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倭国同学之间看到这个画面,极大的冲击了鲁迅的情绪。”
“后来鲁迅在呐喊的自序中说起了这个幻灯片事件,这也是他决定弃医从文的重要原因。”
“他明白学医救不了华夏国人,所以鲁迅从仙台退学,回到东京,进入一家德语学校。”
“鲁迅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是官费资助。然而,鲁迅在1906年7月突然回国,他是收到了母亲患病的消息,可在绍兴等待他的却是和朱安的婚事,婚约是什么时候定下的,我们不得而知了,但却是母亲鲁瑞决定的。鲁迅是长子,祖父和父亲都已经离世,他成为了最重要的继承者。长子的婚姻和传承被鲁瑞视为自己最大的责任,也是他向儿子表达关爱的一种方式。”
“但这桩婚姻不仅长久的折磨了鲁迅,也令朱安痛苦不堪。”
“旧社会的婚姻制度酿成了无数的悲剧。鲁迅是那个时代走在最前面的知识分子,让他跟一个素不相识、缠足、目不识丁的女性结婚,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鲁迅曾哭着跟母亲恳求取消婚约,但鲁瑞的态度坚决,家中长辈反复劝说,鲁迅最终同意了。”
“我从鲁迅后来给许广平的书信中,窥到他妥协的原因,他向来是个为别人打算的人。宁愿自己不幸,也不愿母亲伤心。”
“鲁迅当时太年轻了,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种牺牲会付出巨大的代价。结婚后,鲁迅和同样取得公派留学资格的弟弟周作人返回东京。1907年,鲁迅兄弟和光复会来往密切。到了七月,光复会的徐锡麟在安徽起义,刺杀巡抚恩铭,被俘后遇害。据说徐锡麟的心脏被人民的手下挖出,然后官兵们吵着吃了。紧接着,女革命家秋瑾被捕,在绍兴闹市区的宣庭口被处决。秋瑾不仅跟鲁迅是同乡,而且都留学过倭国,各地都有革命起义,但均以失败告终。”
“1908年,鲁迅与张秉霖密切往来,时常听他讲课。因为张炳麟,鲁迅开始研究华夏国自己史和汉子的抑郁心态。当然,张炳麟更是文化界著名的喷子,骂光绪帝,骂袁世凯,骂梁启超。鲁迅后来在文坛超强的骂人功力,是得了张炳麟的真传。”
“1909年8月,留学八年的鲁迅决定回国。”
“鲁迅先生在继母与世长辞之后,辞去了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教职,回到绍兴中学堂当博物学教师兼教导主任。”
“他在校务之外还采集植物,制作标本,并且开始了冗杂的古代小说研究。他想通过读懂古人的灵魂来揭示华夏国人的国民性,这也是鲁迅一生最最重要的目标。”
“但在绍兴,鲁迅的经济状况并不理想,难以负担弟弟周作人在倭国的开销,所以在1911年5月,他曾跑到倭国催促周作人回国,鲁迅也在给挚友许寿昌的信中,希望能帮他另寻一个工作的地方。同年的10月10日,武昌起义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大部分省市都宣布从清政府独立,而绍兴是1911年11月6日光复的,虽然新政府成立了,但领导班子还是清政府那一套。”
“治安科长张建梅就是之前浙江巡抚的行民事业,也是处死秋瑾的幕后黑手。换汤不换药。”
“数日后,绍兴青年组成的社团月社邀请王金发率领革命军进入绍兴城。鲁迅和王金发在倭国时就认识了,所以鲁迅也被王金发委任为山会师范学堂的校长。只是王金发这个人觉悟有但不高,很快就被旧官僚和地方乡绅腐化,屠龙者变恶龙。所以越社青年猛烈批判王金发。”
“然而,乐社青年也是一帮乌合之众,一面批判王金发,一面收下了王金发送来的500元。鲁迅劝告他们不要收钱,但乐社青年们主张收了钱也能继续批判。鲁迅看着绍兴城中荒唐可笑的闹剧,何其失望。什么革命党,什么香港,什么乐涉青年,都是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罢了。”
“等到蔡元培从德国留学归来,成为了新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长鲁迅也在许寿昌的推荐下,前往南京教育部任职,这一年鲁迅30岁,只不过鲁迅在南京感受到光明的时间极其短暂。”
“因为袁世凯凭借着北洋新军以及列强的支持,操控了孱弱的清政府和武装力量不足的革命阵营,以亲历推诿为筹码,迫使孙文让步,掌控了新政府,并且把首都迁回北京。”
“所以1912年5月,鲁迅与许受伤共赴北京。鲁迅被任命为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兼任监事。仅仅两个月后,蔡元培、宋教仁等四位出身同盟会的内阁大佬就向袁世凯提出辞呈抗议。对于鲁迅来说,蔡元培的辞职意味着辛亥革命的败亡。”
“同时,周作人从绍兴来信告知了鲁迅好友范爱农的死讯。鲁迅早在北上的途中,就多次收到范爱农的求助信,拜托鲁迅帮他另谋职业。范蓉在绍兴受到了孔教会的迫害,人们都说范爱农是醉酒失足落水而死,鲁迅是不咋信的,因为范爱农时常跟旁人说,鲁迅很快就会发电报邀请他去北京了。范爱农的死,让鲁迅的孤独一日比1日深重。他写了三首律诗悼念范爱农。”
“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是为秋途苦,人间直道穷。”
“1913年3月,袁世凯暗杀了革命派组织领袖宋教仁,又镇压了孙文发起的二次革命,十月又解散了国会,开始了独裁统治,在全国各地成立孔教会,复兴孔子记。鲁迅作为一名教育部官员,也不得不出席在国子监举办的封建王朝特有的祭祀仪式。鲁迅在教育部任职15年,教育部总共更换了34位教育总长,在眼花缭乱的轮换中,鲁迅默默做了一系列流传后世的事业,比如制定华夏国的表音符号,也是完成恩师张炳麟未尽的事业。”
“辛亥革命后的变动,波兰让鲁迅意识到自己绝不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这种日复一日长大,如毒蛇般缠住自己的灵魂,挥之不去的感情,鲁迅将其命名为寂寞。”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