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窗外的霓虹灯在玻璃上投下斑驳光影。
苏绾的手机屏幕幽幽亮起,泛着冷蓝的光晕,照出她眉心微蹙的脸庞。
来电显示是匿名。
“是苏小姐吗?”一个略带沙哑和紧张的男声传来,背景音嘈杂,夹杂着人群的低语与脚步声,仿佛他正置身于地铁站或商场一类人潮涌动的地方。
苏绾靠在椅背上,指尖轻轻摩挲桌面,木质纹理在指腹下清晰可感。
“是我,你是?”
“我是……我是之前给你发匿名信的人。”对方声音压得更低,“我在星辉娱乐做过,我知道一些……一些他们内部的事情。”
果然!她眼神一沉,语气却依旧平稳:“你想说什么?”
“我想……我想把我知道的都告诉你。”男人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愤怒和一丝后怕,“那些人太卑鄙了,利用性别议题煽风点火,操控舆论,打击异己,甚至……甚至逼走了好几个有才华的女编剧,就因为她们不肯同流合污!”
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窗外远处的车流声隐约传来,像某种低频的鼓点。
苏绾的眼神一凛,轻声道:“我理解你的顾虑。你可以不出镜,但为了确保你所言非虚,我需要你提供完整的录音证据。每一段对话,每一个参与者,都要清晰。”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电流的细微嗡鸣在耳边回荡,像是某种无形的压力正在酝酿。
“……好!但我怎么保证我的安全?”
“我会用技术手段处理你的声音,确保无人能认出。而且,这份证据一旦曝光,他们自顾不暇,没精力找你的麻烦。”苏绾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相信我,让真相大白于天下,才是对你我,对所有被裹挟者最大的保护。”
对方长长吐出一口气,像是终于松开紧绷的神经:“好,我信你一次。明天,我会把录音发到你邮箱。”
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窗帘缝隙洒进屋内,空气中漂浮着细小的尘埃。
一个加密邮件准时送达。
苏绾戴上耳机,点开录音。
耳中传来清晰的对话片段,背景里还有翻纸声、键盘敲击声,甚至有人低声咳嗽。
录音中赫然涉及多位圈内颇有声望的女高层,甚至还有几位男性资本大佬的附和。
她们讨论着如何挑选“靶子”,如何炮制“性别对立”的爆款话题,如何引导水军攻击那些“不听话”的艺人和作品。
言语间的轻蔑与算计,令人不寒而栗,仿佛一场精心编排的黑色戏剧正在上演。
苏绾的脸色越来越冷,指尖在键盘上飞速敲击,键盘清脆的敲击声在寂静的房间中格外清晰。
几个小时后,一段名为“幕后操控实录”的视频在各大平台悄然上线。
视频没有华丽的特效,只有经过处理的录音和逐字逐句的字幕,背景则是那些高层们在公开场合道貌岸然的照片。
画面昏暗,节奏缓慢,却透着一股压抑的真实感。
视频的最后,一行大字如利剑般刺眼:“你以为的民意,只是剧本。”
一石激起千层浪!
网络瞬间炸开了锅。
那些曾经被“性别议题”裹挟攻击过的明星、作品的粉丝们如梦初醒,愤怒地转发评论,要求彻查。
与此同时,沈砚正站在一场青年论坛的演讲台上。
会场灯光柔和,他的身影在聚光灯下显得格外挺拔。
他穿着简单的白衬衫,目光清澈而坚定。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会接拍《破晓剧场》这样一部以女性视角为主的作品,会不会担心被边缘化,会不会担心影响自己的商业价值。”沈砚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整个会场,“我想说,一部好的作品,不应该用主角的性别来局限它的价值。正如《破晓剧场》里林溪所说——”他微微顿了顿,’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女性,也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包括男性。
’
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掌声如潮水般一波波推进,震得人心振奋。
这段发言很快被剪辑成短视频,在网络上疯传。
风暴眼的另一边,林晚接到了一个来自法国的越洋电话。
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些许激动和颤抖。
国际女性电影节组委会正式发来邀请函,希望《破晓剧场》的纪录片版本能作为本届电影节的开幕影片。
林晚激动得差点跳起来,她第一时间拨通了苏绾的电话:“苏绾!我们成功了!国际女性电影节!开幕影片!你愿意署名吗?这是你应得的!”
电话那头,苏绾的声音却异常平静:“林晚姐,恭喜你。至于署名,我不需要。我只需要让更多人看见,那些被埋没的声音,那些不为人知的努力。”
林晚鼻子一酸:“苏绾……”
“我们以‘地下剧本联盟’的名义提交作品吧。”苏绾轻笑,声音中透着一丝柔软的坚定,“让这个名字,成为一个符号,一个所有不愿被定义、不愿被埋没的创作者的符号。”
“好!就叫地下剧本联盟!”林晚重重点头。
紧接着,苏绾又策划了一场名为“剧本共创挑战赛”的活动。
她通过《破晓剧场》的官方账号宣布,邀请所有观众参与续写《破晓剧场》的结局,最终将由专业评审团和大众评审共同选出最优版本,纳入正片,并给予丰厚奖励。
活动开启首日,投稿邮箱就被雪花般的邮件塞爆,数量直接破千!
社交平台上,相关话题的讨论度居高不下。
有网友惊叹留言:“姐太敢玩了!这是要把结局交给观众啊!”
苏绾亲自下场回复了这条评论:“因为我知道,最好的剧本不在我手里,而在你们心里。你们的爱,你们的期待,才是《破晓剧场》真正的灵魂。”
她的回复再次引爆网络,无数人为她的魄力和真诚点赞。
几天后,国内一位极具影响力的知名女作家,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转发了苏绾之前一场关于《破晓剧场》创作理念的直播片段,并附上评论:“她不是在写戏,她是在用作品重塑现实,探索一种新的可能。苏绾和她的《破晓剧场》,值得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多家主流媒体开始重新评估《破晓剧场》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纷纷派出记者,试图深入挖掘这部现象级作品背后的故事。
赞誉如潮水般涌来,聚光灯前所未有地聚焦在这部剧和它的核心创作者身上。
苏绾看着手机屏幕上不断弹出的新消息,有祝贺,有采访邀约,有合作意向,她的嘴角微微上扬。
窗外的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她身上,温暖而明亮。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咖啡香,那是她昨夜熬夜时泡下的最后一杯。
一行字幕缓缓浮现在想象的镜头中:“这一轮,她们终于被听见。”
然而,就在这片看似光明的前景中,一条加密信息悄无声息地滑入她的私信,发信人未知,内容只有简短的一句话,却让苏绾眼神骤然一凝,脸上的笑意瞬间褪去。
风暴,似乎还远远没有结束,甚至,正以一种更隐蔽、更凶猛的方式,悄然酝酿着反扑。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