身影时,她脸上立刻绽开一个清亮亮的笑容,带着点等待的娇憨,也带着见到熟人如约而至的安心。
"晓梅同志,没等久吧?"苏长顺小跑到跟前,故意带着点急促的喘息。
"没,我也刚到。"李晓梅摇摇头,脸颊微微泛红。
几日的剧本探讨,加上办公室里同事们那些心照不宣的眼神和打趣。
早已让两人之间那层窗户纸薄得透亮。
今天能站在这里,就是她无声的答案。
苏长顺心中大石落地,笑容更加灿烂:"那就好,走,我去买票,今儿可是《祖国的花朵》,听说挺有意思的,适合放松心情。"
《祖国的花朵》?苏长顺对这个片名毫无印象。
也好,总比看严肃的战争或教育片强,至少气氛适合。
灯光暗下,银幕亮起。
是五十年代特有的,充满朝气的画面:红领巾,白衬衫,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奔跑在阳光下。
剧情围绕着孩子们帮助后进同学进步展开,温暖明亮。
苏长顺一边看着,一边分出大半心神留意身旁女孩随着剧情起伏的细微反应。
直到——
碧波荡漾的北海湖面上,几个孩子划着小船,脸上洋溢着纯净的快乐。
悠扬的前奏响起,如清风拂过水面。
李晓梅几乎是立刻就轻轻啊了一声,带着明显的惊喜和熟悉感。
紧接着,那清澈如天籁般的童声响彻影院:"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嗡——
苏长顺的脑袋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撞了一下,整个人瞬间僵住。
这旋律…这歌词。
一股无比强烈,无比汹涌的洪流猛地冲垮了时空的堤坝。
不再是透过银幕观看五十年代的故事,而是自己身处其中,
上一世,他还是个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
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窗洒进教室,老式的木质课桌散发出淡淡的味道。
音乐老师踩着吱呀作响的脚踏风琴,一句一句地教唱。
小小的他,扯着稚嫩的嗓子,努力模仿着老师的音调。
下课后,走廊里,操场上,到处都是"小船儿推开波浪"的哼唱声…
那是烙印在童年骨髓里的旋律,纯粹,快乐,代表着无忧无虑的童年。
他怎么也想不到,在这个他本以为完全陌生的,物质匮乏的五十年代,在这个红星电影院里。
在《祖国的花朵》这部他从未听说过的老电影里,竟然响起了这首贯穿他整个童年乃至前世人生的歌。
原来…这首歌这么早就诞生了,它属于1955年,属于这个火热的年代。
一种前所未有的激动,混合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近乎失而复得的狂喜,猛地攥紧了他的心脏。
那不是局外人的欣赏,而是他乡遇故知的灵魂震颤。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旁边的李晓梅显然对这首歌极其熟悉,忍不住也小声地,温柔地跟着哼唱起来。
她的声音不大,混合在影院响亮的童声合唱中,却异常清晰地钻进苏长顺的耳朵。
她的歌声,影院回荡的童声,完美地重叠,交织在了一起。
这声音,像一把钥匙,彻底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苏长顺眼前不再是红星影院的银幕,而是穿越到了前世的教室。
明亮的阳光,风琴的声音,同桌女孩扎马尾辫的背影,还有自己那稚嫩跑调的嗓音…
一种难以言喻的冲动涌上喉咙,
几乎是下意识的,在李晓梅哼唱到下一句时,苏长顺忘记了周围的观众,忘记了时代背景的差异,忘记了要保持沉稳的形象。
他用他记忆中那个孩子最本真,最投入的方式,用他前世的声音和语调。
跟随着旋律,自然而然,甚至带着一丝激动过后的微颤,脱口而出地轻轻唱和起来。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这一刻,他唱的仿佛不是一首电影插曲,而是自己失散多年的,童年的回声。
他是此刻银幕中的孩子,也是前世教室里的自己。
他唱得并不完美,调子甚至因为激动而有一点点飘。
但这源自灵魂深处的应和,带着一种无法言喻的真挚和沉浸感。
