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次生灾害”

换源:

  大秦,咸阳宫。

嬴政虽然嘴上对朱元璋的“鄙陋”嗤之以鼻,但他内心深处,也并非毫无波澜。

他回想起自己年幼时在赵国作为质子的经历。那段寄人篱下、备受欺凌的日子,虽然磨砺了他的心志,但也充满了屈辱和艰辛。会不会……也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细节”,被这该死的天幕记录下来了?

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就被他强行压下。他是始皇帝,是天下的主宰,岂容他人窥探和评判?

但他还是下意识地加强了对身边近臣和史官的控制。他再次强调,史书的记载,必须严格按照他的意志进行,任何胆敢“妄言”、“曲笔”者,严惩不贷!

他甚至开始考虑,是否要将那些可能记载了不利于他形象的六国史书,进行更彻底的销毁?这天幕的出现,让他对“历史记录”本身,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警惕。

大汉,未央宫。

刘彻的玩味心态也收敛了不少。他虽然自信没什么见不得人的“黑历史”,但转念一想,自己年轻时也曾微服私访,流连于市井之间,会不会在哪个犄角旮旯,被什么人记下了什么“不妥”的言行?

比如,当年为了追求某个民间美女,是不是说过什么轻佻的话?或者,与游侠儿饮酒作乐时,是不是吹嘘过什么不着边际的牛皮?

这些在他看来无伤大雅的小事,会不会被那天幕放大、扭曲,变成所谓的“秘闻”?

想到这里,刘彻也觉得有些不自在。他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仪容举止,即使在私下里,也尽量保持帝王的威严。

他对史官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前他不太在意细节,现在却会时不时地“关心”一下起居注的内容,旁敲侧击地提醒史官,要“着重记录”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

大唐,太极殿。

李世民的忧虑则更加深沉。他最在意的就是“体统”和“历史评价”。朱元璋的“前车之鉴”,让他对自身的形象维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甚至专门召见了以直言敢谏著称的魏征。君臣二人进行了一次看似平常的谈话,但李世民却subtly地引导话题,询问魏征是否听闻过民间或朝中,有关于他个人品行方面的“不实传闻”。

魏征何等聪明,立刻明白了皇帝的用意,他严肃地回答,陛下勤政爱民,虚心纳谏,功盖千古,纵有一些宵小之徒因嫉妒或误解而散布流言,也绝不会动摇陛下在万民心中的光辉形象。

李世民听后,表面上不动声色,内心却稍稍安定了一些。但他对史官记录的审核,却变得更加频繁和细致。他不怕批评,但他害怕那种无法辩驳的、被歪曲的“黑历史”。

他甚至开始反思,自己当年玄武门之变的细节,是否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可能会被这天幕挖出来?他必须确保,历史的最终叙述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大宋,皇宫。

赵匡胤的不安感也在加剧。他出身行伍,性格相对豁达,但“陈桥兵变”始终是他心中一个微妙的点。

虽然他一直强调自己是被部下“逼迫”黄袍加身,是顺应天意民心,但这其中的权力运作和兵变实质,若是被那天幕用一种阴谋论的视角来解读,恐怕也会相当难堪。

他开始在公开场合,更加频繁地强调自己得位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反复讲述那些关于“天命所归”的祥瑞故事。

他也subtly地向负责记录的官员暗示,关于陈桥兵变的记载,要着重突出“将士拥戴”、“人心所向”等方面,淡化其中的兵变色彩。

大清,紫禁城。

康雍乾三帝的内心,更是充满了警惕。他们对天幕的态度,已经从最初的嘲讽和隔岸观火,彻底转变为深深的忌惮和自我审视。

康熙开始反思,九子夺嫡期间,自己是否为了平衡各方势力,做出过什么现在看来不够“光明磊落”的决策?那些废太子、圈禁皇子的内幕,会不会被公之于众?

雍正更是心头沉重。他以铁腕手段整顿吏治,推行新政,得罪了无数既得利益者。关于他“矫诏篡位”、“刻薄寡恩”、“大兴文字狱”的传言从未断绝。若是天幕播放这些,甚至添油加醋,后果不堪设想!他下令粘杆处加强监控,对任何可能涉及他继位或统治负面信息的言论,都要严厉打击。

乾隆则开始担心自己那些“风流才子”式的行为。六下江南的奢靡,与臣子吟诗作对时的戏言,还有他最引以为傲又最受争议的《四库全书》编纂工程——名为整理,实则销毁了大量“悖逆”书籍。这些会不会被天幕解读为“好大喜功”、“钳制思想”、“毁坏文化”?他立刻下令翰林院,要加紧编撰《圣祖仁皇帝实录》、《世宗宪皇帝实录》以及他自己的《高宗纯皇帝实录》,务必将大清三代帝王的功绩渲染得无以复加,以“正史”对抗可能的“野史”。

就这样,各朝各代的帝王们,在天幕的阴影下,不约而同地开始了(基于错误信息的)自我审视。他们对自身形象的维护变得空前加强,对历史记录的控制欲也达到了顶点。

他们对天幕的态度也出现了微妙的分化:

有的(如嬴政)依旧坚信这是妖术或阴谋,决心要将其彻底摧毁。

有的(如刘彻)则在警惕之余,依旧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想看看这天幕到底能玩出什么花样。

有的(如李世民、赵匡胤)则忧心忡忡,担心皇权体统受损,历史评价被害。

有的(如朱元璋、雍正、乾隆)则充满了paranoia和恐惧,生怕自己成为下一个被“公开处刑”的目标,开始疯狂地加强控制,试图堵住所有可能的“漏洞”。

无论态度如何,一个共识在所有帝王心中形成:这天幕,绝非善类。它就像一面扭曲的镜子,不仅照出了(被歪曲的)过去,更可能搅动难以预测的未来。

朱元璋“卖勾子”事件带来的冲击波,远不止于朝堂的震荡和帝王们的反思,它如同投入社会肌体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实实在在的涟漪,甚至引发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次生灾害”。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