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与时间赛跑

换源:

  将整个工厂连同上千名犹太工人一起搬迁到数百公里之外的家乡,这在纳粹统治末期那混乱而高压的环境下,听起来如同痴人说梦。

但奥斯卡·辛德勒,这位已经将救人视为己任的商人,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决心和行动力。

他知道,要实现这个目标,最关键的一步,是获得来自柏林——铁血帝国权力核心的批准。

这需要打通最高层的关系,需要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

辛德勒再次启动了他那庞大而昂贵的关系网。

他动用了自己所有的积蓄,甚至不惜变卖仅存的家产,换取大量的现金、钻石、以及能够打动那些纳粹高官的顶级奢侈品。

天幕画面展现了他频繁往返于克拉科夫和柏林之间的忙碌身影。

他一次次地拜访那些手握重权的党卫军高官、军需部门的主管、甚至是盖世太保的头目。

他重复着他那套娴熟的说辞:他的工厂拥有“独一无二”的技术和熟练工人,对“最终胜利”至关重要;将工厂迁往更安全的后方,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伟大的帝国”;他保证新工厂将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军需品”…

当然,每一次的游说,都伴随着厚重信封或精美礼盒的奉上。

他如同一个最高明的说客和赌徒,在权力的迷宫中穿梭,用尽一切手段,去争取那渺茫的可能性。

这个过程充满了凶险。

他不仅要面对官员们的贪婪和勒索,更要小心翼翼地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

任何一丝关于他“同情犹太人”或“企图保护犹太人”的流言,都可能让他前功尽弃,甚至招来杀身之祸。

每一次的会面,都是一场神经紧绷的较量。

每一次的成功,都意味着他个人财富的急剧缩水。

与此同时,在普拉绍夫集中营附近的那间简陋的工厂办公室里。

伊萨克·斯特恩,也在进行着另一项同样重要、也同样充满风险的工作——拟定那份决定生死的工人名单。

这是一项极其痛苦和艰难的任务。

工厂的工人数量是有限的,而想要寻求庇护的犹太人,却远远不止这个数字。

谁该上名单?谁不该上?

标准是什么?是真正的“技术工人”?还是那些更需要保护的老弱妇孺?

斯特恩承受着巨大的道德压力。

他需要在冷酷的“筛选”和人性的“救赎”之间艰难地取得平衡。

他需要为每一个名字的加入寻找“合理”的理由,以应付未来可能的审查。

天幕展现了斯特恩在昏暗的灯光下,对着一份份写满了名字的草稿,反复斟酌、修改的场景。

他的脸上布满了疲惫和焦虑,但眼神中却透着一种沉重的责任感。

辛德勒有时也会参与到名单的讨论中。

画面中可能出现两人因为某个名字是否应该加入名单而发生争执的场景。

辛德勒可能更倾向于保留那些对他打通关系、维持工厂运转“有用”的人。

而斯特恩则可能更想救助那些最无助、最濒危的人。

这种冲突,更凸显了在极端环境下,人性与现实的复杂交织。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

奥斯维辛的阴影,如同催命的符咒,越来越近。

辛德勒在柏林的斡旋,如同与时间赛跑。

斯特恩在工厂的名单拟定,也如同在与死神抢人。

每延迟一天,都可能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失去最后的机会。

每一个名字的确定,都承载着沉甸甸的生命重量。

诸天万界的观看者们,也被这种紧张的、与时间赛跑的氛围所感染。

李云龙看得是干着急:“这外国佬怎么还不批?!磨磨蹭蹭的!等人都被拉走了就晚了!”

高启强则在分析辛德勒的游说策略和斯特恩的名单筛选逻辑。

“要在短时间内说服那么多高官,还要保证名单的‘合理性’,这需要极高的智慧和对人性的洞察。”

安欣和赵刚等人,则在为名单上的每一个名字默默祈祷,希望他们都能平安。

梅长苏看着屏幕,眼神凝重:“釜底抽薪,险中求活。辛德勒此举,已非单纯救人,乃是与国策相抗,与体制相搏。其胆识魄力,令人叹服。然成败与否,尚在未定之天。”

庆帝的目光也变得更加深邃,他似乎在思考,这种由个人驱动的、试图改变群体命运的行动,其成功的边界在哪里?

这场与时间赛跑的较量,结果将会如何?

那份承载着无数希望和沉重代价的名单,最终能否顺利诞生?

所有人的心,都悬在了这决定命运的一线之上。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