李晓梅惊讶地侧过头,她的眼睛亮得惊人,里面充满了浓浓的好奇和一种奇妙的惊喜。
她显然没想到,身边这位苏长顺同志,竟然也会唱,而且唱得这么…投入?这么有感觉?仿佛这首歌他早就会唱。
坐在后排一个原本觉得这场面很肉麻的小伙子,正要跟同伴嘀咕"这俩搞对象也太腻歪了"。
却莫名地被苏长顺那带着微颤,充满回忆感的歌声堵了回去。
这感觉…说不上来,反正不像是故意耍浪漫,反倒让人有点不好意思笑话他。
苏长顺丝毫没有意识到旁人的动静。
他完全沉浸在双重记忆交织的奇异洪流里,只是专注地,像一个终于找到回家路的孩子,轻声哼唱着那段早已刻入灵魂的旋律。
他那微颤的声音里,有对这个时代的归属与理解,有对遥远前世童年时光的眷恋和告别。
当歌曲片段结束,银幕画面切换,影院里响起孩子们欢乐的嬉闹声时。
苏长顺才猛地从那个失神的状态中惊醒。
他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也感受到李晓梅落在他脸上那道好奇又带着一丝探究的炽热目光。
他的脸颊瞬间有些发烫,但心中却激荡着前所未有的充实和兴奋。
"晓梅同志…不好意思。"他声音有些沙哑,带着真切的歉意和坦诚。
"这歌…太熟悉了,我之前也学过,猛地一听到,感觉特别…亲切。"
他找不到更合适的词语解释那种穿越两世,刻骨铭心的共鸣感。
李晓梅脸上的笑容反而更深了:"没想到你竟然会唱?还唱得这么好,很有感情,这首歌我也特别喜欢。"
她甚至轻轻哼了一句,"小船儿轻轻…后面的调子可不容易唱准呢。"
"还行吧…"苏长顺难得地感到一丝害羞,但更多的是放松和喜悦。
"感觉看到他们,就想起自己小时候了。"
"是啊,"李晓梅深有同感地点点头,眼神柔和地看着银幕上奔跑的红领巾。
"真好啊。"她侧脸线条在银幕光线下显得格外柔和。
————————
苏长顺揣着《让我们荡起双桨》带来的归属感,步履轻快地走回四合院。
影院中与李晓梅无声的情感交汇,让他心头火热,但更灼热的,是对未来的紧迫筹划。
拜访二老,领证成家,这美好的蓝图正一步步接近现实。
但蓝图需要根基——一辆自行车,这关乎他作为新组建家庭顶梁柱的体面和能力,而自行车的根基,是钱。
钱在哪里?就在他那"亲弟弟"傻柱屋里那口铁皮盒最底层,派出所归还的四百多块巨款。
现在应该有三百多,被秦淮茹已经借走五十,按照秦淮茹现在的架势,要掏空这笔钱用不了多长时间。
苏长顺与傻柱关系尚可,但远未到血浓于水的程度。
他此番借钱,理由充分:结婚是人生大事,且与其便宜贾家,不如借他用在正道。
本质上,也是帮傻柱管住这笔钱,避免全填了贾家那个无底洞。
他收起思虑,准备直接去中院找傻柱,等他到中院时候,也让他尴尬的一幕出现了。
他也理解了上回秦淮茹借钱有他在场时的尴尬。
秦淮茹正端着一盆洗过的脏水出来了。
她动作麻利地泼在门外的下水沟边上,转身又进了傻柱屋。
苏长顺停下去傻柱家的脚步转身回家,他打算晚点行动。
"啧啧啧…"路上苏长顺心里啧啧有声。
什么叫专业精神?什么叫五星级家政服务?五十块的开胃菜刚咽下去,这后续服务的质量立马拉满。
他仿佛能看到秦淮茹此时在屋子里动作的精准流程。
轻柔贤惠风:用比平时更轻柔十倍的力道把傻柱扔在炕上的臭袜子,脏衣服收拢起来。
"哎呀柱子,衣服乱放容易招虫子…"声音自带柔光滤镜。
情感增值服务:顺便提一嘴棒梗上学的不容易,婆婆身体的不适,孩子总吵着要吃肉…
句句不提借字,字字戳中傻柱那点救人于水火的潜在冲动点。
暗示性承诺:再强调一遍自己洗衣服,打扫有多用心。
"柱子你瞧,这犄角旮旯都给你弄干净了"
言下之意:看我服务多到位?下次借钱,你好意思拒绝这么贴心的我?
苏长顺几乎能脑补出傻柱此时此刻的矛盾心态。
爽点部分:"嘿,秦姐对我就是不一样,瞧这衣服洗得多干净,瞧这地扫得多亮堂,累了一天回家有人这么伺候着,舒坦,值!"
痛点部分:"…是挺值,可就是秦姐总是跟我提棒梗哪哪都花钱…秦姐下次要是再开口借钱…"
苏长顺摇摇头,嘴角那抹笑容带着点看戏的揶揄。
傻柱啊傻柱,你这哪是借钱给人度难关?
分明是给自己开了个秦淮茹贴心服务会员,这会员费还不低,带持续续费条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