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呦喂,你们是没瞧见呐!那叫一个真切!跟真的一模一样!”
“可不是嘛!听说连当年的同乡都被‘请’出来作证了!”
“啧啧,想不到啊,咱们这位太祖爷,当年竟然……”
在苏州,这个文人荟萃之地,消息则在士林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思想开放的文人,对这闻所未闻的“历史”感到好奇,甚至开始偷偷考证其可能性;而更多的正统儒生,则对此嗤之以鼻,认为是无稽之谈,是对圣君的极大污蔑,纷纷写诗作文进行驳斥。
“荒谬!荒唐!此等秽语,岂能出自记录‘真相’之天幕?定是妖孽作祟!”
“然,其手段诡异,遍及天下,亦不可不察啊……”
随着时间的推移,消息逐渐向更偏远的地区扩散。
在北方的军事重镇,戍边的将士们听闻此事,大多是勃然大怒,认为这是动摇军心、污蔑他们用生命守护的王朝根基的阴谋。
“放他娘的屁!老子当年跟着太祖爷打天下的时候,太祖爷是何等英雄?岂会干那种事!”
“定是北元鞑子的妖法!”
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消息的传播则更为缓慢,也更容易在口耳相传中发生变形。
当一个风尘仆仆的货郎,将从县城听来的故事,在某个偏僻村庄的村口大槐树下讲给围坐的村民听时,故事可能已经变成了这样:
“听说了没?天上的神仙显灵了!说咱们皇帝爷啊,年轻的时候可苦啦!没饭吃,被一个妖怪看上了,要……要吸他的龙气!皇帝爷不肯,就跟妖怪打了一架!”
或者变成这样:
“不对不对,我听说是,皇帝爷年轻的时候遇到一个神仙,神仙要考验他,就让他钻过自己的裤裆,皇帝爷为了天下苍生,就忍辱负重钻过去了!后来神仙就赐了他真龙天子之气!”
各种各样离奇的版本,开始在民间流传。原本那个不堪的“卖勾子”情节,被添油加醋,与各种神怪传说、民间故事相结合,变得面目全非,却也更具传播力。
一些地方甚至开始出现以此为主题的民谣、快板书。
“说洪武,道洪武,太祖爷当年真叫苦。
没吃没穿没住处,破庙栖身把身堵。
忽遇财主心肠毒,要买龙腚换糠麸……”
这些粗鄙却生动的唱词,在街头巷尾秘密流传,虽然官府严厉禁止,却屡禁不止。
一些胆大的说书人,则将这段“秘史”融入到他们的评书段子中,虽然不敢明说,但通过各种暗示和影射,也能让听众心领神会,引来阵阵或惊愕或暧昧的笑声。
秘密流传的手抄本也开始出现,上面歪歪扭扭地记录着天幕的内容和各种民间演绎版本,被人们偷偷地传阅。
这种信息的扩散和发酵,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在一些吏治本就不清的地区,百姓们听闻此事,对官府和朝廷的不信任感进一步加深。“连开国皇帝都干过那种事,现在的官老爷们,还能有什么好东西?”这样的想法在一些人心中滋生。
在一些经历过战乱、对现状不满的地方,甚至有人将此视为“异兆”,认为这是上天对朱明王朝统治合法性的警示,是改朝换代的预兆。一些野心家或邪教组织,也可能暗中利用这些传言,煽动民意,图谋不轨。
当然,绝大多数百姓仍然是忠于大明王朝的,他们或是坚决不信,或是将信将疑,但无论如何,那高高在上的皇权神圣感,都因为这段“勾子传说”而蒙上了一层阴影。
从金陵到全国,从朝堂到市井,大明王朝因为这第一段天幕视频,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舆论风暴和信任危机。而所有人都明白,只要那天幕还在,这场风暴就远未结束。下一段“历史真相”,又会将矛头指向谁?又会带来怎样的惊涛骇浪?
无数双眼睛,再次望向了那片似乎永远平静,却又蕴藏着无限风波的天幕。
大明,奉天殿。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脸色依旧阴沉。殿内的狼藉早已被收拾干净,破碎的御案也已换新,但空气中弥漫的低气压,却比之前更加浓重。
最初那火山爆发般的狂怒过后,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冰冷刺骨的警惕和深入骨髓的猜忌。
那段“卖勾子”的视频,就像一根无形的鞭子,时时刻刻抽打着他的神经。他反复回味着那旁白的语气,那模糊的影像,那恶毒的暗示,每一个细节都让他感到一种被窥视、被操纵的恶心感。
他开始变得异常敏感,尤其是对自己那段不堪回首的早年经历。
早朝时,若有哪个大臣的奏章里提到了“流民”、“乞儿”、“寺庙”等字眼,哪怕只是正常的陈述,朱元璋的目光也会瞬间变得锐利,死死盯住对方,仿佛要看穿他的五脏六腑,判断他是否意有所指,是否在暗中嘲讽。
几个上了年纪、曾随他一同打天下的老臣,在私下里怀念当年艰苦岁月时,无意中感慨了几句“想当年咱们连饭都吃不饱,陛下还去化过缘……”,话还没说完,就被朱元璋冰冷的眼神扫过,吓得立刻闭上了嘴,冷汗直流。
他甚至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记录他早年事迹的官方文书和史料。他命令翰林院的学士,重新编撰《太祖实录》中关于他早年经历的部分,删去所有可能引起联想的“细节”,只留下“天资聪颖”、“志向远大”、“虽历经磨难但意志弥坚”这类宏大叙事。
任何可能展现他当年窘迫、卑微一面的文字,都被他毫不留情地抹去。他要确保,后世看到的,只能是一个完美的、天命所归的开国之君形象,绝不能有任何污点,尤其是这种被恶意编排的、足以动摇他统治根基的污点!
他内心深处,那份源自赤贫和动荡经历的不安全感被彻底激发。他觉得这天幕就是冲着他来的,就是要揭他老底,毁他声誉,动摇他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他必须反击,必须将一切可能被利用的“漏洞”都堵上!
这种近乎偏执的自我审视和掩盖,让整个大明宫廷的气氛都变得异常压抑。
而其他朝代的帝王们,在最初的震惊、鄙夷或看热闹之后,也渐渐咂摸出不同的滋味,开始了各自的反思,尽管这种反思是建立在那段被歪曲的“历史”之上。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